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应强化传统美德教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a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如何让这些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是今天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着力于传统美德教育,可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关键词: 弘扬美德 提高素质 教育教学
  
  我们要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一、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
  1.爱国气节,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而前赴后继,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直至壮烈牺牲;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在历史教学中突出爱国主义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美德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
  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勤俭是与中华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有关。黄土地上的人们以脆弱的小农经济为主,经受不起水旱灾害、战火兵乱的冲击,只有通过男耕女织的勤劳,节衣缩食的俭约,才能生存下来。同时又与中华民族在世事沉浮的得失中的经验有关。“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残民以逞,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奢则不孙,俭则固。”“俭则穷欲,侈则多欲。”“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的鲜明的态度。
  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美德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
  5.文明礼貌,仁者爱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大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了,与一个有“礼仪大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符吗?从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二、历史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
  
  1.正面诱导。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整自己的行为。
  2.情感熏陶。“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教育。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探寻历史踪迹,如参观娄山关、遵义会址等,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锻造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当然,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远不是以上几个方面可以概括的。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提取其深沉的精髓,从而使其在我们的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发扬光大。
其他文献
著名学者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政治课的最大特点是: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而且必须联系变动着的具体的实际。因此,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显得更加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时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想活跃,探究意识强,多思、好问、敢于尝试是他们这一阶段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社会信息量的剧增,生
初中阶段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地理教育而言,着眼点不应是给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而应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使学生学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终生有用的地理”。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学中进行恰当的情境创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达到情境交融,让学生愿学、爱学、乐学、会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课堂添加“佐
一、转变思维方式的能力对物理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他们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然而,这种成功的经验如果利用不当也会成为一种障碍,束缚思维发展。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潜在的思维模式往往起到了反作用。这种已经形成并存在于学生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掌握是以记忆为基础的,带有较明显的机械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的源泉,兴趣是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手段。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入门,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使学生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    学生上第一堂物理课时,我不是急着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让他们从心里接受我,随之也接受物理。我给他们讲,我从没有看过他们以前的成绩,在我心里每位学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学习物理的,无所谓基础好坏,只要你肯学,
搞要: 历史教育肩负着传承前代文明和铸造新型社会公民的重要任务,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公民道德素质的培育,对于提升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教育 公民道德素质 传统文化 精神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应以深厚的德泽人利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气势厚实和顺。人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人生要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