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教学是依赖于身体练习而完成教学任务的,而技术动作、运动课题和运动条件是身体练习的基本要素,在技术动作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当运动课题和运动条件发生改变时,完成动作技术的难易程度就会发生改变。本文阐述了在体育课中要关注运动条件的合适选择和合理选择,以及使用运动条件的意义,简要论证了在体育课中选择合适的运动条件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课;身体练习;运动条件
体育课程教育是一个学生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动作,从而获得身体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不断地身体练习过程中获得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增生的过程。作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身体练习,它承载着教学与育人的任务。作为身体练习三要素之一的运动条件,它选择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育的成败,所以实施技术动作时所给定的空间环境和认为规定的运动条件,其选择在体育课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运动条件的合适选择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运动技能是学生在大量的身体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纠正错误,从而达到身心两方面的辩证统一而形成的。在构成身体练习的运动课题和技术动作二者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运动条件的选择就意味着练习者的练习难度有所不同。
比如:
前滚翻1.将垫子放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带有一定坡度的前滚翻,让学生从上往下做前滚翻。
前滚翻2.将垫子放在水平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垫子水平放置,让学生做水平方向上的前滚翻。
前滚翻3.将垫子放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带有一定坡度的前滚翻,让学生从下往上做前滚翻。
通过我们日常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前滚翻1.2.3.的练习难度从小到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课题和运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运动条件不同,练习者的练习难度也随之增大。体育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条件不同,运动的难度也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用不同的运动条件与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构成对应关系,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条件的重要意义
(一)合理选择和使用运动条件可以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
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其价值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以乒乓球教学比赛中规则的制定为例来研究运动条件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价值:
比赛形式:淘汰制。
规则:
A类同学水平较高,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1分;
B类同学水平中等,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2分;
C类同学水平较差,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3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教师为何要制定这样一个规则(运动条件)。我们很容易想到,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得分远远高于技术水平差的学生,如果在淘汰制下,水平越高的学生比赛的场次就会越多,练习时间就会越长,反之,水平越低的学生比赛的场次就会越少,练习的时间就会越少,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站在公平教育的角度看,这是不合理的,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教师在设计比赛条件时,调整了得分规则,目的是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为学生最大程度地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
(二)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让学生在通常情况下无法掌握的动作变为可能
例如:扣篮动作教学。
器材准备:可升降篮板的篮架
教学准备:1.将学生按照身高和弹跳力分为三组;2.将篮板分别调节到学生头部高低。
器材运用:让学生分别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在标准高度的篮架之下,很多学生只能“望篮兴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不要说学习扣篮,即便是采用任何方式去投篮,进球者也寥寥无几。在标准篮架之下,学生学习扣篮动作,几乎不现实。很显然,其原因是篮架的高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身高和弹跳力可及的范围,如果不对篮架高度这个运动条件进行改变,那么在通常状况下,学生是无法掌握扣篮动作的。按照相同的逻辑,某些在通常状况下无法实施教学和无法掌握的动作,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也会变为可能。
(三)通过对运动条件的改变,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减少学生畏惧感
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也难免会出现心理畏惧感。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的方式进行纠正。
案例1:在进行分腿跳跃跳箱时,很多学生完成不了双手触箱后的第二腾空动作,很多学生就会坐在跳箱上。这时,我们可以找一块比较薄的垫子,将其置于与跳箱等高的物体上,让学生双手触垫后,分腿站立在物体上,从而有效解决学生触跳箱后坐在跳箱上的错误动作。
案例2:在进行100米跨栏跑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心里会产生畏惧感,尤其是女生更显得害怕。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都是怕被碰伤。所以我们可以将栏上的横木用橡皮筋代替,从而有效减少学生的畏惧感。
(四)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运动水平
任何身体运动中所言的“会”与“不会”,都是在特定条件之下对其评判的结果。如“走”这个动作是我们在幼儿时期已经掌握了的动作。我们说,我们已经会走了,这是我们在通常条件下对走的评判。但当运动条件发生改变时,会走与不会走就要重新被定义,走的水平随之也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在平衡木上的行走,在木桩上的行走,在遮蔽视觉状态下向某一指定方向的行走,背着身子向某一方向或目标的行走等。
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的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运动水平。如在一年级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沿着跑道线走,也可以让学生背着向某一目标行走,也可以在遮蔽视觉状态下让学生向某一目标直线行走等,以此增加走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走的水平。
三、结语
不难发现,任何具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态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运动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任何有意识的身体运动,都可以理解为由技术动作、运动课题和运动条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当我们将体育课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不同的身体练习时,它就转化为在特定运动条件下的运动课题,当技术动作不发生改变时,如果我们改变其运动条件,身体练习的难易程度随之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改变运动条件这一方法,让我们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练习适宜于每个运动水平不同的学生,使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能够完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博得學生的喜爱。
关键词:体育课;身体练习;运动条件
体育课程教育是一个学生在反复的身体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修正动作,从而获得身体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在不断地身体练习过程中获得理性与情感方面的增生的过程。作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身体练习,它承载着教学与育人的任务。作为身体练习三要素之一的运动条件,它选择得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教育的成败,所以实施技术动作时所给定的空间环境和认为规定的运动条件,其选择在体育课中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运动条件的合适选择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我们知道运动技能是学生在大量的身体练习中不断积累经验、纠正错误,从而达到身心两方面的辩证统一而形成的。在构成身体练习的运动课题和技术动作二者不变的情况下,不同运动条件的选择就意味着练习者的练习难度有所不同。
比如:
前滚翻1.将垫子放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带有一定坡度的前滚翻,让学生从上往下做前滚翻。
前滚翻2.将垫子放在水平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垫子水平放置,让学生做水平方向上的前滚翻。
前滚翻3.将垫子放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地面上的前滚翻,运动条件是带有一定坡度的前滚翻,让学生从下往上做前滚翻。
通过我们日常教学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前滚翻1.2.3.的练习难度从小到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运动课题和运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运动条件不同,练习者的练习难度也随之增大。体育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运动条件不同,运动的难度也不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使用不同的运动条件与学生当下的发展水平构成对应关系,是我们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运动条件的重要意义
(一)合理选择和使用运动条件可以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
任何研究都应该建立在其价值的基础之上。下面,我们以乒乓球教学比赛中规则的制定为例来研究运动条件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价值:
比赛形式:淘汰制。
规则:
A类同学水平较高,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1分;
B类同学水平中等,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2分;
C类同学水平较差,成功击败对方一次得3分。
现在,我们来分析教师为何要制定这样一个规则(运动条件)。我们很容易想到,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得分远远高于技术水平差的学生,如果在淘汰制下,水平越高的学生比赛的场次就会越多,练习时间就会越长,反之,水平越低的学生比赛的场次就会越少,练习的时间就会越少,也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站在公平教育的角度看,这是不合理的,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教师在设计比赛条件时,调整了得分规则,目的是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为学生最大程度地提供共同发展的机会。
(二)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让学生在通常情况下无法掌握的动作变为可能
例如:扣篮动作教学。
器材准备:可升降篮板的篮架
教学准备:1.将学生按照身高和弹跳力分为三组;2.将篮板分别调节到学生头部高低。
器材运用:让学生分别进行学习。
我们知道,在标准高度的篮架之下,很多学生只能“望篮兴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不要说学习扣篮,即便是采用任何方式去投篮,进球者也寥寥无几。在标准篮架之下,学生学习扣篮动作,几乎不现实。很显然,其原因是篮架的高度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身高和弹跳力可及的范围,如果不对篮架高度这个运动条件进行改变,那么在通常状况下,学生是无法掌握扣篮动作的。按照相同的逻辑,某些在通常状况下无法实施教学和无法掌握的动作,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也会变为可能。
(三)通过对运动条件的改变,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减少学生畏惧感
运动技术掌握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也难免会出现心理畏惧感。如果出现这种状况,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的方式进行纠正。
案例1:在进行分腿跳跃跳箱时,很多学生完成不了双手触箱后的第二腾空动作,很多学生就会坐在跳箱上。这时,我们可以找一块比较薄的垫子,将其置于与跳箱等高的物体上,让学生双手触垫后,分腿站立在物体上,从而有效解决学生触跳箱后坐在跳箱上的错误动作。
案例2:在进行100米跨栏跑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心里会产生畏惧感,尤其是女生更显得害怕。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都是怕被碰伤。所以我们可以将栏上的横木用橡皮筋代替,从而有效减少学生的畏惧感。
(四)通过运动条件的改变,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运动水平
任何身体运动中所言的“会”与“不会”,都是在特定条件之下对其评判的结果。如“走”这个动作是我们在幼儿时期已经掌握了的动作。我们说,我们已经会走了,这是我们在通常条件下对走的评判。但当运动条件发生改变时,会走与不会走就要重新被定义,走的水平随之也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在平衡木上的行走,在木桩上的行走,在遮蔽视觉状态下向某一指定方向的行走,背着身子向某一方向或目标的行走等。
按照同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运动条件的方法,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运动水平。如在一年级走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沿着跑道线走,也可以让学生背着向某一目标行走,也可以在遮蔽视觉状态下让学生向某一目标直线行走等,以此增加走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走的水平。
三、结语
不难发现,任何具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态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运动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任何有意识的身体运动,都可以理解为由技术动作、运动课题和运动条件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当我们将体育课教学内容转化为一个个不同的身体练习时,它就转化为在特定运动条件下的运动课题,当技术动作不发生改变时,如果我们改变其运动条件,身体练习的难易程度随之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改变运动条件这一方法,让我们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练习适宜于每个运动水平不同的学生,使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完成的教学任务能够完成,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博得學生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