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上的紫外线把扎西的脸蛋涂上厚厚的高原红。光线穿过自由稀薄的大气落在了正午的拉萨草原连绵不断的山峦,落在了缓缓流淌的拉萨河,落在了河谷草原上放牧的扎西的脸上、身上。他的藏袍簇新,靛黑的颜色已然融入脚下泥土的丰腴与安宁。放牧的寂静中,扎西望着无边生机盎然的深处,情不自禁地从怀里掏出转经筒摇呀摇,好像是平安生活的宣言。
去纳木错中途停车时我偶然遇见了扎西。
他骑着马立在草地上,阳光照在他的左脸上,在他的目光里,他的牦牛群和他的羊群如两团浮云,缓慢地从这个山坡游荡到那个山坡。草深处,一只黑颈鹤腾空而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的水袖。
时间、马、黑颈鹤,还有支流纵横、分合不定的拉萨河,在河边放牧的扎西活得寂静而充实。
只要有土地,就会有千姿百态的生命。亿万年地壳的漫长变化,万江之源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足以让青藏高原成为大自然炉火纯青的杰作。亘古以来,此地安静,有些与世无争的味道。在云落之处的彼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雪豹、藏羚羊、兀鹫、野牦牛们按照它们自己的生命规则在自然里活着,出生、觅食和老去,它们是雪域高原富饶的恩赐,自带遗传学的内置密码,设计了青藏高原永不衰竭的生命特质。
那天的扎西真是年轻,他骑着马,发辫在风中散开,哒哒哒打马从我面前划了过来。他就这样被雪域高原塑造着,面庞被阳光涂上彤红的色彩,身姿像小山一样结实。那是一种渗透着雪域高原威武雄壮的美,无需装饰,似乎连他挂在身上的彩色珠子,也散漫着诗意。
我与扎西相视而笑。在交通已经如此便捷的时代,当站在保留了原初风貌、守住了岁月的包浆的自然与山水面前,感受扑面而来的原生气息,我知道,那是生命与空间的原初意义上的精神叩访。
时节正是大暑,无边无涯的牧草正绿出雪域高原的辽阔,炙热下,群山环绕的河谷中,母羊呼喊小羊的叫声在回荡,生命与美在结盟。顷刻,我有多少滚烫的事想告诉你,牛羊成群的拉萨河谷,你不来,它多寂寞。
我的脚下和四周是大片天然的牧场,我眷恋着这片向雪山深处铺展延伸的牧草,还有湛蓝的天空里特定的阳光。这就是雪域高原的太阳,在湛蓝中释放着致密的能量。世间朗朗,万物可爱,草木有情,各美其美,扎西晒太阳的时光也是美。我想起了古老的河流,那些人心里没有被污染过的水,与雪域高原密不可分,流经千年万年,生机盎然,在摩挲的生活之外辟开了一个寄放想象空间,恰好能满足放逐心灵。
扎西的牛羊漫散在呈条带状的拉萨河谷啃食着绿草,波光粼粼的拉萨河给牧人们带来了灌溉和畜牧之便,这里松软潮湿的土地一直就以种植高原农业和放牧业著称。扎西的家就在不远的牧村里,家里早就盖起了新房,还在屋里屋外装饰有画面和谐、颜色艳丽的花纹和图腾画。政府出资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扎西家用上了家用电器,看上了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扎西本就闲适的牧居生活,因为网购、微信的芬芳而增色不少。
云从西方天际涌起向东方天际飘逸,一朵朵不时遮蔽烈日。高原上的云格外多,这与海拔高、气压低有关,水汽更易蒸发,形成一朵朵游弋在雪域高原上的浮云。高原上的云富有变幻,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云极易波动,扎西说突然一朵云就能带来高原上的一阵雨。扎西指着匍匐在青藏路上磕等身長头的信徒让我看。这些阳光与格桑花的忠实信徒,这些不畏艰难的信仰者,他们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去拉萨朝拜。在雪域高原,峰愈高,境愈幽,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同。藏民族相信众生平等,他们有时会将待杀的牲畜买下来,放回到草原上,面对自然生死。扎西说人生如梦,如花,如草,如一声叹息。青草在我内心滋生,我惊扎西为天人。
这天阳光真好,与扎西别过后,我继续赶路,几辆车遥相呼应。远山依旧白雪覆盖,起起伏伏,虽极简约,勾勒出万象云烟,令人回味无穷。途中有零星的骑行者,也有无数的牛羊,就是看不到牧人,高原上的一切婴儿初洗般静谧。
从拉萨市往纳木错一路奔去,途中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垭口。垭口上空气稀薄,没有一棵草木的庇荫,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风能把人刮得摇摇摆摆。雪域高原有上千个这样的垭口,每道垭口都是一道门坎,这道门,既意味着阻隔又意味着交流。几千年来,不少垭口便是民族往来物资交换的必经之路,数不尽的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藏族、汉族和商旅、使者、僧侣从这些垭口上翻过,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思想,他们都是雪域高原红景天的孩子,都是拉萨草原黑牦牛的伙伴,他们的眼睛里有格桑花的影子,有纳木错湖里飘荡的朵朵白云。他们以雪域和高原作为胎记,他们在拉萨河里掬起一捧冰凉的河水,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活跃在中华文明的舞台,成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造血因子之一。
这些垭口也是动物的通途,动物们的迁徙游走又为不少植物的异地繁衍提供了运输的工具。不甘的生命,每每迈过门坎,经历一次次峰回路转,经历一次次崎岖跌宕,也经历一次次重生。在中国的史料中,雪域高原也并非人们想象中因雪山阻隔而安静寂寞,雪域高原一直是埋藏在中原人心中的美丽诗行和不可取代的印记。
曲折逶迤的青藏公路将一条条古道,变成了坦途。我远来是为了纳木错这一湖的水。
一切都显得静,只剩湖水哗啦哗啦拍向湖岸。响得四野越发的静。岸上挂着许多的经幡,旧的还没旧,新的又繁新,飘飘摇摇至无限久远。纳木错不动声色,盛着人世间无数悲欢,从不会溢出来。湖水日日融化着千千万万个过客丢给它的心事,融化不了的,就化成一片云、一滴雨、一缕月光、一句诗、一只水鸟、一头载客的白牦牛漂浮在水面上。眺望一个挂着温和微笑的风景,心灵的河床涨潮了,一种放逐天涯的渴望在心底泛起阵阵耳语。多少年前,纳木错在,我在哪儿?多少年后,纳木错还在,我在哪儿?尊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群山巍峨,远看层次分明,随遇而安地护佑纳木错绵绵苍生和那些原野。在雪域高原上,雪山被尊为男神,湖泊被尊为女神。在雪山的内心,终年没有四季,孕育着冰清玉洁的花朵,在高高的山巅上,它们一开便是千年。纳木错不辜负它千万年的岁月,赐予草木重生、给予生灵滋养。纳木错于我是“蝶恋花”,是“雨霖铃”,是“念奴娇”,也是“声声慢”。 从纳木错返回路过与扎西邂逅的地方,夜漫溯开来,赤焰虏云的暮色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从遥处的雪线一直漾了过来,一片墨色。夜黑时光,村庄就要睡了,村庄也是要睡的。
扎西的出现就像一道光,射到我雪域之行的生命中。从纳木错回来后的第二天,扎西便笑盈盈地带着我去八廓街旁老巷子里的熟人家喝甜茶。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正午。去时,雪域高原悠长绵厚的阳光,一层层堆下来,无声而有韵,青石铺就的老院子泛着炭灰色的白。院中,一树的荫凉遮云蔽天,叶缝间阳光跳跃,脚下古老的青石板路就蒙上一层浓荫筛过的光斑,像斑驳的岁月。深深的庭院,屋外天光如沐,几抹阳光洒过镂空的花窗,一种包浆的味道扑面而来。味道里,我嗅到时间的纵深感。屋里悬挂的唐卡,泛着包浆的光泽,注定要我仰视。数盏酥油灯,一直就燃在那里,火光明明闪闪,晕染出一方橘黄的天地,就在某一刻,一盏灯它突然更亮了,噼啪数声后,袅出一缕青烟。扎西说雪域高原上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智慧的人和他们所创造的故事。人生一世,燃灯一盏,生不带走,死不带去,中间的构成,就是经过,就是一个人像河流一样的经过,他的经过越精彩,他灯芯里的焰火就越灿烂,就像僧人或者艺术家的顿悟往往发生在肉身行遍世上所有路途之时,此前是旷日持久的寻觅,此后便是直面相对,倾其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见,纯粹而澄明地呈现出来而绝无选择,这才是雪域高原最吸引人的地方。扎西又在摇他的转经筒,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藏在信仰里的力量是如何被坚持着。
扎西又在院子里燃起了桑烟。荡漾的桑烟,像一个家人,给了我一个桑烟袅袅的怀抱。翻开中国的历史去看,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佛教似乎总在与詩歌相伴,也不知道谁先谁后,抑或是先后辉映。在仓央嘉措的年代,高原上草木芜长,雪域高原上的诗,无论是温情还是缱绻,都随着笔墨的流传而流传,因笔墨的长久而长久,像是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生命密语,也是秋日私语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美好,却让雪域之外的我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夕阳在我沉浸酥油茶甜美的时候下山了,霞光留在云上,一片片全镶了金边。此时,霞光旖旎,正是告别的时刻。扎西送了我一串念珠,让我记住他。
风很轻,日子会越来越淡,从拉萨回到漠南,我在想拉萨河里的一滴水,能不能和一条鱼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相遇。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去纳木错中途停车时我偶然遇见了扎西。
他骑着马立在草地上,阳光照在他的左脸上,在他的目光里,他的牦牛群和他的羊群如两团浮云,缓慢地从这个山坡游荡到那个山坡。草深处,一只黑颈鹤腾空而起,像青衣抛出的一条华丽的水袖。
时间、马、黑颈鹤,还有支流纵横、分合不定的拉萨河,在河边放牧的扎西活得寂静而充实。
只要有土地,就会有千姿百态的生命。亿万年地壳的漫长变化,万江之源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足以让青藏高原成为大自然炉火纯青的杰作。亘古以来,此地安静,有些与世无争的味道。在云落之处的彼端,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那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雪豹、藏羚羊、兀鹫、野牦牛们按照它们自己的生命规则在自然里活着,出生、觅食和老去,它们是雪域高原富饶的恩赐,自带遗传学的内置密码,设计了青藏高原永不衰竭的生命特质。
那天的扎西真是年轻,他骑着马,发辫在风中散开,哒哒哒打马从我面前划了过来。他就这样被雪域高原塑造着,面庞被阳光涂上彤红的色彩,身姿像小山一样结实。那是一种渗透着雪域高原威武雄壮的美,无需装饰,似乎连他挂在身上的彩色珠子,也散漫着诗意。
我与扎西相视而笑。在交通已经如此便捷的时代,当站在保留了原初风貌、守住了岁月的包浆的自然与山水面前,感受扑面而来的原生气息,我知道,那是生命与空间的原初意义上的精神叩访。
时节正是大暑,无边无涯的牧草正绿出雪域高原的辽阔,炙热下,群山环绕的河谷中,母羊呼喊小羊的叫声在回荡,生命与美在结盟。顷刻,我有多少滚烫的事想告诉你,牛羊成群的拉萨河谷,你不来,它多寂寞。
我的脚下和四周是大片天然的牧场,我眷恋着这片向雪山深处铺展延伸的牧草,还有湛蓝的天空里特定的阳光。这就是雪域高原的太阳,在湛蓝中释放着致密的能量。世间朗朗,万物可爱,草木有情,各美其美,扎西晒太阳的时光也是美。我想起了古老的河流,那些人心里没有被污染过的水,与雪域高原密不可分,流经千年万年,生机盎然,在摩挲的生活之外辟开了一个寄放想象空间,恰好能满足放逐心灵。
扎西的牛羊漫散在呈条带状的拉萨河谷啃食着绿草,波光粼粼的拉萨河给牧人们带来了灌溉和畜牧之便,这里松软潮湿的土地一直就以种植高原农业和放牧业著称。扎西的家就在不远的牧村里,家里早就盖起了新房,还在屋里屋外装饰有画面和谐、颜色艳丽的花纹和图腾画。政府出资为每家每户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备,扎西家用上了家用电器,看上了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扎西本就闲适的牧居生活,因为网购、微信的芬芳而增色不少。
云从西方天际涌起向东方天际飘逸,一朵朵不时遮蔽烈日。高原上的云格外多,这与海拔高、气压低有关,水汽更易蒸发,形成一朵朵游弋在雪域高原上的浮云。高原上的云富有变幻,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云极易波动,扎西说突然一朵云就能带来高原上的一阵雨。扎西指着匍匐在青藏路上磕等身長头的信徒让我看。这些阳光与格桑花的忠实信徒,这些不畏艰难的信仰者,他们的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去拉萨朝拜。在雪域高原,峰愈高,境愈幽,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都不同。藏民族相信众生平等,他们有时会将待杀的牲畜买下来,放回到草原上,面对自然生死。扎西说人生如梦,如花,如草,如一声叹息。青草在我内心滋生,我惊扎西为天人。
这天阳光真好,与扎西别过后,我继续赶路,几辆车遥相呼应。远山依旧白雪覆盖,起起伏伏,虽极简约,勾勒出万象云烟,令人回味无穷。途中有零星的骑行者,也有无数的牛羊,就是看不到牧人,高原上的一切婴儿初洗般静谧。
从拉萨市往纳木错一路奔去,途中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垭口。垭口上空气稀薄,没有一棵草木的庇荫,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风能把人刮得摇摇摆摆。雪域高原有上千个这样的垭口,每道垭口都是一道门坎,这道门,既意味着阻隔又意味着交流。几千年来,不少垭口便是民族往来物资交换的必经之路,数不尽的东去西往和南移北进的藏族、汉族和商旅、使者、僧侣从这些垭口上翻过,带来了文化,带来了思想,他们都是雪域高原红景天的孩子,都是拉萨草原黑牦牛的伙伴,他们的眼睛里有格桑花的影子,有纳木错湖里飘荡的朵朵白云。他们以雪域和高原作为胎记,他们在拉萨河里掬起一捧冰凉的河水,自古以来他们一直活跃在中华文明的舞台,成为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造血因子之一。
这些垭口也是动物的通途,动物们的迁徙游走又为不少植物的异地繁衍提供了运输的工具。不甘的生命,每每迈过门坎,经历一次次峰回路转,经历一次次崎岖跌宕,也经历一次次重生。在中国的史料中,雪域高原也并非人们想象中因雪山阻隔而安静寂寞,雪域高原一直是埋藏在中原人心中的美丽诗行和不可取代的印记。
曲折逶迤的青藏公路将一条条古道,变成了坦途。我远来是为了纳木错这一湖的水。
一切都显得静,只剩湖水哗啦哗啦拍向湖岸。响得四野越发的静。岸上挂着许多的经幡,旧的还没旧,新的又繁新,飘飘摇摇至无限久远。纳木错不动声色,盛着人世间无数悲欢,从不会溢出来。湖水日日融化着千千万万个过客丢给它的心事,融化不了的,就化成一片云、一滴雨、一缕月光、一句诗、一只水鸟、一头载客的白牦牛漂浮在水面上。眺望一个挂着温和微笑的风景,心灵的河床涨潮了,一种放逐天涯的渴望在心底泛起阵阵耳语。多少年前,纳木错在,我在哪儿?多少年后,纳木错还在,我在哪儿?尊贵的念青唐古拉雪山,群山巍峨,远看层次分明,随遇而安地护佑纳木错绵绵苍生和那些原野。在雪域高原上,雪山被尊为男神,湖泊被尊为女神。在雪山的内心,终年没有四季,孕育着冰清玉洁的花朵,在高高的山巅上,它们一开便是千年。纳木错不辜负它千万年的岁月,赐予草木重生、给予生灵滋养。纳木错于我是“蝶恋花”,是“雨霖铃”,是“念奴娇”,也是“声声慢”。 从纳木错返回路过与扎西邂逅的地方,夜漫溯开来,赤焰虏云的暮色里带了点暗,铺天盖地垂了下来,从遥处的雪线一直漾了过来,一片墨色。夜黑时光,村庄就要睡了,村庄也是要睡的。
扎西的出现就像一道光,射到我雪域之行的生命中。从纳木错回来后的第二天,扎西便笑盈盈地带着我去八廓街旁老巷子里的熟人家喝甜茶。那是一个烟火与诗情迸发的正午。去时,雪域高原悠长绵厚的阳光,一层层堆下来,无声而有韵,青石铺就的老院子泛着炭灰色的白。院中,一树的荫凉遮云蔽天,叶缝间阳光跳跃,脚下古老的青石板路就蒙上一层浓荫筛过的光斑,像斑驳的岁月。深深的庭院,屋外天光如沐,几抹阳光洒过镂空的花窗,一种包浆的味道扑面而来。味道里,我嗅到时间的纵深感。屋里悬挂的唐卡,泛着包浆的光泽,注定要我仰视。数盏酥油灯,一直就燃在那里,火光明明闪闪,晕染出一方橘黄的天地,就在某一刻,一盏灯它突然更亮了,噼啪数声后,袅出一缕青烟。扎西说雪域高原上最吸引人的是那些智慧的人和他们所创造的故事。人生一世,燃灯一盏,生不带走,死不带去,中间的构成,就是经过,就是一个人像河流一样的经过,他的经过越精彩,他灯芯里的焰火就越灿烂,就像僧人或者艺术家的顿悟往往发生在肉身行遍世上所有路途之时,此前是旷日持久的寻觅,此后便是直面相对,倾其一生的所思、所想、所见,纯粹而澄明地呈现出来而绝无选择,这才是雪域高原最吸引人的地方。扎西又在摇他的转经筒,这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藏在信仰里的力量是如何被坚持着。
扎西又在院子里燃起了桑烟。荡漾的桑烟,像一个家人,给了我一个桑烟袅袅的怀抱。翻开中国的历史去看,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佛教似乎总在与詩歌相伴,也不知道谁先谁后,抑或是先后辉映。在仓央嘉措的年代,高原上草木芜长,雪域高原上的诗,无论是温情还是缱绻,都随着笔墨的流传而流传,因笔墨的长久而长久,像是春风十里不如你的生命密语,也是秋日私语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美好,却让雪域之外的我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夕阳在我沉浸酥油茶甜美的时候下山了,霞光留在云上,一片片全镶了金边。此时,霞光旖旎,正是告别的时刻。扎西送了我一串念珠,让我记住他。
风很轻,日子会越来越淡,从拉萨回到漠南,我在想拉萨河里的一滴水,能不能和一条鱼在同一个地方再次相遇。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