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仅与其知识及理论水平有关,而且与其所采用的思维方法有很大关系。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思维能力是人们认识能力的核心。化学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正确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形成了如下的思路和方法。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达尔文也曾这样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因此,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对于发现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对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缺少目的性、观而不察等现象,导致观察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创造条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易忽咯“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为使学生能观察并注意到所有的实验现象,开始时,应让学生看一看铁丝是银白色的,集气瓶内有少量水,摸一摸集气瓶外壁是凉的。燃烧后,让学生再一次看集气瓶内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集气瓶外壁,不难使他们观察到“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
二、运用比较归类法,培养学生概括认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归类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内在联系对其分门别类的方法。比较是归类的前提,归类是比较的依据。运用比较与归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识记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的共性以及具体物质和反应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讲钠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时,可以取两支试管,用药匙取少量氧化钠固体和过氧化钠固体分别装入试管,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水数滴,观察哪支试管中有气体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试管内,检验哪支试管中有氧气产生。在试管中再分别加水稀释至约5毫升后,摇匀,分别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其颜色变化。通过以上实验,展示氧化讷与过氧化钠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归纳如下:
共性:都是金属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氢氧化钠。
特性: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还有氧气生成;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接触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氧气。利用这一性质,过氧化钠常用在防毒面具,高空飞行和潜艇中,作供氧剂。通过归类与比较,加深了对钠的两种氧化物性质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懂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通过设问、释疑、推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必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全面、深刻理解。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如盐类水解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5MOL/L)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醋酸铵等五种溶液,并要求记录结果。结果发现都是盐,但它们溶液酸碱性却不同,学生提问、议论,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应集中学生疑问,逐一提出以下问题:(1)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氢离子,也不含氢氧根离子,为何出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从何而来?(2)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之间有何关系?(3)水的电解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4)氯化钠、醋酸铵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与实质相同吗?通过逐一分析,推断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水解反应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四、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获得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归纳获得氨气的途径:
(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
(2)浓氨水挥发产生氨;
(3)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
(4)铵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放出氨;
(5)铵盐固体和碱固体反应生成氨等;
然后设置一个情景:如你要获得一些氨气进行性质研究,你将选取怎样的原理,用什么装置进行制取呢?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借助实验筛选出合理的途径:(1)和(3)很易被排除,(4)和(5)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采用(5)氨气逸出比较容易,因此,合理的方法是(2)或(5)。最后,让学生对所选原理进一步优化,如(2)中用生石灰可促进浓氨水的挥发,(5)中铵盐和碱可以优先选择氯化铵和熟石灰,最后按相应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企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坚持不懈地去做这顼工作,学生就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
一、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基础。巴甫洛夫曾将“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达尔文也曾这样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因此,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对于发现和创新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对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观察不全面、不细致、缺少目的性、观而不察等现象,导致观察能力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影响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应创造条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如观察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但易忽咯“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为使学生能观察并注意到所有的实验现象,开始时,应让学生看一看铁丝是银白色的,集气瓶内有少量水,摸一摸集气瓶外壁是凉的。燃烧后,让学生再一次看集气瓶内有什么,用手摸一摸集气瓶外壁,不难使他们观察到“放热、有黑色固体产生”。
二、运用比较归类法,培养学生概括认识物质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能力
比较是确定客观事物彼此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的方法:归类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内在联系对其分门别类的方法。比较是归类的前提,归类是比较的依据。运用比较与归类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准确、深刻识记有关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同类物质和同类反应的共性以及具体物质和反应的个性;有利于学生对问题实质的理解,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讲钠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时,可以取两支试管,用药匙取少量氧化钠固体和过氧化钠固体分别装入试管,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然后用胶头滴管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加水数滴,观察哪支试管中有气体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入试管内,检验哪支试管中有氧气产生。在试管中再分别加水稀释至约5毫升后,摇匀,分别加入酚酞试液,观察其颜色变化。通过以上实验,展示氧化讷与过氧化钠的共性与个性,然后归纳如下:
共性:都是金属氧化物,均可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强碱——氢氧化钠。
特性:氧化钠是白色,过氧化钠是淡黄色;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还有氧气生成;过氧化钠在空气中接触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氧气。利用这一性质,过氧化钠常用在防毒面具,高空飞行和潜艇中,作供氧剂。通过归类与比较,加深了对钠的两种氧化物性质的理解,使学生逐渐懂得“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通过设问、释疑、推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就是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思考方法,逻辑思维必须依据正确的概念和判断。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首先必须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对其全面、深刻理解。在化学原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过程,掌握其来龙去脉。如盐类水解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自己测定一组等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5MOL/L)的盐溶液的PH。如氯化铵、醋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醋酸铵等五种溶液,并要求记录结果。结果发现都是盐,但它们溶液酸碱性却不同,学生提问、议论,思维活跃,此时教师应集中学生疑问,逐一提出以下问题:(1)某些盐的组成中既不含氢离子,也不含氢氧根离子,为何出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从何而来?(2)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盐的阴阳离子之间有何关系?(3)水的电解平衡为什么会打破?最终导致什么结果?(4)氯化钠、醋酸铵的水溶液都呈中性,其原因与实质相同吗?通过逐一分析,推断盐类水解的原因、实质、水解反应规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四、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以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以获得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创造一个能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索与创造力。组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我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归纳获得氨气的途径:
(1)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氨气;
(2)浓氨水挥发产生氨;
(3)铵盐受热分解产生氨;
(4)铵盐溶液和碱溶液反应放出氨;
(5)铵盐固体和碱固体反应生成氨等;
然后设置一个情景:如你要获得一些氨气进行性质研究,你将选取怎样的原理,用什么装置进行制取呢?学生经过讨论、争辩、借助实验筛选出合理的途径:(1)和(3)很易被排除,(4)和(5)通过实验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采用(5)氨气逸出比较容易,因此,合理的方法是(2)或(5)。最后,让学生对所选原理进一步优化,如(2)中用生石灰可促进浓氨水的挥发,(5)中铵盐和碱可以优先选择氯化铵和熟石灰,最后按相应的实验原理进行实验装置的设计。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企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不现实的,但只要坚持贯彻新一轮课改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坚持不懈地去做这顼工作,学生就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