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秋韵诗舞华年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酌秋韵》,充满诗意的诗集名。它让我想到了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欧阳修的《木兰花》词:“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独酌秋韵”应该许源于此吧。
  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正是付慧出版的第二部诗集。
  当诗稿呈现在我的面前时,首先是“独酌秋韵”这个如诗如画的诗集名吸引了我,然后是“她”的那份恬静、那份柔美、那份哀婉,在这个秋风吹拂、金色满园的季节,人们忙着收获,对于付慧来说,这部诗集,何尝不是一枚厚重的果实。
  付慧,笔名独酌秋韵,内蒙古达拉特旗人,母亲是农民,父亲多少识点字,算是半个文化人,因为五六十年代的人,能认识自己的名字的人很少,还会算账写字就更难得了。哥哥付强具有很深的曲艺创作功底,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在鄂尔多斯曲艺界早有名声,侄子付兵是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钟情影视,近年来微电影做得风生水起。付慧,不声不响,沿着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径执着前行,一千多首清新隽永、饱含真情的诗歌散见于自己的博客、微博,各大报刊、网站。2014年现代诗集《吻过额头的苍茫》出版发行,好评如潮。今年又有古体诗《独酌秋韵》成集,真有点“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气势。因为虽同在一座城市工作,2011年之前,我并不知道付慧写诗,也未拜读过她的作品。
  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高地,唐诗为我们耸起了一座高峰,几千年来,后人不断地向这座高峰攀爬,领略其气象万千的壮美,领略其精湛无比的技艺。付慧在创作现代诗的同时,也钟爱格律诗,这本《独酌秋韵》就是其创作成果的一个展示。这本诗集收录了付慧近年来创作的古诗200多首,其中绝大多数为五绝、七绝、五律和七律,也有少量属中华新韵。这些诗是付慧感悟自然、感悟大千世界、感悟亲情、友情、乡亲的结果,她以女性的细腻、柔美和独特视角,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文字清丽、格调高雅的诗歌画面,读之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为景赋诗,为画题诗,乃文人墨客的一大嗜好。崔颢题诗黄鹤楼,黄鹤楼声名鹊起,引得天下人纷踏而至,竞相一睹为快。付慧诗集中也有十多首为画所作的诗,笔者以为这些诗歌丰富了画的内涵,增强了画的可读性。
  一叶芙蓉蕊半开,蜻蜓戏水久徘徊。
  流香暗袭诗家面,始识红蕖雅韵来。
  这是付慧为书法家庄培森先生国画《荷》所赋诗歌,可谓诗画交融,相得益彰。
  四季如春莹暖香,清风细雨未津妆。
  北城堪比江南丽,粉墨妖娆捧玉廊。
  这是付慧的另一首题图诗,描绘了一幅“四季如春,北城赛江南”的温润画面。
  《红梅赞》—诗曰:
  三月红梅竞艳开,一湾瑞白染阶台。
  都言梅雪相偕俏,一样馨香阵阵来。
  梅,是诗人、画家笔下的“常客”,而“梅在雪中俏”更见梅精神,更见雪高洁。再比如《早春吟》《和网友<垂钓>》《雨中即景》《中秋感怀》《赠白郎峰湖上吟五章》等等,无不给人入画的感觉。
  付慧的诗除了画面感极强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其又一特点。情感的表达是需要一定的景物来显示的。优秀的诗人总是想方设法将思想感情浓缩到一定的生活画面之中,使人通过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去感知和把握。付慧的诗做到了这一点。如《怜秋》:
  书函千里寄情悠,细语丰盈洒满楼。
  红叶白云相乐舞,君怜皓月我怜秋。
  一封信笺,一轮明月,感知时光流逝,人生无奈。
  如《思乡情》:
  静夜寒霜雪挂帘,思乡孤寂落心尖。
  书函一纸情难却,画卷三张粉泪添。
  寒夜思乡,一纸家书难尽情怀,泪洒案几,洇湿数张纸笺。再比如《赠贾学义两章》中写到“轻吟慢酌填词句,不及诗家一字安”;《嫦娥奔月》中写到“中华儿女皆尧舜,富国强民万代长”;《赞税宣》中写到“国梦聚财当己任,中华强盛我风流”;《贺新年》“万众欢腾齐贺岁,高歌酌酒我无眠”等等,歌以咏志,诗以传情,抒发了作者的豪迈情怀。
  我们再看付慧的一首律诗《慨叹》:
  人生苦短不需怜,旦夕欢颜切莫宣。
  忙里斟茶憩荫下,闲来酌酒话明天。
  唯将暮霭供朝露,才有涓埃助忘年。
  今日衰疲藏紙墨,他年得意创宏篇。
  这是诗人与著名作家老开先生共勉的一首诗,也是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感悟,对情义无价的珍惜,对老开先生的良好祝愿与期待,可谓“闲来酌酒话明天,他年得意创宏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欢聚总是短暂,思念总是太长。好多送别诗成了久唱不衰的名篇。付慧的送别诗“别君千里道,再叙已迢邀”(摘自《别友人》),自是一番滋味。
  付慧在诗中用大量笔墨写了“月”“春”“秋”等自然风景,能感觉到诗人热爱大自然、放歌大自然,与大自然相谐为美的真挚情怀。时光荏苒、春华秋实,岁月轮回、人生向晚,喜悦与伤感总是结伴而行。
  付慧是个端庄潇洒的女子,既有北国女性的大度豪放、宽广胸怀,又有江南妹子的温婉、灵秀。她的好多诗触景生情、即兴而发,诗集中的大量漫兴诗可见一斑。付慧擅长现代诗的创作,现代诗美轮美奂,古诗创作也起点甚高,若能在用词、立意上再讲究一些,定会更加出彩。诗一直没离开过我们的生活,在新媒体、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诗,喜欢上诗意地生活,这是一种向善、向美的追求。
  达拉特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几字湾南岸,这是一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这片土地沐浴着黄河水,孕育了勤劳勇敢的蒙汉各族人民和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一大批喜欢诗歌的人正在这片土地上播撒诗意,种植美好。作为一名事务繁忙的税务工作者,付慧能静下心来,诗意地栖居在红尘中,营造一方心灵家园,实属难能可贵。回归本真,不忘初心,相信付慧在母亲河的滋养下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不说了,还是独酌秋韵,与诗作伴,共饮一段美好时光吧!
  ——选自《达拉特快讯》
其他文献
大外甥让外甥女传信,说樱桃熟了,再不去吃,就罢园了。  外甥的村子,在汉江北岸的山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村庄不同,外甥的村子已经现代化,清一色新楼,楼前栽花种草,植树兴竹,与富人的别墅无异,而且楼与楼间距更大。  这一天,我们早早开车上路,赶在太阳刚从东山升起来,到了外甥的村庄。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村里所有的事物,楼房、花木、竹林等,显得又端庄又明丽。鸟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它们嘹亮的叫声,让寂静的村庄充满
期刊
春节前,朋友送来了一盆名为“朱砂根”的小树。它约高40公分,树干笔直,叶子青绿油亮,看起来很是精神。最妙的是中层的树枝上,参差地缀着一串串鲜红的小果子,大概四、五十颗,也是油亮油亮的。单凭眼观,我甚至怀疑这不是一棵正真的植物。经过反复地抚摸感受,我才得以确认这确实是一棵活生生的植物。至此,这盆便正式成为阳台绿植的一员。由于精神焕发的外表,这盆“朱砂根”受到全家人的喜爱,所以被妥善地安置在阳台的显眼
期刊
这一年过得颇不宁静。  七月,我在南昌出差时,突然接到二弟的电话,称父亲身体不适,急于见我。此刻,我预感到了将会发生什么。父亲已八十有七,近年来身体越来越不好,每次出门我都十分惦记。我立即抛下庞杂的事务,直奔机场,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当我匆忙赶到父亲面前时,父亲伸出苍白的手,将我紧握。他虽然说不出一个字,但从他全无血色的脸上,可以看得出他的喜悦。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似乎无声地说了许多话。凌晨时分
期刊
一  鸣沙山的沙子是喜欢和孩子们玩的。所以,当我儿子在鸣沙山尖叫着冲向沙子的时候,沙子一下子就变幻了表情,扫荡了疲惫和懒散,盛开了笑容,装饰了身体的姿态,软绵绵地,把自己弄成宠物狗,等着他来逗弄。  跟在我儿子后面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他跟他妈妈一路都在吵架,说话恶声恶气,没有好表情。他一定是看见沙漠变幻了表情,才露出难得的笑靥,奔跑着,故意重重地把自己砸在沙子的身上。  沙子当然无耻地笑着,腆
期刊
一  假期给岳父家打枣,岳父家四个子女都回到山西这个名叫圐圙头的小村来帮忙,几个孩子便在地里玩耍,大点的慧慧捉住一只小虫,其他的三个孩子都说这只小虫是蝴蝶,尤其妻弟家的牛牛,一副理直气壮的小模样,为了证明他们所言非虚,四个孩子一起把小虫小心翼翼拿到我面前让我辨认,我一看哪是什么蝴蝶,而是一只土灰的小飞蛾,我便实事求是地说,大花翅膀的才是蝴蝶。牛牛恼了,硬要我说这是一只蝴蝶,一边用小拳在我背上打个不
期刊
心灵的珍藏  吴丹红  有一所低矮破旧的老屋,炊烟从老屋后袅袅升腾,宛如一条扯不断的舞动的白绫,窗前有一个小小的人痴痴地等待着盼望着那个人回家……  爷爷已经年近六十,身材有些矮壮,背也稍稍驼着,有着一双健壮有力的像蟹钳的大手,头发却已斑白,面色被阳光晒得黝黑,额头上像是被刻刀划了几道深纹,脸上布满了浅浅的皱纹。那都是一波三折的往事吧。  爷爷虽然四肢不方便,但他就是闲不下来,时不时就往山上钻。那
期刊
“又一庄”酒楼这个名字,使我联想到了“新乡土”。“又一庄”,有“家园”的感觉,来长沙,必得进又一庄。那天,去“又一庄”时,我迟到了,《新创作》杂志社主编“彭胡子”举起茶杯说:罚你三杯!我只好乖乖地认罚了两杯。那日朝晖作东,“新乡土”的“战友”久别重逢,喝着“麦子”酿的啤酒,“精神家园”的味道颇浓。  酒过数巡,“胡子”便放谈江堤。彭胡子是我所久仰的作家诗人,读过他写的编的不少书,尤其是“悠闲”系列
期刊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青海师范大学)校园里的波斯菊开得可真欢啊!秋天的阳光下,白色、黄色、紫色、粉红色、深红色,各色花朵多姿多彩,轻盈艳丽,繁茂绚烂,一畦畦的颇有野生情趣。走在花中的青春少女,自有一种格外的美丽,成为后来大学生活最好的回忆,并进入我的笔下写作凌须斌的这篇文章。借用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尾句赞一个:“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屈指数来,“故园三十二年前
期刊
一边务农一边当民办教师的父亲,给我规划的未来职业是百货公司的售货员。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父亲放弃了祖祖辈辈经营的土地与家园,举家从乡村迁到了小镇,在国营的百货公司谋得了一个售货员的职位,然后默默等待我长大,女承父业……  初中毕业报志愿,班主任家访,他告诉我的父母,以我的成绩,考入一所不错的中专是有把握的。  这天晚上,我挨着祖母躺在滚烫的火炕上。父亲站在炕头,沉默良久后说:“
期刊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榆林是贫穷落后的,在中国版图上,榆林也是座不大的城市。但在我们北方地区历史上,榆林是数得上的名城。榆林古称“上郡”,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系陕、甘、宁、蒙、晋五省交界地。2000多年以来,在这里上演了无数动人心魄的土地争夺战,留下了许多跨越时空的历史遗迹。  5月28日,达旗文联组织部分协会会员开展“感受古城,寻找文脉”采冈活动,到榆林市所属的神木县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