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即审美教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美育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内容,从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发展其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语文教育中可以看出,语文与美育流分源合,有着质的统一性,其教育的根本意义都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美育的实现关键在课堂。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的精神美,诱人神往的社会美,启迪人聪明才智的科学美等。这些美的内容大多又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得以成功的表现。语文美育的课堂只要注意发挥教材“情”与“美”的特点,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让学生在乐趣中接受知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的能力。这正是美育的基本特征。
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的自觉性,笔者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激情激趣。
1.导语激趣
通过追求美的导语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一种优美的氛围中。或巧置悬念,或引述故事,或引发讨论,其目的都在于依据审美的要求,让学生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之中。在带领学生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先引出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然后作扩展性叙述,“一只蝴蝶在自由而快乐地飞翔,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从中,徘徊于清澈的小溪旁,享受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甘露琼浆。与落霞齐飞的孤鹜是它的伙伴,与长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乐园……”一篇难懂的哲理散文的内蕴被描绘得如此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学生在想象中也幻化成一只翩跹作飞的蝴蝶,飞过书山题海,飞得逍遥自在。这样一来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就完全沉浸到欣赏审美客体的活动中去了,为下一步的审美阅读和鉴赏作好了准备。
2.情境现趣
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一般来说是优美的,而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他所喜欢的优美的情境中,会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激发,并进而转化为生活中的求真、向善、寻美的行动。所以再现情境对激发主体的审美意识来说非常重要。美的事物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而审美情境就是依附在这美的物象上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在鉴赏《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找出那浸染了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然后将这一个个物象组合成一幅图画,并尝试着让自己在想象中置身于这个情境。入境领情,感同身受,同学们在那清幽明静又生动活泼的人间仙境里神游忘返。
3.形式生趣
教师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和学生一起挖掘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与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美育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师生都是演员,双方的协调与合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思维,引发彼此更强烈的参与冲动。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形式,综合调动各种手段来组织教学。丁西林的喜剧《三块钱国币》,笔者和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感知剧情,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这一教学案例把戏剧表演引入课堂,丰富了审美对象的内容,又激发了审美主体的兴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4.情感引趣
语文美育实现由一般情感向审美情感的转变,在实践中的做法是“披文以入情”。写文章的人大多是内心有了感触,便把这种情感写出来,读者要获得它,就要—步步地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就好比是沿着水流找水的源头一样,即使作者的情感藏得再深也会让它显现出来。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伟人托尔斯泰那掩藏在朴素的外表之下的高尚人格之美,设计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坟墓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托尔斯泰墓究竟美不美?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最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没有形象,情感就无从依附。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最后概括为“远离尘嚣,只有几株大树荫蔽,是树林中极普通的坟墓,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应有的豪华与眼前的朴素形成巨大反差,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外在的“朴素”与“普通”,凸显出托尔斯泰内在精神的伟大与品格的高尚。至此审美主体才算是对审美客体完成了他在情感上的审美关照。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美育的实现关键在课堂。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美的内容,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催人奋发的精神美,诱人神往的社会美,启迪人聪明才智的科学美等。这些美的内容大多又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得以成功的表现。语文美育的课堂只要注意发挥教材“情”与“美”的特点,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让学生在乐趣中接受知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的能力。这正是美育的基本特征。
实践中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的自觉性,笔者尝试着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激情激趣。
1.导语激趣
通过追求美的导语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一种优美的氛围中。或巧置悬念,或引述故事,或引发讨论,其目的都在于依据审美的要求,让学生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之中。在带领学生学习庄子的《逍遥游》时,先引出李商隐《锦瑟》中的诗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然后作扩展性叙述,“一只蝴蝶在自由而快乐地飞翔,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从中,徘徊于清澈的小溪旁,享受着大自然的清风明月,甘露琼浆。与落霞齐飞的孤鹜是它的伙伴,与长天一色的秋水是它的乐园……”一篇难懂的哲理散文的内蕴被描绘得如此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学生在想象中也幻化成一只翩跹作飞的蝴蝶,飞过书山题海,飞得逍遥自在。这样一来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就完全沉浸到欣赏审美客体的活动中去了,为下一步的审美阅读和鉴赏作好了准备。
2.情境现趣
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情境,一般来说是优美的,而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如果能让学生置身于他所喜欢的优美的情境中,会有利于审美情趣的激发,并进而转化为生活中的求真、向善、寻美的行动。所以再现情境对激发主体的审美意识来说非常重要。美的事物离不开具体的形象,而审美情境就是依附在这美的物象上的。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在鉴赏《山居秋暝》时,先让学生找出那浸染了作者主观情思的物象,然后将这一个个物象组合成一幅图画,并尝试着让自己在想象中置身于这个情境。入境领情,感同身受,同学们在那清幽明静又生动活泼的人间仙境里神游忘返。
3.形式生趣
教师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和学生一起挖掘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与形式来进行教学活动,尽量多地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美育的课堂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师生都是演员,双方的协调与合作能最大限度的激活思维,引发彼此更强烈的参与冲动。这就要求教师尽量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形式,综合调动各种手段来组织教学。丁西林的喜剧《三块钱国币》,笔者和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感知剧情,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这一教学案例把戏剧表演引入课堂,丰富了审美对象的内容,又激发了审美主体的兴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4.情感引趣
语文美育实现由一般情感向审美情感的转变,在实践中的做法是“披文以入情”。写文章的人大多是内心有了感触,便把这种情感写出来,读者要获得它,就要—步步地深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这样做就好比是沿着水流找水的源头一样,即使作者的情感藏得再深也会让它显现出来。在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时,为了让学生领会伟人托尔斯泰那掩藏在朴素的外表之下的高尚人格之美,设计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坟墓周围的景物是怎样的?托尔斯泰墓究竟美不美?作者认为托尔斯泰墓最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的设置意在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因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没有形象,情感就无从依附。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最后概括为“远离尘嚣,只有几株大树荫蔽,是树林中极普通的坟墓,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应有的豪华与眼前的朴素形成巨大反差,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外在的“朴素”与“普通”,凸显出托尔斯泰内在精神的伟大与品格的高尚。至此审美主体才算是对审美客体完成了他在情感上的审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