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工具学科,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方法教育和能力教育。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拥有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具备良好得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才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重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注重各种思维能力的互相渗透和互相融合,使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可以作到各种思维能力间结合和交替使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数学老师要对学生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培养,并指导学生使几种思维方式互相渗透和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真正能够用数学思想找到解决办法。
1 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工具学科,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促使小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小学生发散思维,动脑思考,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内在动力,当好奇心在数学老师的引导下转变为求知欲,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主动的投入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四年级学习《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做一个互动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让学生用白纸随意剪出三角形,然后分别测量每个三角形内各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将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口头报出,老师就能快速的报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很诧异,为什么老师能够快速知道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呢?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思维探究。
又比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时,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会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呢?而且也会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激发起探究欲望,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积极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讨论。
2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相互融合
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很多都是辩证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使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开放题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在开放思维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中心,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感悟到数学答案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比如四年级数学中经典思维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发散思维,学习到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列举法、假设法、砍脚法,这些都是学生发散思维后得到的不通思维方法,而最终不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最终的答案又都是统一的,体现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相融合和渗透。
3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相互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的运用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自觉意识尤为重要,也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面对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先围绕问题利用直觉思维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分析思维对猜想和推测进行科学的验证,进而找到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找到面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练习时,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步骤思维,依托于自身的直觉思维来把握整体思维策略以及找到问题切入点,养成直觉引路然后分析求解的良好思维习惯。
比如学习“可能性”这个知识内容时,就运用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老师准备一副扑克牌,抽出4个A,3个K,2个Q,1个J,然后让找10名学生分别抽取其中一张,让其他学生猜测一下抽到A,K,Q,J哪个牌的人数最多。学生凭借直觉猜测A抽到的人数应该最多,因为这几种牌只有A的个数最多。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验证,另外找10名学生重新进行抽取,看看是否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等一系列方法去分析,然后得出了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与在总数中的占比有很大关系。在可能性的互动活动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得到了融合和促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思维更加灵活。
4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渗透和结合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逻辑学科,离不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数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
比如学习“植树问题”这类型题目时,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不可能实际在操场进行植树活动,所以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来将抽象变为具象,进而全面的分析和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植树问题时通常会用植树距离除以间隔米数来得到植树棵树,但是在实际植树过程中却并不是这样,由于头尾也会种树的原因,所以植树棵树需要用植树距离除以间隔米数后再加一,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学生如果单纯凭借抽象思维进行解题,势必会忽略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所以需要学生在利用抽象思维的同时建立起数学模型,使抽象的内容变成具象,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融合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也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快速的找到突破口。数学思维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将各种思维能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小学生真正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薛银燕.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融合[J].情感读本,2018(02).
[2] 俸培俊.淺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05).
[3] 张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7(09).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岷山学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数学老师要对学生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进行培养,并指导学生使几种思维方式互相渗透和结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真正能够用数学思想找到解决办法。
1 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工具学科,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促使小学生能够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使小学生发散思维,动脑思考,作为小学数学老师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内在动力,当好奇心在数学老师的引导下转变为求知欲,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的开展思维活动,主动的投入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
比如四年级学习《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做一个互动游戏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老师让学生用白纸随意剪出三角形,然后分别测量每个三角形内各角的度数,然后让学生将任意两个角的度数口头报出,老师就能快速的报出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很诧异,为什么老师能够快速知道另一个内角的度数呢?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思维探究。
又比如学习“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时,老师提出疑问:为什么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至少会包含它们的公有质因数呢?而且也会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呢?学生在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激发起探究欲望,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积极的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维碰撞、交流讨论。
2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相互融合
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很多都是辩证的,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使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开放题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是在开放思维的同时也要紧紧围绕问题的中心,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同时感悟到数学答案的规律性和统一性。
比如四年级数学中经典思维教学“鸡兔同笼”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发散思维,学习到不同的解题思路,比如列举法、假设法、砍脚法,这些都是学生发散思维后得到的不通思维方法,而最终不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最终的答案又都是统一的,体现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互相融合和渗透。
3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相互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辩证的运用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自觉意识尤为重要,也是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在面对问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先围绕问题利用直觉思维进行大胆的猜想,然后通过分析思维对猜想和推测进行科学的验证,进而找到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找到面对实际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解题练习时,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体的观察和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步骤思维,依托于自身的直觉思维来把握整体思维策略以及找到问题切入点,养成直觉引路然后分析求解的良好思维习惯。
比如学习“可能性”这个知识内容时,就运用了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老师准备一副扑克牌,抽出4个A,3个K,2个Q,1个J,然后让找10名学生分别抽取其中一张,让其他学生猜测一下抽到A,K,Q,J哪个牌的人数最多。学生凭借直觉猜测A抽到的人数应该最多,因为这几种牌只有A的个数最多。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验证,另外找10名学生重新进行抽取,看看是否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比较鉴别、汇总统计等一系列方法去分析,然后得出了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与在总数中的占比有很大关系。在可能性的互动活动中,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得到了融合和促进,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思维更加灵活。
4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渗透和结合
数学是一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逻辑学科,离不开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小,思维能力有限,所以数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面对抽象的数学知识需要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结合来对数学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
比如学习“植树问题”这类型题目时,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不可能实际在操场进行植树活动,所以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能力来将抽象变为具象,进而全面的分析和解答问题。很多学生在面对植树问题时通常会用植树距离除以间隔米数来得到植树棵树,但是在实际植树过程中却并不是这样,由于头尾也会种树的原因,所以植树棵树需要用植树距离除以间隔米数后再加一,才是最终的正确答案。学生如果单纯凭借抽象思维进行解题,势必会忽略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细节,所以需要学生在利用抽象思维的同时建立起数学模型,使抽象的内容变成具象,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融合来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同时也促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快速的找到突破口。数学思维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将各种思维能力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实现小学生真正思维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薛银燕.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融合[J].情感读本,2018(02).
[2] 俸培俊.淺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下旬版),2017(05).
[3] 张艳.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7(09).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岷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