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是一种美德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w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单是一种美德,这句名言出自不久前离世的瑞典宜家家居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这位致力于“以低廉价格生产精心设计的功能性产品”的全球最大家具商,毕生都在追求这种美德,践行这一理念。
  坎普拉德17岁创办宜家,经过一生打拼,身家高达587亿美元,曾列全球富豪榜第八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可这位有钱人,生活极为俭朴。他的沃尔沃老爷车开了20多年,衣服多是跳蚤市场买的二手货,就餐最喜欢自家的宜家餐厅。在公司,坎普拉德严格要求员工离开办公室前必须关灯,纸张必须用两面。他所推崇的简约理念,深刻影响了宜家的企业文化。
  与坎普拉德一样,比尔·盖茨也是位推崇简单生活的富人,在常人看来甚至有些抠门:这位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而坐经济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还对打折商品颇感兴趣,甚至不愿为泊车多花几美元。
  甘于简单生活,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行和境界。对自己吝啬的坎普拉德,在慈善事业上出手阔绰:上世纪70年代,坎普拉德就成立了慈善基金会,通过联合国难民署进行慈善捐助,仅2016年就捐资30亿美元。比尔·盖茨也一直热衷慈善,他宣布将在有生之年捐出95%的个人资产。“我只是财富的看管人,我需要找到最合适的方式来使用它”,“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过分享受,你将不能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他们的这些话,以及背后的精神境界,令人肃然起敬。
  简单生活,其实并不简单。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人一生要处理好三种关系,而且顺序不能颠倒,即“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好比是人生的三次考验、三次飞跃、三重境界。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未能跳出“人与物”这个阶段,一辈子都在为物质而拼搏和奔波,不知不觉成了物欲的奴隶,对物的欲望和需求像枷锁一样戴在了颈项之上。可到头来呢?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人的基本需求,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没钱的时候节俭、简单一些,这个人人都能做到;有钱、有条件享受的时候,依然选择简单生活,却不是誰都能够做得到。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对物质充满贪婪,以疯狂占有、撷取为乐趣,如柳宗元笔下的负蝂(fùbǎn)一般:“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有的人信奉“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生活讲排场,消费求档次,交往摆阔气。有的为满足个人畸形的物欲,甚至不惜以身试法,最后弄得鸡飞蛋打、家破人亡。


  简单是一种美德,生活还是简单点好。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寡欲,寡欲可以直道而行;奢则多欲,多欲则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这真是洞穿历史的金玉良言。如果都能谨记“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古训,又怎会有那么多人落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呢?
  大道至简。纵观世事,大凡至善至美的东西,皆是简单的。土地质朴无华,但能承载万物;水与世无争,却滋养生命、孕育万物;《老子》被誉为哲学中的哲学,却只有五千言;阿拉伯数字只有10个,却能算尽人间的全部数量关系;音符只有7个,却可以演绎出世上的悲欢离合;英文字母只有26个,却能表达人类丰富的思想。这一切,正如甘地所说,简单是宇宙的精髓。
  简单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人的痛苦,大多来自复杂;人的快乐,往往源于简单。我们平常之人,不太可能像坎普拉德和比尔·盖茨那样,拥有那么多财富,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生活态度,淡泊物欲,崇尚简单。
其他文献
前一阵子回老家看大舅,赫然发现他的房子外墙上钉着一块“扶贫户”的牌子,上面写了他的名字和扶助人的名字,看了之后很让我感慨。  大舅家的生活确实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见他成为扶贫对象,获得政府一些帮助,当然为他高兴。  但我深深意识到,他这个“贫”是扶不起来的。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贫穷是一种物质窘迫、财务不自由的窘境,却没有意识到贫穷真正的意思是放弃和认命。因为有贫穷催逼着,要急于应对眼下的
期刊
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一提到他,就是归隐田园,潇潇洒洒,特立独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甩手不干的人多了去了,就他陶渊明一人亘古不朽,成了“归隐”的代名词。  老子开山立派,其后下落不明;张良帮刘邦平定天下后,找了个山头躲起来;梁羽生写完许多侠士故事,自己退出了江湖……但他们隐居的名声都不如陶渊明大。他“隐”了,反倒因“隐”而火了。  陶渊明之于中华儿女,就像梭罗和《瓦尔登湖》
期刊
没有人会怀疑我们已身处“现代社会”,关于现代社会,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就是从身份到契约。契约的最大特点就是“讲规则”,那么,规则意识是否已经深入人心呢?  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就此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开展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息———69.0%的受访者感觉人们的规则意识比过去增强了。62.4%的受访者建议人们从生活细节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6
期刊
“显摆”,应该是北方话。老舍的《骆驼祥子》里有“越少在大家眼前显摆越好”。南方话单取了一個“摆”字,“摆阔”“摆脸”,云云。  “显摆”曾经是个贬义词:发威、炫富、逞才、秀肌肉、秀脸蛋,什么都没得显摆就说“老子先前也阔过”……都难免被人诟病。我自己就犯过贱。有次一位媒体编辑约稿,为了让其放心,我带着一点小得意告诉对方,不久前有篇拙文被某省收进了中学课本。不意对方跟着就说:我们家邻居五年级孩子的一篇
期刊
有位高管,就情商问题向其部属讲述岳飞为什么会冤死风波亭,暗示并开导他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揣摩上意。  “揣摩”二字很形象,既有忖度之心,也有探究之意,无非是用心琢磨而已。由于攻心术较之其他公关策略性价比高,揣摩上司意图,就成为职场中人争取上位的重要策略。作为心机或心计,揣摩上意的行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官场那些老谋深算的投机钻营者。  在我国古代,向有“伴君如伴虎”之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期刊
“礼义廉耻”四字之并提和连属,最早出自《管子》。《管子·牧民》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維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是为礼义廉耻四字并提。《管子·立政九败解》:“然则礼义廉耻不立,人君无以自
期刊
我至今仍然顽固地认为,读书人,就是要温良恭俭让,就是要斯文,否则为什么来读书?  教授某公,年近八旬,说起近日滑稽事,百般无奈,徒自叹息。有个外地的硕士生来电话求访,说有问题咨询。某公想,也许就是见个面,要几本书,就应允了。哪知硕士生不知书也不知礼,问题没完没了,一直问了五小时,整个谈话过程中,硕士没有表情,只知抬头问,低头记,就像“讯问”或“配合调查”。某公疲惫不堪,但碩士视而未见,不知告辞,继
期刊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情商”。向往“高情商”者多之,喜欢“高情商”者有之,甚至有专门的培训班,教人如何练出“高情商”。  似乎情商高者,多不俗,走顺境,人见人爱;情商低者,很傻气,多逆境,人见人嫌。倘若要评价某人“情商高”时,说者也常会如此表述,此人多么会说话,如何会办事,云云。  然而,在许多人看来,“高情商”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善机变,会奉承,能察言观色,可投机取巧。更有甚者,习惯将圆滑与情商
期刊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正义的探讨十分有趣。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本身就是好东西,正义者从正义本身就能得到精神的快乐。柏拉图当然是拥护他的老师的,但是,我们看到,在他的笔下,苏格拉底的见解被好几个人讥为迂腐,其中柏拉图的亲哥哥格劳孔的反驳非常有力。  格劳孔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牧羊人捡到一枚宝石戒指,可以使他隐身,他就靠隐身术勾引了王后,杀掉了国王,霸占了王国。格劳孔指出,即使一个所谓正义的人捡到了这枚
期刊
“疑人窃斧”的典故出自《列子·说符》:“人有忘鈇(通“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掘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在读小学时,就从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疑人窃斧”的故事,当时觉得非常好笑,心想,这世界上怎么可能会发生如此奇葩的事情呢?我才不信呢!  不料半个多世纪过去后,这记载在古代竹简上的故事居然发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