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一个多世纪的战争、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各种思潮涌入我国,如何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主动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时至今日,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依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大学生而言,“红色文化”能够让他们在慨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战士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时无私无畏、勇于牺牲精神的同时,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确定价值取向、陶冶健康情操,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1“红色文化”的内涵
所谓“红色文化”,很多人的理解就是革命、牺牲、硝烟、战火……其实,这只是“红色文化”带给大家的最直观感知,也是最初始认知。“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红色文化”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道德取向、信仰追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对狭义上“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建国前,“红色文化”精神指的就是长征精神、抗日精神等革命精神;建国后,“红色文化”精神突破了革命主题,增加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甚至航天精神等又成为了“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延展。因此,“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精神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富的。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很多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2.1各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纷涌而至,这其中不乏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西方社会思潮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冲击,最致命的是冲击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对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价。
2.2不当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思想的抨击
在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下,如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从前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国家大事、社会大事的关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情淡漠,同情心不足,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目光短浅、好高骛远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2.3“红色文化”教学存在一定缺失
尽管“红色文化”在今天已成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理念传统、教育规划欠统筹、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至今停留在传统的“铁面孔”方式上,“当然”式的理论、“必须”式的说教让学生毫无兴趣。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本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教育状态,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很多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同时,目前的“红色文化”教育对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时常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3“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天然教材,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含着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荣辱观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解决少数大学生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仰模糊、道德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
3.3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方向
当前,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大学生很容易因受到多元文化感染而形成复杂的文化观。一旦他们的思想受到了影响或波动,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给国外敌对势力造成可趁之机。而“红色文化”产生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青年学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4通过“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拓展“红色文化”渠道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要发挥校园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广播等一系列媒介加大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让“红色文化”与宣传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学校还可以设立“红色文化”教育网站,设置理论学习网页、红色经典书库、网上党校等栏目,或是开通“红色文化”教育官方微博、微信,主动占领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在校园里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
4.2创新教学方式,探寻“红色文化”与课程结合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最直接方式。因此,各高校可以尝试着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机制,把“红色文化”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时,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择“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事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青年学子透过“红色文化”教育了解党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入融合,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4.3创新教育形式,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除發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还需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等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延伸到各种活动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其间。如举办红歌比赛、“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或是开展红色经典图书阅读活动、烈士陵园祭扫活动等。学校还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或走进革命老区,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蕴含在所在地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为青年学子解读“红色文化”,加深同学们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增进大家的民族情感,让同学们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5结束语
总之,在当代,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只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意识,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逐步丰富教育载体,才能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高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源泉,在大学校园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革命经验和革命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时至今日,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催人奋进的“红色文化”依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大学生而言,“红色文化”能够让他们在慨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战士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事业时无私无畏、勇于牺牲精神的同时,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确定价值取向、陶冶健康情操,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1“红色文化”的内涵
所谓“红色文化”,很多人的理解就是革命、牺牲、硝烟、战火……其实,这只是“红色文化”带给大家的最直观感知,也是最初始认知。“红色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上的“红色文化”指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而广义上的“红色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关于理想信念、道德取向、信仰追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对狭义上“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来,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建国前,“红色文化”精神指的就是长征精神、抗日精神等革命精神;建国后,“红色文化”精神突破了革命主题,增加了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改革开放以后,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甚至航天精神等又成为了“红色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的延展。因此,“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精神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富的。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很多问题。因此,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深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显得迫在眉睫。
2.1各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各种思潮、各种文化纷涌而至,这其中不乏西方腐朽文化的入侵。西方社会思潮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也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造成了极大冲击,最致命的是冲击了共产主义道德的主导地位和传统道德的重要作用,使部分学生丧失了对道德与传统文化的判断和评价。
2.2不当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思想的抨击
在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下,如今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从前有很大改变。主要表现为缺乏对国家大事、社会大事的关心,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人情淡漠,同情心不足,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目光短浅、好高骛远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
2.3“红色文化”教学存在一定缺失
尽管“红色文化”在今天已成为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教育理念传统、教育规划欠统筹、理论脱离实际等现象。许多高校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至今停留在传统的“铁面孔”方式上,“当然”式的理论、“必须”式的说教让学生毫无兴趣。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基本停留在一般性的宣传教育状态,注重理论灌输,忽视实践体验。很多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科学的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同时,目前的“红色文化”教育对红色资源挖掘不够,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时常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3“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3.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红色文化”作为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文化沃土的先进文化,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天然教材,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2有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蕴含着坚定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荣辱观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解决少数大学生政治信念迷茫、理想信仰模糊、道德责任感缺失等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障。
3.3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方向
当前,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大学生很容易因受到多元文化感染而形成复杂的文化观。一旦他们的思想受到了影响或波动,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就会给国外敌对势力造成可趁之机。而“红色文化”产生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理想信念教材。通过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可以使青年学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到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4通过“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4.1加强“红色文化”宣传,拓展“红色文化”渠道
“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高校要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就要发挥校园媒体的主渠道作用,通过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广播等一系列媒介加大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让“红色文化”与宣传媒体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学校还可以设立“红色文化”教育网站,设置理论学习网页、红色经典书库、网上党校等栏目,或是开通“红色文化”教育官方微博、微信,主动占领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引导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修养,在校园里形成“红色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
4.2创新教学方式,探寻“红色文化”与课程结合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教育的最直接方式。因此,各高校可以尝试着构建“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良性互动机制,把“红色文化”教育列入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使“红色文化”教育成为思政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形成系统的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时,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选择“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事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青年学子透过“红色文化”教育了解党的历史和祖国的文化,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入融合,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
4.3创新教育形式,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品牌
除發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外,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还需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德育教育、社会实践、文艺活动等结合起来,将“红色文化”延伸到各种活动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其间。如举办红歌比赛、“红色文化”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或是开展红色经典图书阅读活动、烈士陵园祭扫活动等。学校还可以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或走进革命老区,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蕴含在所在地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引入富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为青年学子解读“红色文化”,加深同学们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增进大家的民族情感,让同学们更直观、更真切地感受“红色文化”的内涵,领悟爱国主义的情怀,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
5结束语
总之,在当代,对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高校只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意识,创新德育教育工作方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逐步丰富教育载体,才能让“红色文化”教育成为高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源泉,在大学校园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