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多教师侧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通过阅读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而往往忽视了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忽略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因此,常常出现“重读轻写”甚至“读写分离”的現象。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确,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学中适当的练写训练,能够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的语言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品读课文做批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圈,画关键词句,做适当的批注。这里的“批”和“注”是书面表达的重要训练形式。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批”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可以写下自己对文中精彩或重点之处的感受、体会和见解;也可以记下自己对不懂的地方的疑问。“注”主要是对读书时遇到的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进行注释。“批”和“注”都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恰当的书面表达。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那些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学生期待而又迟疑的眼神。他们担心自己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了一半就回答不下去时会很尴尬。而有了批注,他们就无须担心会“卡壳”,因为批注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批注”时也要注意语言简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或写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迁移范文来仿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提供了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选取题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无疑都是极为成功的,应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蓝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角度,借助经典作品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点”。仿写的“点”,就是范文中可以模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把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巧补白
课文常因表述的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补白,通常是教师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去充盈去丰富,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他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披文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这样的补白,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既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四、学习收获多总结
教材中有不少是写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写内心最想对课文中主人公说的话十分重要。这样做既能总结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把自己通过品读课文后,内心产生的对主人公的敬佩、赞美、崇敬等诸多感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完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对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感悟和理解上,也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运用表达,才能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运用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设读写结合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让语文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杭斌.个性“补白”,精彩生成——例谈“补白”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6).
[3]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校区)
一、品读课文做批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圈,画关键词句,做适当的批注。这里的“批”和“注”是书面表达的重要训练形式。这种学习方法既可以把“厚书读薄”,又可以把“薄书读厚”,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批”可以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可以写下自己对文中精彩或重点之处的感受、体会和见解;也可以记下自己对不懂的地方的疑问。“注”主要是对读书时遇到的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进行注释。“批”和“注”都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行恰当的书面表达。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那些想回答又不敢回答的学生期待而又迟疑的眼神。他们担心自己回答错了或者回答了一半就回答不下去时会很尴尬。而有了批注,他们就无须担心会“卡壳”,因为批注给了他们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批注”时也要注意语言简洁。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或写几个关键词,帮助学生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迁移范文来仿写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提供了例子。通过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的文章,在选取题材、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等方面无疑都是极为成功的,应成为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蓝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选择适当的角度,借助经典作品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找准和把握仿写的“点”。仿写的“点”,就是范文中可以模仿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把语言文字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彼此交融,相互促进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巧补白
课文常因表述的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补白,通常是教师针对文本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情节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去充盈去丰富,合理地补上课文言语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使他们全面把握课文内容,披文入境,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写。
这样的补白,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之间产生了共鸣,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这既是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四、学习收获多总结
教材中有不少是写人的文章,学完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一写内心最想对课文中主人公说的话十分重要。这样做既能总结课文内容,又能让学生把自己通过品读课文后,内心产生的对主人公的敬佩、赞美、崇敬等诸多感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学完课文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总之,我们对课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朗读、感悟和理解上,也要在运用上下功夫。“读写结合”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运用表达,才能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运用和表达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设读写结合的机会,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让“读写结合”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让语文课堂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杭斌.个性“补白”,精彩生成——例谈“补白”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6).
[3]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