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地理“引导”性教学的重要性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engfei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今天的学校教育,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又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老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尝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复教,而学生能自求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谓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相机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发现精神,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高涨热情。因为中学生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点:希望老师和同学尊重自己,希望获得荣誉和鼓励,同时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奇和充满兴趣,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这种心理甚至被一种强烈的人格观念和自主精神所支配。因此,教师因势利导,重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机会的平台、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品质。
  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外又要减负,只有向课堂要效率。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以往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说教式教育,当个好“导”师,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我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我“导”的方向走,课堂上有声有色,教学效果明显转好。为使“导”课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就要在下面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课前准备
  
  1、备大纲——“导”课的范围
  《大纲》规定了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和计划的依据。离开了《大纲》要求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因此,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是熟悉《大纲》,这是“导”课的范围。一堂课要有其教学目标,不能谈天说地,漫无边际地遐想。
  2、备教材——“导”课的线索
  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编排次序和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条条线索——“导线”,讲课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学生顺藤摸瓜,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如:讲高中地理中较难的“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列出如下线索,横线为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次年3月21日,纵线为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极昼极夜范围,极昼极夜变化情况,季节更替等。顺着这条线,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思维过程一目了然。
  3、备学生——“导”课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识水平,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估计所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理解“障碍”,从而为难点的突破设置一定的知识“阶梯”,让学生觉得难点不难。其次,遵循认知的一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发展到实际阶段。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思考题与练习题的准备上都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成就感。
  4、备方法——“导”课的技巧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感的陶冶。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特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只有教师全面地思考,科学地分析,才能选择出最佳的方法,以保证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师“导”生“演”
  
  1、导“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其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线”,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因为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表达能力,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使学生跟着老师的“导线”一环扣一环地去想,去说,去做。
  2、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把讲台留给学生,师“导”生“演”,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一种成功的自豪感。导“言”就是导“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导“言”是导“课”,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主要途径。
  3、导“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的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行”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图方法,阅读教材,勾出重点,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如:在初中讲“中国的地形”时,以主要地形为线索,让学生分组进行接力赛,绘一幅中国地形图,既要照顾学习基础差、动手慢的同学有机会动手训练,又要培养学习好的同学完善本组地图的协作精神。
  4、导“情”
  课堂上师生情感的培养,是导“课”愉快成功的保障。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亲切慈爱的目光,支持鼓励的手势,把学生迎上台,送回座位,学生就不怕上台了。素质教育也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运用,它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自由地、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使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后也会继续学习。
  (作者单位:415900湖南省汉寿县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学中的主要研究课题,我认为,要落实素质教育,首先应该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坚持进行乐学情绪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游戏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知识深度增加,知识面拓宽,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若适当采用游戏实验,将学生置于一种自然、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可以有助于学生掌握难点
期刊
在地球上的环境污染诸多问题中,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损耗这三大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它不仅使人类的文明进程受到影响,而且使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新课标下的绿色化学理念,充分强调化工生产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追求人对自然的尊重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一、关心人类生存的空间,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    1、酸雨:  大气中的SOx、NOx、CO2、H2S等酸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教育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教育的创新,以实现创新教育。而实施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我认为是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过去教师独占课
期刊
“创新”就是打造新的东西。教师教课本,学生学课本已经不适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需要,也不利于新形势下培养人才的共同发展。因此,开拓思路、深化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就成了新时期教学的关键。    一、培养创新的欲望,开拓知识的需求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
期刊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人之师,就要追求更高的治学境界——做名师或大师,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社会对教师所赋予的重托。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德才兼备是圣人,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之师,首先要求你是一个素质全面,学识丰富的人。其次,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问题。教师要高瞻远瞩,认清前人走过的路,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严谨的
期刊
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政治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法律条文繁琐冗长。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普遍厌学。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普遍厌学的不利教学的局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优化课堂结构,实施教学改革,力求突破传统的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上下工夫。     一、注重时事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
期刊
【内容摘要】由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再完全适应现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而且现行的教学知识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数学教师要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仅要对课堂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远程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现代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由此可见,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是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  【
期刊
中考历史问答题属历史试卷中的主观性试题,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也能够考查出平时历史教学中是否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迁移,是否体现了“三维目标”,是中考历史的传统题型,而且,近两年有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趋势,且分值比重大,不容轻视。    一、复习对策    根据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近年来中考历史试题特征,我认为中考历史问答题的复习应该:  首先,要夯
期刊
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学校,不仅是科学文化的传播中心,更是德育工作的主阵营,所以,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但是以往学校的德育工作总是走向极端。由于外界对学校的评价更多的是重视学生成绩,于是,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随意削减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改上他们学科。这样就导致了学校的德育工作薄弱,致使思想道德的深度和广度不到位。然而,我
期刊
所谓“社会性偏差”是指学生的认识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宗旨不相符合,并且发生了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行为偏差。政治教学中学生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来自社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遇的影响,他们回对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表面上看这些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究其真实原因,其实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