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情境教学法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激发;情境;培养;创新
How the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situation
ZhangQuanJuan
【Abstract】Situational Approach embodi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d by the ”people-oriented” of important concepts, Zai Baochijiaoshi teaching Guo Cheng in ”Zhu Dao Xing” status based on the better students played the ”subjectivity” Zuoyong not only focus on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but also train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research,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words】excitation; situ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历史教学渐入佳境呢?
1 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识通过它的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特性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必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学生情况,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新文化人士思想上拯救中国的探索时,首先要复习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先进的仁人志士是如何探索救国之路的: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都只局限在技术领域,探索失败;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制”,从技术进步到制度层面,但因没能彻底批判维护旧制度的旧思想,也失败了。有了这些探索的经历,有了相关的经验教训,也就有了新文化人士以新思想拯救中国的探索尝试。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创设情境地的方式虽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教学情境,感悟历史
情境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教材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动乱。学生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产生困惑。于是我通过创设物具情境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们展示了几十枚不同类型的毛泽东纪念章,同学们看到这些形式多样、质地多种、色彩纷呈的纪念章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选择一组以中国革命圣地为背景反映毛泽东在革命各阶段斗争伟绩的纪念章作重点讲述,如背景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浙江嘉兴南湖、象征着具有中国革命新起点的井冈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反映党在历史上一段生死攸关的转折经历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有革命圣地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北京天安门等。
通过创设毛泽东纪念章这一物具情境,使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此时同学们思维快速转动起来,其中有一位同学说道:这些纪念章联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在这部中国革命史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尽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不能抹煞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这种物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由此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自已尝试创设物具情境,鼓励学生收集古钱币、纪念章、邮票等,让学生在收集中学会鉴定、收藏文物,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我创设了层层启发推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
4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
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激发;情境;培养;创新
How the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situation
ZhangQuanJuan
【Abstract】Situational Approach embodied i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advocated by the ”people-oriented” of important concepts, Zai Baochijiaoshi teaching Guo Cheng in ”Zhu Dao Xing” status based on the better students played the ”subjectivity” Zuoyong not only focus on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th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but also train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research,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words】excitation; situation; culture; innovation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历史教学渐入佳境呢?
1 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所学的任何知识只有在整体联系当中才能被真正理解与掌握,体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旧知识通过它的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特性来具体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行程和效果的。这里的可利用必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具有用来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没有这种旧知识,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就失去了基本的落脚点。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学生情况,联系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学习新文化人士思想上拯救中国的探索时,首先要复习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前先进的仁人志士是如何探索救国之路的: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都只局限在技术领域,探索失败;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孙中山提出“民主共和制”,从技术进步到制度层面,但因没能彻底批判维护旧制度的旧思想,也失败了。有了这些探索的经历,有了相关的经验教训,也就有了新文化人士以新思想拯救中国的探索尝试。
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借助新旧知识和观念的关系创设有联系意义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创设情境地的方式虽很传统,但很实用,效果也很好。
2 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教学情境,感悟历史
情境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很好地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
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教材中对文化大革命的定义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动乱。学生对伟人毛泽东的评价产生困惑。于是我通过创设物具情境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们展示了几十枚不同类型的毛泽东纪念章,同学们看到这些形式多样、质地多种、色彩纷呈的纪念章时,引起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选择一组以中国革命圣地为背景反映毛泽东在革命各阶段斗争伟绩的纪念章作重点讲述,如背景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浙江嘉兴南湖、象征着具有中国革命新起点的井冈山、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江西瑞金、反映党在历史上一段生死攸关的转折经历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有革命圣地延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北京天安门等。
通过创设毛泽东纪念章这一物具情境,使同学们插上了想像的翅膀,仿佛置身于革命战争年代,此时同学们思维快速转动起来,其中有一位同学说道:这些纪念章联起来就是一部中国革命史,在这部中国革命史中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尽管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不能抹煞毛泽东在革命年代的丰功伟绩。这种物具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理解历史更形象、更深刻。由此我趁热打铁激励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根据需要,自已尝试创设物具情境,鼓励学生收集古钱币、纪念章、邮票等,让学生在收集中学会鉴定、收藏文物,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培养创新能力。
3 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学生也不会深入思考,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所以,新课程学习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教学鸦片战争时,我创设了层层启发推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前发给每位同学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道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
4 运用现代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情感的涌动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
我认为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情境教学法既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扎实地掌握知识,是实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