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水稻栽培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种植面积也不断加大,但仍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继续研究努力,进一步增强栽培技术,实行科学化管理,及时消除各种病虫害,确保我国农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大力推广、使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或消除水稻病虫害,而且还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 常见病害
1.1稻瘟病
(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防治措施。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1.2恶苗病
又称徒长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
防治方法:首先要选取无病的种子,然后对种子进行处理,用10%的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的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3天后催芽;52℃—55℃温水浸种30分钟,灭菌效果较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动2—3次。在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拔出并进行焚毁。
1.3纹枯病
其是由层蕈科薄膜革菌属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现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潮湿时呈灰绿色,水浸状半透明。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与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要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块。分蘖末期病丛率达10%—15%时,即可施药防治。常用药剂为井冈霉素50单位溶液加水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望佳多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2 常见虫害
2.1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其中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为害方式以幼虫蛀食水稻,在苗期和分蘖期蛀茎形成枯心苗和蛀入叶鞘,使被害处出现黄褐色线条。在孕穗期驻茎,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使产量受损。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螟虫,要采取二化螟挑治一代重防二代;三化螟重防三代的措施。在插秧前,每畝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2.5—3.0公斤,插秧时用90%晶体敌百克0.5公斤,兑水400—500公斤浸苗10分钟。插秧后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毫升或50%乐果乳油兑水200—300公斤泼浇。在螟虫轻发生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50毫升或2.0%阿维菌素45毫升兑水15—30公斤进行喷雾,间隔15天再喷1次;重度发生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0%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独喷施。
2.2水稻蓟马
分布在全国各大稻区,以吸食叶片汁液的方式为害水稻,轻者出现花白斑点,重者使叶尖卷褶枯黄,受害严重的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另外,也会为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若为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会破坏颖壳形成空粒。蓟马不耐高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18℃时产卵最多,超过28℃时,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并进行集中烧毁和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利用蓟马趋蓝光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的效果较好,但应该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可使用2.5%多杀菌素悬浮液1000—15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剂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即可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3稻飞虱
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为主。常见的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为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的成虫能够长距离飞行,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或逃离,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性稍弱。
防治方法:要选育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的推广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在白背飞虱为主的地区:吡虫啉亩用75%WP3—5克或10%大功臣WP30—50克,对成虫数量较多的田块,可选择吡虫啉类与噻嗪酮类混用。
2.4稻杆蝇
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防治措施。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结论
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是根据病虫害种类来进行确定的,如果病虫害发生面积不大,可以用诱光灯来进行诱杀,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先物理和生物防治,之后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农药对水稻的危害,最终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隋永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9)
[2]凌启鸿。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13(1)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
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大力推广、使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或消除水稻病虫害,而且还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1 常见病害
1.1稻瘟病
(1)发病特点。苗瘟:病苗基部变黑褐色,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褐色而枯死。潮湿时病苗表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瘟: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向外延伸呈长条状,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的霉层。穗颈瘟:发生于穗颈上。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迟的则谷粒不充实,病穗往往从颈部折下,形成吊颈。
(2)防治措施。①种子消毒:1%的石灰水浸种;强氯精消毒。②药剂浸秧:用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对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30s取出堆闷,闷30min,然后栽插。③喷药防治:一旦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及时用甲基托布津、乙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亦可用富士一号,一般用750mL/hm2对水900kg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期,不管田块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kg/hm2对水900kg喷雾防治1次。在抽穗后发现穗颈瘟,用富士一号1500mL/hm2对水900kg进行喷雾。
1.2恶苗病
又称徒长病,在我国各大稻区均有发生。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
防治方法:首先要选取无病的种子,然后对种子进行处理,用10%的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的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3天后催芽;52℃—55℃温水浸种30分钟,灭菌效果较好;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3天,每天翻动2—3次。在发现病株时,要及时拔出并进行焚毁。
1.3纹枯病
其是由层蕈科薄膜革菌属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一般在分蘖期到抽穗期盛发,现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纹状病斑。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央淡褐色,潮湿时呈灰绿色,水浸状半透明。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发病一般的田块,在拔节与孕穗期,当病丛率达20%时要防治。发病较重的田块。分蘖末期病丛率达10%—15%时,即可施药防治。常用药剂为井冈霉素50单位溶液加水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望佳多可湿性粉剂,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2 常见虫害
2.1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其中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单食性害虫,只为害水稻。为害方式以幼虫蛀食水稻,在苗期和分蘖期蛀茎形成枯心苗和蛀入叶鞘,使被害处出现黄褐色线条。在孕穗期驻茎,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使产量受损。
防治方法:防治水稻螟虫,要采取二化螟挑治一代重防二代;三化螟重防三代的措施。在插秧前,每畝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2.5—3.0公斤,插秧时用90%晶体敌百克0.5公斤,兑水400—500公斤浸苗10分钟。插秧后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毫升或50%乐果乳油兑水200—300公斤泼浇。在螟虫轻发生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50毫升或2.0%阿维菌素45毫升兑水15—30公斤进行喷雾,间隔15天再喷1次;重度发生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0%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独喷施。
2.2水稻蓟马
分布在全国各大稻区,以吸食叶片汁液的方式为害水稻,轻者出现花白斑点,重者使叶尖卷褶枯黄,受害严重的秧苗返青慢,萎缩不发。另外,也会为害穗粒和花器,引起籽粒不实。若为害心叶,常引起叶片扭曲,叶鞘不能伸展,还会破坏颖壳形成空粒。蓟马不耐高温,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18℃时产卵最多,超过28℃时,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杂草,并进行集中烧毁和深埋,消灭越冬成虫。利用蓟马趋蓝光的习性,在田间设置蓝色粘板诱杀成虫。采用化学药剂防治的效果较好,但应该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可使用2.5%多杀菌素悬浮液1000—1500倍液,20%吡虫啉可溶剂2000倍液、25%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每隔5—7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即可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2.3稻飞虱
俗名火蠓虫,以刺吸植株汁液为害为主。常见的种类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为害较重的是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早稻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中晚稻以褐飞虱为主。稻飞虱的成虫能够长距离飞行,成虫和若虫均群集在稻丛下部茎秆上刺吸汁液,遇惊扰即跳落水或逃离,趋光性强,且喜趋嫩绿,但灰飞虱的趋光性稍弱。
防治方法:要选育抗病品种,因地制宜的推广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辗转为害,同时要加强水肥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在白背飞虱为主的地区:吡虫啉亩用75%WP3—5克或10%大功臣WP30—50克,对成虫数量较多的田块,可选择吡虫啉类与噻嗪酮类混用。
2.4稻杆蝇
危害症状。幼虫乳白色,钻入心叶内为害,秧苗被害后抽出的心叶上有椭圆形或长条形小孔洞,后发展成纵长裂条,叶片破碎。
防治措施。用18%杀虫双3.75kg/hm2对水900kg喷雾。
结论
病虫害综合防治主要是根据病虫害种类来进行确定的,如果病虫害发生面积不大,可以用诱光灯来进行诱杀,在防治过程中尽量先物理和生物防治,之后进行化学防治,以减少农药对水稻的危害,最终提升水稻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隋永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4(9)
[2]凌启鸿。水稻高产技术的新发展——精确定量栽培[J].中国稻米,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