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显得重要。信息技术课在初中教学阶段占用的教学时间比较少,而且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与关注,无论是学生还是一些老师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主课,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为了使初中生利用较少的教学时间获得较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就需要有效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性;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快的,信息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作为祖国未来主要生力军的初中生,应该能够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应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基于此,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基于这样的认识,可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产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技术课中,提升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有效性。但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时间少的影响,一些信息技术老师采用了老师教,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讲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或是听,或是做笔记,整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少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他们没有产生有效的疑问,因此就没有更大的进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有探究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查阅各种资料,以有效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学生查阅资料和探究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让学生先自主地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然后给学生一台打开机箱盖的电脑主机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对比着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当学生看到电脑主板时,很多学生看到一块板子上插着很多东西,学生就会想知道主板在电脑主机中起着什么作用;当学生看到硬盘时就急着想了解硬盘的作用;当看到电源、内存条、显卡、声卡、网卡等部件时,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学生多看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去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热情,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构建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比较重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与操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在参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乏味与枯燥的感觉,不但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地提升,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心态。为了打破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乏味与枯燥感,可通过给学生构建有趣的教学情景来导入新课,或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通过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技术课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当然,信息技术老师在构建有趣的教学情景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建,要根据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的具体知识进行构建,不能脱离学生具有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情景,更不能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情景。构建出的教学情景要有趣味性、知识性,学生参与后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与探究热情,能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相关教学内容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构建出相关的教学情景。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的不同阶段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让学生观看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来学习这节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观看完后,就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很多的关联性,并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动画视频的学习感受,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教学内容,活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的热情,促进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是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学生需要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然后再结合实践操作来提升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效率。但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老师给学生讲解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整堂课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经常是老师一边讲课,学生一边把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到笔记本上,在考试前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多背诵几遍。这种依靠死记硬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虽然一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过段时间后学生就不会剩下多少信息技术知识了。为了改变纯理论性的教学方式,可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相关的实践结合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实践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理论知识是有用处的,进而激发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的时候,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比如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复制文件夹,什么是删除文件夹,什么是粘贴文件夹,怎样移动文件夹,怎样剪切文件夹,怎样使用鼠标進行操作,怎样使用快捷键进行操作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如果不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只是让他们记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他们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给他们一台电脑,先让他们进行实际练习,等他们熟练掌握后,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操作任务,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以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根据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查漏补缺。真正使学生熟练掌握,真正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 四、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不同的初中生由于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具有不同的基础知识等,导致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初中生就像公园中的花一样,给花浇水或施肥时,要根据不同花的具体情况浇水、施肥,而不能不顾花的实际情况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水。不同的花在培养的时候,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养花如此,培养学生成才更应如此。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围绕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展开教学,进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相应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完成。比如,对于接受信息技术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让他们能够学会建立新的工作簿,能够输入普通的数据,能够学会基础知识即可;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让他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修改和保存数据,比如学会部分修改、整体修改等;对于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老师设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既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获得了进步,又让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大的进步,还让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扩展了知识和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既提升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还使个体之间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总之,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學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情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信息技术老师积极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他们在课堂上主体作用。只有教学方法正确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并认真进行了学习和探究,才会提升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97+105.
[2]孔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39-140.
[3]王军.基于综合学习设计观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7(6):41-42.
[4]秦庆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2):189―189.
[5]缪克萍.网络时代下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7)
[6]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8-100.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有效性;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飞快的,信息技术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人们生活的便利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作为祖国未来主要生力军的初中生,应该能够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应用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未来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材。基于此,提升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应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基于这样的认识,可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产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信息技术课中,提升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有效性。但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授课时间少的影响,一些信息技术老师采用了老师教,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信息技术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给学生讲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或是听,或是做笔记,整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少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技术知识,他们没有产生有效的疑问,因此就没有更大的进步。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对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产生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学生有了疑问,就会有探究的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查阅各种资料,以有效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学生查阅资料和探究的过程,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硬件的相关知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让学生先自主地阅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然后给学生一台打开机箱盖的电脑主机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对比着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学习,比如当学生看到电脑主板时,很多学生看到一块板子上插着很多东西,学生就会想知道主板在电脑主机中起着什么作用;当学生看到硬盘时就急着想了解硬盘的作用;当看到电源、内存条、显卡、声卡、网卡等部件时,会产生更多的疑问,这些疑问促使学生多看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去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学习。这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与探究信息技术知识的热情,有效促进了信息技术课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构建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
初中信息技术课中,很多信息技术老师比较重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讲解与操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在参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乏味与枯燥的感觉,不但影响了教学有效性地提升,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心态。为了打破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乏味与枯燥感,可通过给学生构建有趣的教学情景来导入新课,或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通过有趣的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参与信息技术课来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知识。当然,信息技术老师在构建有趣的教学情景时,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构建,要根据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的具体知识进行构建,不能脱离学生具有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情景,更不能不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情景。构建出的教学情景要有趣味性、知识性,学生参与后能激发他们的学习与探究热情,能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知识的相关教学内容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枯燥感。为了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构建出相关的教学情景。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把信息技术的不同阶段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让学生观看生动有趣、形象生动的动画视频来学习这节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学生观看完后,就可以感受到信息技术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具有很多的关联性,并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动画视频的学习感受,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教学内容,活跃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氛围,提升了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的热情,促进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提升。
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是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学生需要先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然后再结合实践操作来提升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效率。但是,很多信息技术老师为了充分利用课堂的教学时间,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老师给学生讲解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整堂课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经常是老师一边讲课,学生一边把老师讲解的知识记录到笔记本上,在考试前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多背诵几遍。这种依靠死记硬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虽然一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过段时间后学生就不会剩下多少信息技术知识了。为了改变纯理论性的教学方式,可在学习过理论知识后,把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相关的实践结合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就能根据实践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理论知识是有用处的,进而激发他们更努力地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教学管理计算机中的文件的时候,先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比如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复制文件夹,什么是删除文件夹,什么是粘贴文件夹,怎样移动文件夹,怎样剪切文件夹,怎样使用鼠标進行操作,怎样使用快捷键进行操作等。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如果不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只是让他们记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他们就会感到厌烦,甚至会失去学习兴趣。如果能够给他们一台电脑,先让他们进行实际练习,等他们熟练掌握后,再给他们布置一些操作任务,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完成,以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并根据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查漏补缺。真正使学生熟练掌握,真正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 四、应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不同的初中生由于具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具有不同的知识接受能力,具有不同的基础知识等,导致了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初中生就像公园中的花一样,给花浇水或施肥时,要根据不同花的具体情况浇水、施肥,而不能不顾花的实际情况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浇水。不同的花在培养的时候,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养花如此,培养学生成才更应如此。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和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围绕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展开教学,进而充分尊重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获得相应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数据的管理与分析时,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把他们分成了不同的层次,设置了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让他们完成。比如,对于接受信息技术知识能力较差的学生,只让他们能够学会建立新的工作簿,能够输入普通的数据,能够学会基础知识即可;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让他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修改和保存数据,比如学会部分修改、整体修改等;对于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不但要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还要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老师设置的学习任务。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设置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既让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获得了进步,又让接受能力中等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大的进步,还让接受能力最强的学生扩展了知识和能力,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从而既提升了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有效性,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还使个体之间有差异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总之,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學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应用具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情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信息技术老师积极更新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出他们在课堂上主体作用。只有教学方法正确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实践中,并认真进行了学习和探究,才会提升信息技术课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林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97+105.
[2]孔静.浅谈如何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19):139-140.
[3]王军.基于综合学习设计观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7(6):41-42.
[4]秦庆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2):189―189.
[5]缪克萍.网络时代下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07)
[6]刘琼.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3):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