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策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用教材的丰富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积极性,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69-01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很多教师对这些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教学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二是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三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案例]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导入: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同时应认识到“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案例]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二、深钻教材,确保情境创设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發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案例1]:教材《求最小公倍数》:导入:在音乐声中教师讲解并请学生欣赏自己的新居。创设问题情境:为老师设计电视背景墙。(教材上是铺地)。学生在题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进行操作、观察、实验。在其次的推理、交流阶段反映出学生观察、实验的不成功,最终导致整节课的失败。[案例2]:教材《求最小公倍数》:导入: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关注过程,探究情境教学下的学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
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创设悬疑的教学方法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积极性。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
这样在教学中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渴望解疑析疑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教学策略;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2-0169-01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创设有效情境需注意哪些问题?很多教师对这些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不但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教学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情境创设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二是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三是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案例]教学内容:六年级《圆的周长》导入:执教老师伴随着多媒体课件那鲜亮的画面和悦耳的音乐,与学生开展了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生:听过。师:动物王国又要举行一次龟兔赛跑,可这一次它们是绕着一个圆形的池塘跑……(引出圆的周长)。新授:学生分组测量圆形卡片,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看出,虽然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情境生动、有趣。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情境的兴趣指向存在差异性。同时应认识到“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标准。[案例]中的童话故事为什么就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调动他们的兴趣呢?究其原因教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没有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有趣、有挑战性,从而激起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看来充满童趣的有效情境必须是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有助于学生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情境。
二、深钻教材,确保情境创设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
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發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
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案例1]:教材《求最小公倍数》:导入:在音乐声中教师讲解并请学生欣赏自己的新居。创设问题情境:为老师设计电视背景墙。(教材上是铺地)。学生在题纸上用事先准备好的大小不一的长方形进行操作、观察、实验。在其次的推理、交流阶段反映出学生观察、实验的不成功,最终导致整节课的失败。[案例2]:教材《求最小公倍数》:导入:教师采用米老鼠和唐老鸭跳格子的情境,米老鼠每次跳2格,唐老鸭每次跳3格,哪一个格是它们同时跳上的?这一情境创设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启发学生思维、又渲染环境气氛。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情境”不是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情境创设要对学生学习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不要“教书”而要“用书”。创设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或可以理解的,但包含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要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样的一节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三、关注过程,探究情境教学下的学习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
小学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创设悬疑的教学方法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射,积极探索即成积极性。所以,通过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学生才能生疑,才能要求析疑,才能产生求知欲,才能激发积极性。例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提出多个任意的多位数,老师对这些数进行判断能被几整除,然后让学生用笔算一下老师的判断结果是否完全正确。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既惊讶又神秘有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迫不及待地要求懂得其中的奥秘。
这样在教学中充分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生渴望解疑析疑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