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析信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实质。本文在回顾信任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信任的内涵及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任;企业治理;和谐。
国内学者聂锐等人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将是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变革的方向[1]。这里就信任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剖析。
一、研究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任问题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信任对于人类各种行为的重要性也得到普遍认同。信任研究的开启者齐美尔曾经指出,"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就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正如阿罗所强调的,信任是经济交易的润滑剂,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现象都可以从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福山,2001)。信任对于维持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且在大多数惯例和日常交往中也成为必需品。
在经济学视角下,学者Axelord (1984)、Coleman( 1990)、 williamson (1975, 1993)等把信任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理解信任为理性行动者在内心经过成本收益计算的风险的子集,即计算型信任。经济学家侧重考察了信任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指出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他们进一步认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性的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的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
康芒斯(1994)认为人们通过买卖这种平等自愿互利的相互信任关系而产生了平等的交换关系。科斯(1937)则指出雇主对雇员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使企业替代市场。福克斯分析了在雇佣关系形式中存在"低信任动态机制"或"高度信任的动态机制"(霍奇逊,1993)。合作的核心是信任问题,合作所依赖的是在一定环境下,个体必须了解其与之相互作用的他人的信息和欲望的多少,个体彼此能否更多地分享共同的资源(如信赖感、财产等),从而为解决个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奠定信任基础。
诺斯(1994)认为,在人们的信息和计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人们相互作用的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3,1996)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出发,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计算性信任是自相矛盾的陈述,信任在经济关系和组织活动中并没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会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对信任的需要。他将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个人信任和制度信任。
西方组织行为学对信任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以信任者与被信任者关系或是领导者与成员交换关系诸类的对偶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将信任视为双边关系的一种指标;其二,研究领导者或部属个人特性等要素对信任以及对个人效能、团体效能及组织效能等后果变项的作用关系。
二、信任的涵义
目前关于信任,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一致性的定义。研究者们倾向于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议题的需要来界定信任,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页的表1所示)。
从上述定义不难发现,信任是一种关系协调机制,它是合作双方在面向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所表现出的彼此间的承诺和相互依赖,在相当程度上能规避合作双方之间弱连接关系所产生的脆弱性。这里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未来事件以及合作者对未来事件反应行为的双重不确定性;"弱连接关系所产生的脆弱性"主要指不能完全由企业报告、审计、检查和监督机制等避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
所谓信任,是利益相关者在共同规范基础上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
三、信任在企业和谐治理中的作用
福山指出,未来组织的最佳模式将既不是小公司也不是大公司,而是集合了这二者的优势的网络结构。网络组织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同时避免了大型、集权组织的庞大开销和中间成本。倘若果真如此,具有高度社会信任度的社会势必有一种自然的优势。如果网络的成员遵从一套非正式的规则而不需要谈判、裁决和执行等程序,则网络组织可以节省大量的事务性成本。企业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一旦破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用白纸黑字具体体现出来,并需要第三方来解决分歧。到这一地步,网络组织也不再像一个网络,而开始向市场关系或旧式的等级式公司靠近。[2]许多学者认识到信任机制的建立是组织网络化治理的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信任关系在维持供应商网络方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产业价值链或供应商网络中所形成的、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供应商网络中基于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更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其次,信任程度决定企业的规模。福山认为在信任程度低的国家,可以信任的人的范围局限于家庭、家族内,因此,大规模的企业就无法形成,只能停留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小规模企业的水平。然而,在高信任文化的国家,可以将企业的继任权交给血缘关系以外的人,信任半径可以有效地扩大,就容易结成大规模的企业。就是说,在低信任程度下这个社会只能负担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有一个大的企业必须有更大的信任度,就是说社会信任度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才可以承受大型企业的生存。所以,在低信任文化的国家,除非国家介入,否则难以自发形成巨大企业集团,这也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瓶颈(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次,信任是一种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的隐性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主题是交易,可以说,凡是有交易存在的地方,就需要信任,信任是交易合作的基础,其对于促进和维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意味着履约守信,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减少了不必要的谈判和协商,促进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合作。信任在组织间和组织内都发挥作用。
最后,相互信任的气氛能够提高公司的业绩。具体表现有:利润提高,每股盈余上升,等等,这些历来都是界定公司是否成功的指标。但是信任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只这些。要是缺乏足够的信任,整个组织就会衰败;成员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党派之争和内讧,公司的总体营运效率自然低下。随着公司道德水平的降低,员工的组织责任心动摇了。于是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抛弃了公司,员工纷纷跳槽。2000年美国商业伦理调查(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Survey)显示:超过3/4的员工称,他们留下来继续工作,有个重要原因:"公司关注道德建设,品行端正。"[3]
总之,信任是组织营造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纽带。
参考文献:
[1]聂锐、夏顺忠、杨贵针:积极推动企业和谐治理[J].领导科学,2007(10):48-49。
[2][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342。
[3][美]凯文·杰克逊:声誉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2。
关键词:信任;企业治理;和谐。
国内学者聂锐等人认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将是我国企业治理结构变革的方向[1]。这里就信任在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中的作用进行剖析。
一、研究回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任问题在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信任对于人类各种行为的重要性也得到普遍认同。信任研究的开启者齐美尔曾经指出,"没有人们相互间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瓦解。"就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正如阿罗所强调的,信任是经济交易的润滑剂,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现象都可以从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福山,2001)。信任对于维持不同组织间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而且在大多数惯例和日常交往中也成为必需品。
在经济学视角下,学者Axelord (1984)、Coleman( 1990)、 williamson (1975, 1993)等把信任与风险联系在一起,理解信任为理性行动者在内心经过成本收益计算的风险的子集,即计算型信任。经济学家侧重考察了信任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指出在重复博弈模型中,人们追求长期利益会导致信任的结论。他们进一步认为,既然重复博弈可以产生信任,那么影响重复博弈的可能性的因素和影响重复博弈中人们的策略选择的因素也就是影响信任形成的因素。
康芒斯(1994)认为人们通过买卖这种平等自愿互利的相互信任关系而产生了平等的交换关系。科斯(1937)则指出雇主对雇员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使企业替代市场。福克斯分析了在雇佣关系形式中存在"低信任动态机制"或"高度信任的动态机制"(霍奇逊,1993)。合作的核心是信任问题,合作所依赖的是在一定环境下,个体必须了解其与之相互作用的他人的信息和欲望的多少,个体彼此能否更多地分享共同的资源(如信赖感、财产等),从而为解决个体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奠定信任基础。
诺斯(1994)认为,在人们的信息和计算能力有限的条件下,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人们相互作用的成本。威廉姆森(williamson,1993,1996)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分析出发,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对信任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指出,计算性信任是自相矛盾的陈述,信任在经济关系和组织活动中并没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会抑制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减少对信任的需要。他将信任分为计算型信任、个人信任和制度信任。
西方组织行为学对信任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以信任者与被信任者关系或是领导者与成员交换关系诸类的对偶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将信任视为双边关系的一种指标;其二,研究领导者或部属个人特性等要素对信任以及对个人效能、团体效能及组织效能等后果变项的作用关系。
二、信任的涵义
目前关于信任,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一致性的定义。研究者们倾向于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议题的需要来界定信任,几个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页的表1所示)。
从上述定义不难发现,信任是一种关系协调机制,它是合作双方在面向不确定性的未来时所表现出的彼此间的承诺和相互依赖,在相当程度上能规避合作双方之间弱连接关系所产生的脆弱性。这里的"不确定性"表现为未来事件以及合作者对未来事件反应行为的双重不确定性;"弱连接关系所产生的脆弱性"主要指不能完全由企业报告、审计、检查和监督机制等避免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
所谓信任,是利益相关者在共同规范基础上对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
三、信任在企业和谐治理中的作用
福山指出,未来组织的最佳模式将既不是小公司也不是大公司,而是集合了这二者的优势的网络结构。网络组织可以利用规模经济,同时避免了大型、集权组织的庞大开销和中间成本。倘若果真如此,具有高度社会信任度的社会势必有一种自然的优势。如果网络的成员遵从一套非正式的规则而不需要谈判、裁决和执行等程序,则网络组织可以节省大量的事务性成本。企业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一旦破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用白纸黑字具体体现出来,并需要第三方来解决分歧。到这一地步,网络组织也不再像一个网络,而开始向市场关系或旧式的等级式公司靠近。[2]许多学者认识到信任机制的建立是组织网络化治理的重要基础之一。
首先,信任关系在维持供应商网络方面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依赖于产业价值链或供应商网络中所形成的、以相互信任为基础的、长期而稳定的伙伴关系,供应商网络中基于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的建立,更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其次,信任程度决定企业的规模。福山认为在信任程度低的国家,可以信任的人的范围局限于家庭、家族内,因此,大规模的企业就无法形成,只能停留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小规模企业的水平。然而,在高信任文化的国家,可以将企业的继任权交给血缘关系以外的人,信任半径可以有效地扩大,就容易结成大规模的企业。就是说,在低信任程度下这个社会只能负担中小企业的发展,如果有一个大的企业必须有更大的信任度,就是说社会信任度提高到相当程度后才可以承受大型企业的生存。所以,在低信任文化的国家,除非国家介入,否则难以自发形成巨大企业集团,这也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出现"瓶颈(的根本原因之一。
再次,信任是一种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的隐性激励机制。市场经济的主题是交易,可以说,凡是有交易存在的地方,就需要信任,信任是交易合作的基础,其对于促进和维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意味着履约守信,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减少了不必要的谈判和协商,促进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促进了双方之间的合作。信任在组织间和组织内都发挥作用。
最后,相互信任的气氛能够提高公司的业绩。具体表现有:利润提高,每股盈余上升,等等,这些历来都是界定公司是否成功的指标。但是信任带来的好处远远不只这些。要是缺乏足够的信任,整个组织就会衰败;成员之间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党派之争和内讧,公司的总体营运效率自然低下。随着公司道德水平的降低,员工的组织责任心动摇了。于是产品质量下降,消费者抛弃了公司,员工纷纷跳槽。2000年美国商业伦理调查(National Business Ethics Survey)显示:超过3/4的员工称,他们留下来继续工作,有个重要原因:"公司关注道德建设,品行端正。"[3]
总之,信任是组织营造和谐氛围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和谐治理的纽带。
参考文献:
[1]聂锐、夏顺忠、杨贵针:积极推动企业和谐治理[J].领导科学,2007(10):48-49。
[2][美]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342。
[3][美]凯文·杰克逊:声誉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