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区域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关注幼儿的言行和想法,呵护和鼓励他们的创造精神,努力以儿童的立场创设特定的活动情境,到情境中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注重追随幼儿的兴趣,用心体察幼儿行为背后的内在需要,立体建构幼儿喜爱的活动内容。通过材料推动游戏深度、巧用环境呼应游戏过程、教师智慧介入支持等多元策略,推动幼儿区域活动深入有效开展,从而促使幼儿的活动不断深入,让幼儿的学习和探究向纵深发展。
一、 追随兴趣,体察需要,立体建构适宜的内容
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判断教育价值,建构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从而让区域活动成为适宜幼儿的课程。
小班上学期,孩子们迷上了绘本《啊哈,好大的胡萝卜》,孩子们有的对绘本中的“种植场景和超大蔬菜农家乐场景”感兴趣,有的对运蔬菜、蔬菜称重感到好奇,有的幼儿则对做蔬菜馅饼情有独钟,于是,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蔬菜作为课程的切入点,与幼儿一起探讨各种蔬菜的奥秘。我们和孩子共同协商决定,在相应区域开设相关游戏活动。如:益智区“嘿哟嘿哟种蔬菜、滴滴叭叭送蔬菜”游戏,孩子们在动手种蔬菜、装蔬菜、送蔬菜的游戏情境中,深入了解了蔬菜的种类、名称及蔬菜的运输过程。科学区“蔬菜称重”游戏中,孩子们在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称一称和数一数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了解了蔬菜的特点、蔬菜重量变化及天平的守恒定理。美工区“蔬菜印画”游戏中,孩子们先了解了各种蔬菜的外形,猜想蔬菜的内部结构,知道同一蔬菜的横切面和竖切面也是不同的。接着,孩子们利用颜料刷一刷、印一印、画一画,尝试用青菜、藕、青椒、花菜和蘑菇等蔬菜的不同切面来进行拓印游戏。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对造型与色彩的审美能力,也发现了蔬菜的更多“秘密”。
我们用心体察幼儿的需要,聚焦来自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并积极陪伴孩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大班下学期,我们开展了绘本阅读《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孩子们问了很多有关牙齿的问题,我们收集并做了记录:为什么哈克和迪克两个坏蛋要造牙齿大街?大人有多少颗牙齿?为什么数量和孩子不一样?动物的牙齿也会掉吗?哪一颗牙齿最先掉下来呢?……考虑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度,结合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最终选择:人有多少颗牙齿?我们为什么要换牙?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哪些?动物的牙齿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聚焦这四个问题开始了自主探索,尝试通过各种活动来解决问题。
有幼儿提出要做实验。教师鼓励他:“做实验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哪些工具,请开出清单,大家一起来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清单开出来了。综合各组清单,孩子们最终确定了清单内容,然后分工准备工具。幼儿带来了生鸡蛋、可乐,白醋、牙膏和牙刷……玩着玩着问题来了,怎么看得出鸡蛋变化的过程呢?孩子们很快发现需要记录表。记录表怎么设计能方便记录又看得清实验结果呢?一群“牙博士们”又聚在一起画的画、说的说,讨论起来了。就这样,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孩子积极的探究欲,问题的解决过程锻炼了孩子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往纵深发展,幼儿的兴趣始终高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 追随经验,多元支持,有效推动幼儿游戏进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我们关注幼儿能力的发展,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支持手段,积极尝试有效推动幼儿游戏进程的方法。
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我们鼓励幼儿用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中班科学区“好玩的捕捞活动”中,我们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抓捕水族动物的工具,如漏勺、手套、面包夹、网兜等,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捕捞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工具捕捞相关水族动物的效果。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我们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索,进而引发幼儿对捕捞方法和动物特征的进一步思考。有效的记录成功地激发了幼儿不断深入和生长的游戏兴趣,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环境创设也是一个计划、实施、调整、再实施、再调整的发展过程。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用以下问题自问并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体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吗?聚焦了幼儿的问题了吗?材料丰富吗?材料便于幼儿取放使用吗?有作品展示吗?有孩子的表达和解释吗?区域活动有计划、追随、生成,有看见孩子的活动、相应的分析、积极的回应吗?
这些问题引领我们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厘清思路,更新理念,清晰地思考班内环境应进行怎样的调整,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让我们看见、看懂孩子的学习,更能在材料、環境等方面给予孩子学习适切的回应和支持,从而让我们的游戏环境真正呼应游戏过程,体现“孩子的想法看得见、学习看得见、发现看得见、愿望看得见”的理念。
幼儿园课程建构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尤为重要。教师介入支持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时机和方式。我们以支持者的身份,结合幼儿的兴趣,使偶发行为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助推剂”。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孩子因为老师的支持,创意无限;老师因为孩子的奇思妙想,更加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我们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捕捉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适时给以点拨和支持,给予幼儿尝试失败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幼儿的探索愿望。
尝试推动幼儿区域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变“游戏内容的创造者”为“幼儿游戏的欣赏者”,变“游戏计划的执行者”为“游戏材料的调整者”,变“游戏主题的指挥者”为“幼儿兴趣的追随者”,更关键的是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同伴及教师行为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接近游戏的本质,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幼儿园)
一、 追随兴趣,体察需要,立体建构适宜的内容
我们追随幼儿的兴趣判断教育价值,建构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从而让区域活动成为适宜幼儿的课程。
小班上学期,孩子们迷上了绘本《啊哈,好大的胡萝卜》,孩子们有的对绘本中的“种植场景和超大蔬菜农家乐场景”感兴趣,有的对运蔬菜、蔬菜称重感到好奇,有的幼儿则对做蔬菜馅饼情有独钟,于是,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蔬菜作为课程的切入点,与幼儿一起探讨各种蔬菜的奥秘。我们和孩子共同协商决定,在相应区域开设相关游戏活动。如:益智区“嘿哟嘿哟种蔬菜、滴滴叭叭送蔬菜”游戏,孩子们在动手种蔬菜、装蔬菜、送蔬菜的游戏情境中,深入了解了蔬菜的种类、名称及蔬菜的运输过程。科学区“蔬菜称重”游戏中,孩子们在看一看、比一比、掂一掂、称一称和数一数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了解了蔬菜的特点、蔬菜重量变化及天平的守恒定理。美工区“蔬菜印画”游戏中,孩子们先了解了各种蔬菜的外形,猜想蔬菜的内部结构,知道同一蔬菜的横切面和竖切面也是不同的。接着,孩子们利用颜料刷一刷、印一印、画一画,尝试用青菜、藕、青椒、花菜和蘑菇等蔬菜的不同切面来进行拓印游戏。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提高了对造型与色彩的审美能力,也发现了蔬菜的更多“秘密”。
我们用心体察幼儿的需要,聚焦来自幼儿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并积极陪伴孩子来解决这些问题,不断推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大班下学期,我们开展了绘本阅读《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孩子们问了很多有关牙齿的问题,我们收集并做了记录:为什么哈克和迪克两个坏蛋要造牙齿大街?大人有多少颗牙齿?为什么数量和孩子不一样?动物的牙齿也会掉吗?哪一颗牙齿最先掉下来呢?……考虑孩子对问题的兴趣度,结合对这些问题的价值判断,我们最终选择:人有多少颗牙齿?我们为什么要换牙?保护牙齿的方法有哪些?动物的牙齿是怎样的呢?孩子们聚焦这四个问题开始了自主探索,尝试通过各种活动来解决问题。
有幼儿提出要做实验。教师鼓励他:“做实验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哪些工具,请开出清单,大家一起来准备。”以小组为单位的实验清单开出来了。综合各组清单,孩子们最终确定了清单内容,然后分工准备工具。幼儿带来了生鸡蛋、可乐,白醋、牙膏和牙刷……玩着玩着问题来了,怎么看得出鸡蛋变化的过程呢?孩子们很快发现需要记录表。记录表怎么设计能方便记录又看得清实验结果呢?一群“牙博士们”又聚在一起画的画、说的说,讨论起来了。就这样,问题的产生激发了孩子积极的探究欲,问题的解决过程锻炼了孩子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区域活动的内容不断往纵深发展,幼儿的兴趣始终高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 追随经验,多元支持,有效推动幼儿游戏进程
幼儿园课程建构的核心是促进幼儿发展,重视发展每个幼儿的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和应变能力。我们关注幼儿能力的发展,注重幼儿活动的过程,通过多渠道多举措的支持手段,积极尝试有效推动幼儿游戏进程的方法。
材料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我们鼓励幼儿用记录表达对材料的感知,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中班科学区“好玩的捕捞活动”中,我们不仅向幼儿提供各种抓捕水族动物的工具,如漏勺、手套、面包夹、网兜等,还提供纸和笔,引导幼儿在捕捞的过程中通过仔细的观察记录下每种工具捕捞相关水族动物的效果。虽然幼儿画物品的水平有限,但是他们会抓住物品的某一明显的特征来画,边观察边记录。幼儿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观察结果并不相同。我们引导幼儿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探索,进而引发幼儿对捕捞方法和动物特征的进一步思考。有效的记录成功地激发了幼儿不断深入和生长的游戏兴趣,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
环境创设也是一个计划、实施、调整、再实施、再调整的发展过程。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用以下问题自问并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体现了幼儿的兴趣点吗?聚焦了幼儿的问题了吗?材料丰富吗?材料便于幼儿取放使用吗?有作品展示吗?有孩子的表达和解释吗?区域活动有计划、追随、生成,有看见孩子的活动、相应的分析、积极的回应吗?
这些问题引领我们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厘清思路,更新理念,清晰地思考班内环境应进行怎样的调整,采取哪些有效方法,让我们看见、看懂孩子的学习,更能在材料、環境等方面给予孩子学习适切的回应和支持,从而让我们的游戏环境真正呼应游戏过程,体现“孩子的想法看得见、学习看得见、发现看得见、愿望看得见”的理念。
幼儿园课程建构强调教师要在变化的情境中根据个体不同的发展需求提供灵活而有差异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适时适度的介入尤为重要。教师介入支持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时机和方式。我们以支持者的身份,结合幼儿的兴趣,使偶发行为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助推剂”。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孩子因为老师的支持,创意无限;老师因为孩子的奇思妙想,更加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我们抓住时机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捕捉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适时给以点拨和支持,给予幼儿尝试失败和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幼儿的探索愿望。
尝试推动幼儿区域活动深入有效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变“游戏内容的创造者”为“幼儿游戏的欣赏者”,变“游戏计划的执行者”为“游戏材料的调整者”,变“游戏主题的指挥者”为“幼儿兴趣的追随者”,更关键的是幼儿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在与多样化的环境和材料、同伴及教师行为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接近游戏的本质,不断获得新的经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周庄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