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青海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较差、经济底子薄弱,能够整合的力量有限。因此,青海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结合几方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向新型价值观转变,树立科学文明的绿色生产观和消费观、防止和抵御境内外反动势力对民族地区的渗透与破坏等。
关键词: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关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构建既是一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复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鲜明革命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类幸福作为价值取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表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如何帮助大众客观准确地判断社会发展主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大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认识、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支持。如果不能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
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与群众,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努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并把它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行政施政各个领域,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谋福祉,创未来。
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从全国看,青海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大,即使同甘肃、宁夏相比,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而且,青海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而依靠经济增长创造的社会财富十分有限,结构性矛盾突出,新的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问题给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带来了极大挑战,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在发展中推进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解决问题中厉行社会善治,实现社会稳定,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藏区经济水平从整体上看与全国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尤其是牧区,不仅与发达地区,就是与藏区城镇地区的差距也日益拉大。藏区自然条件差,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无法抗争的自然灾害长期困扰着他们。这种状况任其下去,不仅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会对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不仅需要藏区各族人民长期不懈艰苦奋斗和努力,也需要政府特殊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藏区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问题,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凝聚力量,认同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物质基础。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包括:民族意识、民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的言行起规范和教化作用,对整个社会有序发展起到有益和积极的帮助。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对您的影响是什么?”49.3%的人“熟知并引以为自豪”,57.2%的人“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严格遵循和积极传承”,43.2%的人“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做一些变通,只坚持积极的合理的”,而选择“偶尔会在言行中参照”的人占23%,11.1%的人认为“比较淡漠,完全没有影响”。可见,民族传统文化至今在各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各民族源远流长的生产生活方式、浓郁传统节日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族文化典籍,正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鲜明体现。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有计划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民族地区挖掘,抢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濒于流失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努力使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
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保护珍贵文物。在这方面国家投入很多,如:在各地创办经学院、佛学院,陆续培养大批爱国宗教职业人员;投巨资全面整修青海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瞿昙寺、隆务寺、桑周寺;都兰吐蕃墓葬群和民和喇家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柳湾彩陶遗址等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少数民族各种文物古籍出资维护和修缮等。 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总之,在尊重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礎上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和弘扬,既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各项权利、切实贯彻民族政策的体现,也能提高各族人民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对本民族和其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对祖国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统一起来,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群众基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共识。
四、引导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向新型价值观的转变
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要继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而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仍然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重义气而缺乏理性判断、重视精神信仰和质朴善良的感情交往而轻视世俗的物质生活、重视传统经验和常识而排斥新生事物等。所以,要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从现代文明中汲取养分。现代文明进程中体现出来的民主、法治的政治理念,开放、竞争、共赢的经济意识,创新、和谐的社会氛围,公平、正义、幸福的人本精神,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等现代文明素养,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不断解放思想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形成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科技致富、智慧创富、创业致富的新型致富观,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追求共同富裕。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并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依靠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主体地位,追求社会公正。培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增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文明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家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美德基础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新时代精神相承接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或生活价值观,提高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
(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绿色生产观和消费观,自觉养成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建设意识,促进民族地方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总之,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较为特殊。所以,一定要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互借鉴和交流,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这是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五、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民族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有密切联系。问卷中问及大家“您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认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稳定社会”的占42.5%,认为“教人向善,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占47.6%,认为“丰富民族的历史文化”占45.6%,认为“有利于民族间交流”的占35.2%,认为“不妨碍现代化发展”“影响现代科学文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宗教的作用会逐渐减退”的分别占23%、16.7%、12.3%,可见群众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比较理性和客观的认识。所以,如何有效管理和发挥民族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起到积极作用,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现实课题。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要形象化、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理论化的,但要让人们普遍认同,就必须进行形象化、生活化传播才能收到实效。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着眼于长远,形成有效培育践行机制,又要立足现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各种礼仪和节日庆典活动中,才能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也需要通过先进人物、典型事件的形象化示范,以生活中的现实榜样,引领各族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民族地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关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构建既是一件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也反复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鲜明革命性与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人类幸福作为价值取向,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标准表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特点,如何帮助大众客观准确地判断社会发展主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大众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认识、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和价值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思想支持。如果不能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会失去灵魂和方向。
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与群众,在重大原则性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努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并把它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行政施政各个领域,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才能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更加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做到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谋福祉,创未来。
二、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增长方式较为粗放。从全国看,青海与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大,即使同甘肃、宁夏相比,差距也呈扩大趋势。而且,青海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而依靠经济增长创造的社会财富十分有限,结构性矛盾突出,新的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不断显现。这些问题给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目标带来了极大挑战,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在发展中推进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解决问题中厉行社会善治,实现社会稳定,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藏区经济水平从整体上看与全国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尤其是牧区,不仅与发达地区,就是与藏区城镇地区的差距也日益拉大。藏区自然条件差,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相对滞后,无法抗争的自然灾害长期困扰着他们。这种状况任其下去,不仅无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还会对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不仅需要藏区各族人民长期不懈艰苦奋斗和努力,也需要政府特殊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藏区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问题,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凝聚力量,认同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物质基础。
三、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包括:民族意识、民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等内容的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人们的言行起规范和教化作用,对整个社会有序发展起到有益和积极的帮助。在笔者的调查问卷中“本民族传统文化及其道德观念对您的影响是什么?”49.3%的人“熟知并引以为自豪”,57.2%的人“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中严格遵循和积极传承”,43.2%的人“结合社会发展形势做一些变通,只坚持积极的合理的”,而选择“偶尔会在言行中参照”的人占23%,11.1%的人认为“比较淡漠,完全没有影响”。可见,民族传统文化至今在各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中仍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各民族源远流长的生产生活方式、浓郁传统节日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丰富的民族文化典籍,正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鲜明体现。保护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继续有计划地开展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工作。通过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工作,文化工作者要深入民族地区挖掘,抢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濒于流失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努力使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
要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保护珍贵文物。在这方面国家投入很多,如:在各地创办经学院、佛学院,陆续培养大批爱国宗教职业人员;投巨资全面整修青海四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瞿昙寺、隆务寺、桑周寺;都兰吐蕃墓葬群和民和喇家遗址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柳湾彩陶遗址等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青海省古籍保护中心,对少数民族各种文物古籍出资维护和修缮等。 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总之,在尊重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礎上对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和弘扬,既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各项权利、切实贯彻民族政策的体现,也能提高各族人民对乡土的眷恋以及对本民族和其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与对祖国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统一起来,培养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群众基础,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思想共识。
四、引导民族地区优秀传统价值观向新型价值观的转变
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尤其要继承和弘扬各民族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积极意义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使之成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文化基础和精神资源,从而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仍然表现出一些缺陷和不足,例如:重义气而缺乏理性判断、重视精神信仰和质朴善良的感情交往而轻视世俗的物质生活、重视传统经验和常识而排斥新生事物等。所以,要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从现代文明中汲取养分。现代文明进程中体现出来的民主、法治的政治理念,开放、竞争、共赢的经济意识,创新、和谐的社会氛围,公平、正义、幸福的人本精神,都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市场经济意识等现代文明素养,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一)不断解放思想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在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程中,立足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能力,形成公平竞争、合作共赢的科技致富、智慧创富、创业致富的新型致富观,不断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追求共同富裕。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有序有效参与并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以及社会治理,依靠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主体地位,追求社会公正。培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增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文明的公民意识和法治意识。同时,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家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传统美德基础上,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新时代精神相承接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观或生活价值观,提高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
(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科学文明的绿色生产观和消费观,自觉养成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环境建设意识,促进民族地方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总之,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较为特殊。所以,一定要以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推动优秀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互借鉴和交流,取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共识,这是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措施,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
五、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民族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有密切联系。问卷中问及大家“您如何看待宗教信仰?”,认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稳定社会”的占42.5%,认为“教人向善,有利于道德建设”的占47.6%,认为“丰富民族的历史文化”占45.6%,认为“有利于民族间交流”的占35.2%,认为“不妨碍现代化发展”“影响现代科学文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宗教的作用会逐渐减退”的分别占23%、16.7%、12.3%,可见群众对这个问题还是有比较理性和客观的认识。所以,如何有效管理和发挥民族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起到积极作用,是当前民族地区面临的现实课题。
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式要形象化、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理论化的,但要让人们普遍认同,就必须进行形象化、生活化传播才能收到实效。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着眼于长远,形成有效培育践行机制,又要立足现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各种礼仪和节日庆典活动中,才能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也需要通过先进人物、典型事件的形象化示范,以生活中的现实榜样,引领各族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