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宁蒗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找出了宁蒗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民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93-03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村最广泛、最具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诠释着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与应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增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农民教育培训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机制和方法,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使农民教育培训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因此,研究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开创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局面,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教育的现状
寧蒗县农民教育培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根椐宁蒗县委、政府提出的“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求,先后成立了以县人才培训办为枢钮的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等单位组成的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15个乡镇建成15所科普文化学校,成立了15个科协组织,在89个村委会成立了107所科普夜校;在1093个自然村建立了科普小组。与此同时,在县科委的牵头下,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科所、畜牧兽医指导站,15个乡镇农技站、林工站、畜牧兽医站,并在村级配备了一名农技员和一名兽医员。机构成立以后,宁蒗围绕着“学一技、创一业、带一片”的三个一竞赛活动,以及“服务万村行动”、“跨青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农民素质工程”、“新农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分批分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累计受训人数51.47万人(次)。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54%的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至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67项,其中部分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蒗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在各级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内部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往往会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到培训之中,形成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把培训当做是学科学、用科学的有效途径,有的甚至还认为:不参加培训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养殖,根本认识不到参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增收致富。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2基层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3教育培训质量低,教育培训方式和教育培训内容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农民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3.2提高教育培训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农民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
3.3注重教育培训质量,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在教育培训对象方面,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要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着重实行科技岗位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教育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以及农业农村有关政策、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除开展好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外,还应开展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以此不断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创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倡导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上岗培训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培训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培训。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六,要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并注重教师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第五,承担教育培训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并在全面掌握农民教育培训方针、政策、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培训方式,并不断完善、加以推广、普及;与此同时,要搞好下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对重大事项要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不搞个人专断。
参考文献
1宁蒗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6.
2宁蒗县2007年农村经济统计报表.
3宁蒗县2007年人才教育培训统计表.
【关键词】农民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09)10-0093-03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农村最广泛、最具体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涵诠释着广大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广度和深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与应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意识的增强,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面对新的机遇,农民教育培训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创新教育机制和方法,改善条件,提高质量,使农民教育培训更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因此,研究分析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对开创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局面,对农业、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民教育的现状
寧蒗县农民教育培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根椐宁蒗县委、政府提出的“治穷先治愚、经济开发与智力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求,先后成立了以县人才培训办为枢钮的由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等单位组成的县级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15个乡镇建成15所科普文化学校,成立了15个科协组织,在89个村委会成立了107所科普夜校;在1093个自然村建立了科普小组。与此同时,在县科委的牵头下,成立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科所、畜牧兽医指导站,15个乡镇农技站、林工站、畜牧兽医站,并在村级配备了一名农技员和一名兽医员。机构成立以后,宁蒗围绕着“学一技、创一业、带一片”的三个一竞赛活动,以及“服务万村行动”、“跨青培训工程”、“绿证工程”、“农民素质工程”、“新农科技培训工程”等农民教育活动,有计划按步骤、分批分类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据统计,十几年全县共举办了农民教育培训班6306期,累计受训人数51.47万人(次)。通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54%的农村劳动者掌握了1至2门生产实用技术,涌现出了会经营、善管理、懂技术的家庭能人占总人口的15%,培养科技示范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期间还引进、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167项,其中部分项目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蒗农民教育培训虽然在各级的重视支持下,通过全县广大干部职工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内部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2.1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素质低,教学管理难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思想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愿接受新生事物,绝大多数往往会把悠闲、松散的习惯带到培训之中,形成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不把培训当做是学科学、用科学的有效途径,有的甚至还认为:不参加培训同样可以耕田种地或从事养殖,根本认识不到参加教育培训可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增收致富。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滞后所形成的参加教育培训人员文化水平低,科技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学员开展教育培训时,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
2.2基层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民教育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教育培训设备技术跟不上,使教育培训受制约。
师资队伍,除了县农广校、农职业中学、农机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而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的影响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2.3教育培训质量低,教育培训方式和教育培训内容简单
教育培训对象虽按一定条件,遵循农民意愿,由乡、村两级推荐,县级审核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参加教育培训的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没有分类实施培训,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结果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就难以学到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就展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教育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栽培技术要点开展,而没有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进行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涉及内容不多,范围不宽,而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结果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3对策和建议
3.1增强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参加教育培训学员最大的实际就是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做到实事求是面对差距、面对机遇和挑战,用新的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增强素质;反过来讲,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做到把受训学员从旧思想、旧习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而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增强学用结合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要进行教育。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要以适用、实效的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市场经济管理知识、涉农法律法规进行教育,而且“要精、要管用”,使受训者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增收致富。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要进行实践检验,通过检验以后,对的、好的要推广普及;错的要完善,使之符合农民需要,以达到共同提高素质;三要开展受教育培训者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没有规矩,不遵守法律、培训纪律和规章制度,不许自满、停止不前,否则将被淘汰。
其次进行教学管理时要本着“方便受教育培训者,而又不增加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农村基层切实送教、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受教育培训者解决在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参训者安心来学、学了能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需要什么就教育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把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通俗易懂、联系农民实际加以传授。与此同时,承担教育培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职责,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质量,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培训更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3.2提高教育培训教师的适应性和进取性
教师素来以培养人、教育人为己任。面对农民教育培训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任何一名教师都有一个认识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作为承担教育培训机构,要提高教师的认知性、适应性,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团结和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及地方政府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方针政策、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操作规程》,使其充分认识开展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鼓励和倡导广大教师从要为“三农”和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服务的高度,在搞好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和把握农民所想所需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全面理会系统的农民教育培训知识,并把农民教育培训知识与广大农民所需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适合地方教育培训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训内容用于农民教育培训,使教育培训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受教育培训者。第三,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而且要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又能使受教育培训者吸收、消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培养受教育培训者的操作能力,使之成为学之能用、用之能增收致富的人才。第四,在切实解决教师深入教育培训第一线交通、食宿和必要补助的情况下,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认真处理好教育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尽量不要陷入不必要的事务纠纷之中而影响教育培训。对教师下达任务时,职责要清楚,教育培训时间、地点要准确,切忌模棱两可或朝令夕改,否则,不利于教师工作准备。再则,要加强对教师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并解决好专职教师职称、福利、住房等待遇,使其安心投入培育培训。
3.3注重教育培训质量,优化教育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式
在教育培训对象方面,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要开展易操作、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着重实行科技岗位教育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中坚农户。教育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要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特色和主导产业,以创业、就业技能和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农业环境保护、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农民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以及农业农村有关政策、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除开展好农业技术教育培训外,还应开展好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所需要的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以此不断地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创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倡导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上岗培训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培训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培训。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材编写、出版和使用,规范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积极开展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教育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第六,要创造条件,加快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步伐,并注重教师德、能、勤、绩协调发展,使其尽快成长起来,担当重任,服务于农民教育培训;第五,承担教育培训单位领导要提高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并在全面掌握农民教育培训方针、政策、管理办法、操作规程等内容的基础上,要研究和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培训方式,并不断完善、加以推广、普及;与此同时,要搞好下下级之间、同级之间的沟通、协调关系,对重大事项要进行民主、科学决策,不搞个人专断。
参考文献
1宁蒗县志.德宏民族出版社,2006.6.
2宁蒗县2007年农村经济统计报表.
3宁蒗县2007年人才教育培训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