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教育目标,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可见,要使学生会学,教师首先必须会教。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拟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这一侧面,谈谈自己一点粗浅认识,旨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然而,对于兴趣,大部分教师把它理解为使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这种误解导致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大讲历史故事,大谈历史趣闻。诚然,历史故事,历史趣闻确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但这充其量只是听课的兴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它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全过程,也就未能真正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从备课入手,依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处理方法。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实际应包括学生的底子、思维习惯、接受知识的限度和角度、个性差异等。备课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再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唱独角戏,必须发动学生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一般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进入角色。例如,在学习遵义会议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后,找出几位学生扮演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站起来发言,指出王明“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揭露批判“左”倾路线。学生演得较投入,也较成功,兴趣特别高。此外,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进行角色置换。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上台执教,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极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更加主动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参与教学。
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出来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是发挥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学生想学习不等于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把辩论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往为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从而导致教学中的“一言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辩论引入课堂,辩论的方式有: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②提出论点,组织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例如,讲授近代历史上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的两次论战时,我组织学生分两派,根据教材提供的论点展开辩论,气氛相当热烈。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倒对方,思辨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适当进行命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命题是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最好锻炼。同一件事,同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结论也不一样。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课本内容为材料,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题目,要求能简单说出题目设计的意图和解答提纲。这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不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创作是锻炼独立思维的最好的劳动。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撰写了一些历史小论文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对写得好的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大作用。
三、训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学生由想学、会学上升到要学是一次飞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这种主体意识形成习惯后,即形成了主体人格。这种主体人格的构塑,除上述努力外,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动机,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教学中要适当布置一些自学内容,介绍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形成学生的主体人格。
上述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把三者互相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当今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即是人才的竞争。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成才,增强自学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并为今后的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改课题,它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方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并最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己去学习。
一、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然而,对于兴趣,大部分教师把它理解为使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这种误解导致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大讲历史故事,大谈历史趣闻。诚然,历史故事,历史趣闻确能提高学生听课兴趣,但这充其量只是听课的兴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兴趣,它未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全过程,也就未能真正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首先,从备课入手,依据学生的实际确定教材处理方法。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实际应包括学生的底子、思维习惯、接受知识的限度和角度、个性差异等。备课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再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脱离学生实际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不能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唱独角戏,必须发动学生参与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一般都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进入角色。例如,在学习遵义会议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后,找出几位学生扮演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等人站起来发言,指出王明“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揭露批判“左”倾路线。学生演得较投入,也较成功,兴趣特别高。此外,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还适当进行角色置换。选取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备课,然后上台执教,让学生当一回老师。这些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极大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从而更加主动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参与教学。
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出来后,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是发挥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学生想学习不等于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必须学会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作了如下尝试:
第一,把辩论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以往为确立自己的权威地位,教师在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从而导致教学中的“一言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在教学中,我注意把辩论引入课堂,辩论的方式有:①提出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②提出论点,组织正方和反方开展辩论。例如,讲授近代历史上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的两次论战时,我组织学生分两派,根据教材提供的论点展开辩论,气氛相当热烈。学生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驳倒对方,思辨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适当进行命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命题是学会灵活运用知识的最好锻炼。同一件事,同一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结论也不一样。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以课本内容为材料,从不同角度去设计题目,要求能简单说出题目设计的意图和解答提纲。这对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不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创作是锻炼独立思维的最好的劳动。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撰写了一些历史小论文和历史人物传记等,对写得好的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到大作用。
三、训练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学生由想学、会学上升到要学是一次飞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这种主体意识形成习惯后,即形成了主体人格。这种主体人格的构塑,除上述努力外,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动机,帮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在教学中要适当布置一些自学内容,介绍自学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当作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形成学生的主体人格。
上述三个方面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把它们割裂开来,而是把三者互相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当今市场的竞争归根结蒂即是人才的竞争。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成才,增强自学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的需要。因此,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能力,并为今后的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改课题,它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艺术,方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并最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会自己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