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學的指导思想,又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现代教学论也认为,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和谐共创的意义过程。班主任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学困生”一词,指的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与各类学生打交道。要让学生信服,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凝聚力。与“学困生”搞好关系,是一道难题。作为班主任,在教学实践中,能与“学困生”搞好关系是一门艺术。如何与“学困生”和谐,在我的常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亲其师,信其道,制造班级和谐氛围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信任,关键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担任班主任以来,我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陪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值日,一起上操,一起分析学情。
石雨凡同学是班上转来的新生,刚开学还能应付作业,从第三周开始他上课老是开小差,作业质量不高,每天得过且过,有时还打瞌睡。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他,不与他交往。科任老师也经常投诉他的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我洞察着一切,为此,我找到他,利用一个放学的时间约他在学校操场上散步,了解他本人的情况。从他描述中,他爸爸出了严重的车祸住院了,每天需要护理,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他爸爸,在我们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来可以解决石爸爸的护理问题,二来可以解决小孩的读书问题。他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管他,他就自暴自弃,饱一顿饥一顿。他妈妈情绪不好,有时会拿石雨凡当出气筒。这样下来,他无心向学,心理压力也大。一是怕他爸爸长期这样,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二是想到如果爸爸没了,妈妈承受不了,他自己也承受不了。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我很同情他的遭遇,我开解他:“应该跟妈妈合作,形成凝聚力,爸爸生病了,你是家里的男子汉,顶住半边天,帮妈妈分担任务,做妈妈的贴心宝贝,妈妈需要你。在家里帮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汇报给妈妈,成为妈妈心中的精神支柱。你是一个懂事的,有思想的孩子,我会在班里表扬你,让同学们理解你。”听了我的话,石雨凡同学眼里含着泪,看着我,默默地点头。从那以后,他一改往日的坏习惯,精神饱满地听课,作业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生们都很信赖我,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信其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制造班级和谐氛围。
二、根据个人问题,制定相应的个案发展计划,寻找和谐因素
手指伸出都有长短,学生个体不同教育方法也不一样,我们要遵循教育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是构成人的差异的物质基础,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对小学生来说,其发展虽然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优势领域则是千差万别。其表现:一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既便是在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各不相同;二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花期不同,等待的时间也不一样。为了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在平时的备课中,我要备知识,也备学生。
三、捕捉教育时机,发现亮点立刻表扬,让班集体更和谐
班主任作为一个大家长,要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在学困生身上也同样有不易发现的缺点,魏书生老师曾说;“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到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
袁勇长得高大威猛,上课完全听不懂,整天招惹周围的同学,干扰到其他同学听课。同学们都怕了他,认为他是“害虫”。学校搞校运会,扔铅球班里没有人报名。我说:“扔铅球这项运动,要求长得高大威猛,有力气……”话音未落,全班同学齐刷刷地把眼光投向了袁勇同学,我顺着同学们的眼光,说:“袁勇同学,你可以吗?”他害羞地点点头说:“可以,我还可以参加50米跑步和跳远……”。我顿悟:“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在那次学校运动会中,我们班拿了团体总分年级第一。从此,他更爱运动了,班里的很多活动,他也积极主动参与,上课也规矩了。他现在是县里的业余运动员。
四、家校一体,沟通到位,让班级更和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摇篮,是学校教育、班级建设的基础。通过与家长取得联系,我们就可以了解学困生的成因,能走入他们的生活,可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可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和谐”是其中一个。社会需要和谐,学校需要和谐,班级需要和谐。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更是亘古不变地需要和谐。亲其师,信其道, 班主任要做到三观正,做到因材施教,和谐每一位学生。
一、亲其师,信其道,制造班级和谐氛围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亲近信任,关键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担任班主任以来,我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陪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值日,一起上操,一起分析学情。
石雨凡同学是班上转来的新生,刚开学还能应付作业,从第三周开始他上课老是开小差,作业质量不高,每天得过且过,有时还打瞌睡。班里的同学都不喜欢他,不与他交往。科任老师也经常投诉他的不良行为。作为班主任,我洞察着一切,为此,我找到他,利用一个放学的时间约他在学校操场上散步,了解他本人的情况。从他描述中,他爸爸出了严重的车祸住院了,每天需要护理,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他爸爸,在我们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一来可以解决石爸爸的护理问题,二来可以解决小孩的读书问题。他妈妈每天起早贪黑,没有时间管他,他就自暴自弃,饱一顿饥一顿。他妈妈情绪不好,有时会拿石雨凡当出气筒。这样下来,他无心向学,心理压力也大。一是怕他爸爸长期这样,家里没有经济来源。二是想到如果爸爸没了,妈妈承受不了,他自己也承受不了。了解了他的具体情况,我很同情他的遭遇,我开解他:“应该跟妈妈合作,形成凝聚力,爸爸生病了,你是家里的男子汉,顶住半边天,帮妈妈分担任务,做妈妈的贴心宝贝,妈妈需要你。在家里帮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汇报给妈妈,成为妈妈心中的精神支柱。你是一个懂事的,有思想的孩子,我会在班里表扬你,让同学们理解你。”听了我的话,石雨凡同学眼里含着泪,看着我,默默地点头。从那以后,他一改往日的坏习惯,精神饱满地听课,作业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学生们都很信赖我,我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我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信其道,为学生排忧解难,制造班级和谐氛围。
二、根据个人问题,制定相应的个案发展计划,寻找和谐因素
手指伸出都有长短,学生个体不同教育方法也不一样,我们要遵循教育的“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是构成人的差异的物质基础,在各自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环境中,接受不尽相同的影响,从事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对小学生来说,其发展虽然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展优势领域则是千差万别。其表现:一是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既便是在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也各不相同;二是同一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花期不同,等待的时间也不一样。为了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在平时的备课中,我要备知识,也备学生。
三、捕捉教育时机,发现亮点立刻表扬,让班集体更和谐
班主任作为一个大家长,要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在学困生身上也同样有不易发现的缺点,魏书生老师曾说;“在犯错误的学生面前,困难的不是指责,更不是数落他的一系列错误,而是找到他的错误的对立面——长处,只有找到了长处,才算找到了错误的克星,才帮他找到了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
袁勇长得高大威猛,上课完全听不懂,整天招惹周围的同学,干扰到其他同学听课。同学们都怕了他,认为他是“害虫”。学校搞校运会,扔铅球班里没有人报名。我说:“扔铅球这项运动,要求长得高大威猛,有力气……”话音未落,全班同学齐刷刷地把眼光投向了袁勇同学,我顺着同学们的眼光,说:“袁勇同学,你可以吗?”他害羞地点点头说:“可以,我还可以参加50米跑步和跳远……”。我顿悟:“真是高手在民间啊,”在那次学校运动会中,我们班拿了团体总分年级第一。从此,他更爱运动了,班里的很多活动,他也积极主动参与,上课也规矩了。他现在是县里的业余运动员。
四、家校一体,沟通到位,让班级更和谐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形成合力。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孩子智力开发的摇篮,是学校教育、班级建设的基础。通过与家长取得联系,我们就可以了解学困生的成因,能走入他们的生活,可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可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和谐”是其中一个。社会需要和谐,学校需要和谐,班级需要和谐。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更是亘古不变地需要和谐。亲其师,信其道, 班主任要做到三观正,做到因材施教,和谐每一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