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入梦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上的紫外线把扎西的脸蛋涂上厚厚的高原红。光线穿过自由稀薄的大气落在了正午的拉萨草原连绵不断的山峦,落在了缓缓流淌的拉萨河,落在了河谷草原上放牧的扎西的脸上、身上。他的藏袍簇新,靛黑的颜色已然融入脚下泥土的丰腴与安宁。放牧的寂静中,扎西望着无边生机盎然的深处,情不自禁地从怀里掏出转经筒摇呀摇,好像是平安生活的宣言。
  去纳木错中途停车时我偶然遇见了扎西。
  他骑着马立在草地上,阳光照在他的左脸上,在他的目光里,他的牦牛群和他的羊群如两团浮云,缓慢地从这个山坡游荡到那个山坡。草深处,一只黑颈鹤腾空而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的水袖。
  时间、马、黑颈鹤,还有支流纵横、分合不定的拉萨河,在河边放牧的扎西活得寂静而充实。
  只要有土地,就会有千姿百态的生命。亿万年地壳的漫长变化,万江之源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足以让青藏高原成为大自然炉火纯青的杰作。亘古以来,此地安静,有些与世无争的味道。在云落之处的彼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雪豹、藏羚羊、兀鹫、野牦牛们按照它们自己的生命规则在自然里活着,出生、觅食和老去,它们是雪域高原富饶的恩赐,自带遗传学的内置密码,设计了青藏高原永不衰竭的生命特质。
  那天的扎西真是年轻,他骑着马,发辫在风中散开,哒哒哒打马从我面前划了过来。他就这样被雪域高原塑造着,面庞被阳光涂上彤红的色彩,身姿像小山一样结实。那是一种渗透着雪域高原威武雄壮的美,无需装饰,似乎连他挂在身上的彩色珠子,也散漫着诗意。
  我与扎西相视而笑。在交通已经如此便捷的时代,当站在保留了原初风貌、守住了岁月的包浆的自然与山水面前,感受扑面而来的原生气息,我知道,那是生命与空间的原初意义上的精神叩访。
  时节正是大暑,无边无涯的牧草正绿出雪域高原的辽阔,炙热下,群山环绕的河谷中,母羊呼喊小羊的叫声在回荡,生命与美在结盟。顷刻,我有多少滚烫的事想告诉你,牛羊成群的拉萨河谷,你不来,它多寂寞。
  我的脚下和四周是大片天然的牧场,我眷恋着这片向雪山深处铺展延伸的牧草,还有湛蓝的天空里特定的阳光。这就是雪域高原的太阳,在湛蓝中释放着致密的能量。世间朗朗,万物可爱,草木有情,各美其美,扎西晒太阳的时光也是美。我想起了古老的河流,那些人心里没有被污染过的水,与雪域高原密不可分,流经千年万年,生机盎然,在摩挲的生活之外辟开了一个寄放想象空间,恰好能满足放逐心灵。
  扎西的牛羊漫散在呈条带状的拉萨河谷啃食着绿草,波光粼粼的拉萨河给牧人们带来了灌溉和畜牧之便,这里松软潮湿的土地一直就以种植高原农业和放牧业著称。扎西的家就在不远的牧村里,家里早就盖起了新房,还在屋里屋外装饰有画面和谐、颜色艳丽的花纹和图腾画。政府出资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扎西家用上了家用电器,看上了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扎西本就闲适的牧居生活,因为网购、微信的芬芳而增色不少。
  云从西方天际涌起向东方天际飘逸,一朵朵不时遮蔽烈日。高原上的云格外多,这与海拔高、气压低有关,水汽更易蒸发,形成一朵朵游弋在雪域高原上的浮云。高原上的云富有变幻,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云极易波动,扎西说突然一朵云就能带来高原上的一阵雨。扎西指着匍匐在青藏路上磕等身長头的信徒让我看。这些阳光与格桑花的忠实信徒,这些不畏艰难的信仰者,他们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去拉萨朝拜。在雪域高原,峰愈高,境愈幽,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同。藏民族相信众生平等,他们有时会将待杀的牲畜买下来,放回到草原上,面对自然生死。扎西说人生如梦,如花,如草,如一声叹息。青草在我内心滋生,我惊扎西为天人。
  这天阳光真好,与扎西别过后,我继续赶路,几辆车遥相呼应。远山依旧白雪覆盖,起起伏伏,虽极简约,勾勒出万象云烟,令人回味无穷。途中有零星的骑行者,也有无数的牛羊,就是看不到牧人,高原上的一切婴儿初洗般静谧。
  从拉萨市往纳木错一路奔去,途中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垭口。垭口上空气稀薄,没有一棵草木的庇荫,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风能把人刮得摇摇摆摆。雪域高原有上千个这样的垭口,每道垭口都是一道门坎,这道门,既意味着阻隔又意味着交流。几千年来,不少垭口便是民族往来物资交换的必经之路,数不尽的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藏族、汉族和商旅、使者、僧侣从这些垭口上翻过,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思想,他们都是雪域高原红景天的孩子,都是拉萨草原黑牦牛的伙伴,他们的眼睛里有格桑花的影子,有纳木错湖里飘荡的朵朵白云。他们以雪域和高原作为胎记,他们在拉萨河里掬起一捧冰凉的河水,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活跃在中华文明的舞台,成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造血因子之一。
  这些垭口也是动物的通途,动物们的迁徙游走又为不少植物的异地繁衍提供了运输的工具。不甘的生命,每每迈过门坎,经历一次次峰回路转,经历一次次崎岖跌宕,也经历一次次重生。在中国的史料中,雪域高原也并非人们想象中因雪山阻隔而安静寂寞,雪域高原一直是埋藏在中原人心中的美丽诗行和不可取代的印记。
  曲折逶迤的青藏公路将一条条古道,变成了坦途。我远来是为了纳木错这一湖的水。
  一切都显得静,只剩湖水哗啦哗啦拍向湖岸。响得四野越发的静。岸上挂着许多的经幡,旧的还没旧,新的又繁新,飘飘摇摇至无限久远。纳木错不动声色,盛着人世间无数悲欢,从不会溢出来。湖水日日融化着千千万万个过客丢给它的心事,融化不了的,就化成一片云、一滴雨、一缕月光、一句诗、一只水鸟、一头载客的白牦牛漂浮在水面上。眺望一个挂着温和微笑的风景,心灵的河床涨潮了,一种放逐天涯的渴望在心底泛起阵阵耳语。多少年前,纳木错在,我在哪儿?多少年后,纳木错还在,我在哪儿?尊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群山巍峨,远看层次分明,随遇而安地护佑纳木错绵绵苍生和那些原野。在雪域高原上,雪山被尊为男神,湖泊被尊为女神。在雪山的内心,终年没有四季,孕育着冰清玉洁的花朵,在高高的山巅上,它们一开便是千年。纳木错不辜负它千万年的岁月,赐予草木重生、给予生灵滋养。纳木错于我是“蝶恋花”,是“雨霖铃”,是“念奴娇”,也是“声声慢”。   从纳木错返回路过与扎西邂逅的地方,夜漫溯开来,赤焰虏云的暮色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从遥处的雪线一直漾了过来,一片墨色。夜黑时光,村庄就要睡了,村庄也是要睡的。
  扎西的出现就像一道光,射到我雪域之行的生命中。从纳木错回来后的第二天,扎西便笑盈盈地带着我去八廓街旁老巷子里的熟人家喝甜茶。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正午。去时,雪域高原悠长绵厚的阳光,一层层堆下来,无声而有韵,青石铺就的老院子泛着炭灰色的白。院中,一树的荫凉遮云蔽天,叶缝间阳光跳跃,脚下古老的青石板路就蒙上一层浓荫筛过的光斑,像斑驳的岁月。深深的庭院,屋外天光如沐,几抹阳光洒过镂空的花窗,一种包浆的味道扑面而来。味道里,我嗅到时间的纵深感。屋里悬挂的唐卡,泛着包浆的光泽,注定要我仰视。数盏酥油灯,一直就燃在那里,火光明明闪闪,晕染出一方橘黄的天地,就在某一刻,一盏灯它突然更亮了,噼啪数声后,袅出一缕青烟。扎西说雪域高原上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智慧的人和他们所创造的故事。人生一世,燃灯一盏,生不带走,死不带去,中间的构成,就是经过,就是一个人像河流一样的经过,他的经过越精彩,他灯芯里的焰火就越灿烂,就像僧人或者艺术家的顿悟往往发生在肉身行遍世上所有路途之时,此前是旷日持久的寻觅,此后便是直面相对,倾其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见,纯粹而澄明地呈现出来而绝无选择,这才是雪域高原最吸引人的地方。扎西又在摇他的转经筒,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藏在信仰里的力量是如何被坚持着。
  扎西又在院子里燃起了桑烟。荡漾的桑烟,像一个家人,给了我一个桑烟袅袅的怀抱。翻开中国的历史去看,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佛教似乎总在与詩歌相伴,也不知道谁先谁后,抑或是先后辉映。在仓央嘉措的年代,高原上草木芜长,雪域高原上的诗,无论是温情还是缱绻,都随着笔墨的流传而流传,因笔墨的长久而长久,像是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生命密语,也是秋日私语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美好,却让雪域之外的我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夕阳在我沉浸酥油茶甜美的时候下山了,霞光留在云上,一片片全镶了金边。此时,霞光旖旎,正是告别的时刻。扎西送了我一串念珠,让我记住他。
  风很轻,日子会越来越淡,从拉萨回到漠南,我在想拉萨河里的一滴水,能不能和一条鱼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相遇。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一、自由的风  接到主办方———广西文学杂志社的邀请电话时我在工地,三层半的房屋装修接近了尾声,要外出远行,恰是时候。放下手机,阳光很好,我伸了伸懒腰,望向远处的大山。  一生,是奇妙而短暂的,我想。为什么要写作啊?因为文字是永恒的,我要向未知处去探寻。和许多伙伴一样,我没有文化,但这不是逃避的理由。省作协的会员名单已经公布,但是不多的终身会费让我一直没有跟作协联系,这次文学改稿会暨培训班是作协杂
期刊
初识“冢上寺”,确切地说是冢上寺学校,是1991年年底。新婚又逢春节,第一次跟先生去他农村老家过年,满眼新奇。  到家没多久,先生就迫不及待拉我去看他讲过无数次的母校。  距村三四百米西北方向,在一处四周低洼中间高耸的土崖上,围拢呈正方形的土墙青瓦房高高矗立在上。这便是“冢上寺”,村里人叫这里“寺上”。  通往“寺上”的是一段一米多宽的土路,路两侧匍匐着枯黄的野草。左边是一片宽阔的河滩,河滩里长满
期刊
要不怎么说时间是最伟大的魔术师呢?恍惚的日子可能过了许久吧,但感觉只是一眨眼,女儿就从襁褓里的肉团子变成了歪歪扭扭蹒跚学步的小孩。  许是厌倦了只能四肢着地爬着走,初春里的某天,她突然自己托住桌子,学着慢慢站起来。如是努力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松手,自己直立地站着。当然,刚开始她只能晃晃悠悠地站一下,便朝前或是朝后倒下去了,不过随着尝试的次数越来越多,她能站立的时间也就越来越长。虽然免不了东倒西歪时
期刊
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4个年头了,他陪我走过了孩提时光,懵懵懂懂的少年,还有糟糕至极的青年,到了啥也不是的而立之年,唯独没有看到之后渐入佳境的我们。  1998年的深秋,地里的庄稼还没有开始收割,那时女儿刚刚两岁,父亲是因为胃病,没有及时手术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眼睁睁看着父亲穿着他亲手挑选的花花绿绿的寿衣躺在炕头摆放的棺盖之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用眼神去交流,时而昏迷时而清醒,醒来的时候噘着嘴吸气示
期刊
叶子在微风中舒展了芽儿,在夏日中变得墨绿,变得厚实。翠冠如伞,在夏雨的洗礼中,变得更加楚楚动人。  潺潺的姚江与澄滢的小珠江汇集在一起,像两个手牵着手的少女。立在不远处的宝珠山,葱葱茏茏,旑旎无比。  我虽是贺州人,面对黄姚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人文历史,其实是陌生的。即使是同行中的许多文学界饱学诗书、满腹经纶的名家,他们都虚心地向当地土著打破砂锅问到底。每一个参观者都试图从他们身上,更深入地了解这
期刊
2020年岁末,我受中国散文年会组委会之邀,踩着冬的韵律,怀拥一腔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从南京坐了三个多小时的高铁,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参加2020年中国散文年会暨颁奖盛典,收获了冬日里一抹最温暖的阳光。  一年一度的中国散文年会是全国散文界最隆重、最权威的年会盛典。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作家梁晓声、阿成、王宗仁、刘庆邦、鲍尔吉原野、张锐峰、蒋建伟、巴根、蒋殊、俞胜等和与会作家们参加活动。就是在这样
期刊
那年夏天,初二放暑假,我与弟弟背上行囊,乘车来到离县城百余公里的大山里。那是父亲的老家,镇上的中心小学正在盖教学楼,我们兄弟俩被父亲送到工地上打工。  这对于新事物很好奇的我来说,正好是一次满足心理的机会。有点内向的弟弟不大情愿。我们在中心小学任教的姑父家住下,恰逢暑假学生都放假了,教学楼工地的工人们都住在同一个院子的教室里。  高山的夏夜,天气一点都不热,蚊子也不多,非常舒适。晚饭后,工人们泡上
期刊
武隆,一方神奇、梦幻、翩若惊鸿的山水,一片热情、奔放、生机勃勃的土地。曾经,有一行行深深的红色足印从这里走过、路过、奔跑过。  后坪坝苏维埃政府  时光,慢慢地松开。记忆,缓缓地苏醒。  在后坪坝苏维埃政府史迹展览馆,我浏览“潮涌川东”“烽火后坪”“丰碑永存”“初心闪耀”这些篇章,翻开一页页后坪坝红色革命的历史,记忆在脑海泛起朵朵红色的浪花。  90年前,在火红的6月,二路红军游击队挺进桐梓山,开
期刊
夏天好,夏天可晒美味黄豆酱。  夏天骄阳,放射炫目之光,热烈如火。赤日炎炎,如蒸锅,像火燒,这是晒豆酱之天。夏天骄阳之火,是力的张扬,有火劲,有激情;夏天之骄阳,它火脾气发作起来,有冲击波,狂勃着雄力,像人体内燃烧的火,血脉奔突。  春秋虽好,却无火热、无雄力,没有激情、没有冲击波,咋能晒出豆酱之美。  炎热之日,晒出的黄豆酱,别物不可比。炎热之日,不仅晒出的黄豆酱美,晒出的豌豆酱、蚕豆酱、冬瓜酱
期刊
去年春风刚起,生机初露之时,妈妈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安详地离开了我,带着她自学成才典范式的几门好手艺,轻盈地走了,匆匆地成了一片春天的落叶。  最初认识妈妈的手艺,是在有了记忆的童年。  那时候农村妇女都喜欢系一种盖面绣花的蓝布或灰布围腰,这种围腰既是一种服装的装饰,系在腰间也能起到保温保暖的辅助作用,围腰上有个袋子,还能装一些小物件及零碎用品。当时昆明行政辖区的官渡、西山、呈贡、晋宁的农村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