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批判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abyye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粉丝,一种食品,很细的粉条。这个词的汉语读音和英文“fans”的读音相近,因此被用来形容娱乐明星的追随者、追星族。
  粉丝吃起来口感很不错,但是用来形容一个人群,给人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软,无独立性,这恰恰就是追星一族的真实写照。粉丝们的精神支柱是各自崇拜的明星,他们为明星而活着,为偶像而思想……
  
  粉丝症候群
  
  粉丝是他们的称呼,(2005年之后又加入了玉米、盒饭之类更为具象的称谓);他们像恋爱一样专注、疯狂、甚至失去理智。对喜爱的明星,他们拥有最自觉的奉献精神:“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他们是最虔诚的守护者:谁也不能侵犯我的偶像。他们掌握着偶像最详尽、最新鲜的资料:他们关注偶像的一举一动、一言行,随时扬起热烈支持的旗帜;温柔时他们让人感动落泪,激动时他们拥有让人震慑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在大众眼里,他们是异类,是不可理喻的“粉丝症候群”……
  
  疯狂举动不完全记录
  
  杨丽娟的疯狂十三年(截止)
  1994年 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命运从此改变。
  1995年 迷恋刘德华已理智尽失,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
  1997年 20岁的杨丽娟在父母的支持下,花了9900元参加了一个香港旅游团,却未能看见华仔。
  2003年 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的心愿,连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一家人搬到了每月花400元租来的房子中。
  2004年 杨丽娟得知刘德华在甘肃拍《天下无贼》后,每天从早至晚都站在自家的8层楼顶,但仍未见偶像。
  2005年 得知华仔住所,与父亲再次赴港,失望而回。
  2006年3月 父亲准备卖肾筹措资金帮女儿赴港追星。
  2006年4月 杨丽娟再度“爆发”,要见刘德华,并以跳楼自杀威胁父母。
  2006年10月 某电视称只要杨丽娟配合制作一档节目,便可安排她和刘德华的见面。可惜最后承诺没能兑现。
  2007年3月25日 第三次赴港的杨丽娟终于可以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谈话及拍照。
  2007年3月26日 老父跳海自杀。
  2007年4月4日 杨臣刚在京举办发布会,捐助杨丽娟母女2万元。这2万元,包括兰州往返香港的机票,到香港的食宿,以及杨丽娟父亲的火化费。
  2007年4月5日 抵港处理后事。杨丽娟希望其父出殡之日,刘德华能够到场见其亡父最后一面:“就算刘德华化装来,都不紧要!”
  2007年4月7日 杨丽娟母女抵港第三日,终究按捺不住又再追星。两人前往何文田区寻找刘德华寓所,意欲登门探访见面。由于不知正确门牌,她们竟逐家逐户查问。其间杨母更不慎被车碰撞,幸无受伤毋须送院。两人最终没有找到偶像黯然离开。之后母女因意见不合一度争执,杨丽娟更气愤得留下母亲拂袖而去,最终由警察寻回安排两人在警署重逢……
  
  其他疯狂粉丝
  
  ☆谢霆锋在武汉举行新专辑签售,但他前脚离开武汉,就有女歌迷后脚跳河自杀。
  ☆周杰伦声称两年之内不会再开演唱会时,某17岁少年在看台上一口气服下了30粒安眠药。
  ☆因自己暗恋的“哥哥”(张国荣)自杀,17岁少女弃学回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年足不出户。
  ☆天王黎明一名“超级女歌迷”迷恋黎明,后被发现在寓所留下遗书吞服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死时手中仍握有黎明主演的电影影带。
  ☆署名“一心求死者不需留名”的歌迷为了捍卫“桃色录影带”事件中的郭富城,在寄出的信中剖白道:“……想到郭富城被两位偷拍男女欺侮,我却没办法保护郭富城……使我心如刀割,我决定为郭富城讨回公道,要以生命向偷拍者抗议……我永远爱郭富城。”
  ☆有一个孙燕姿歌迷,因为思慕偶像成狂,居然按照偶像的五官做了整容手术,前后判若两人,俨然一个小燕姿。
  ☆Twins中的阿Sa歌迷通过电子邮件,表示不满英皇经常安排阿娇和关智斌合作,而阿Sa出镜的机会则很少。毒骂诅咒阿娇之余,更扬言会趁Twins举行签名会时,向阿娇面上泼粪。
  
  症状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你悲伤所以我悲伤。与自己的偶像同呼吸、共命运,自己的情绪也就交由偶像来掌控。
  ☆你是我的玫瑰,你是我的爱人。高唱着“就这样被你征服,喝下你藏好的毒”,投入到对心中偶像的无限迷恋之中。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千里寻找偶像、现场摇旗呐喊、网上掀起骂战、街头游行拉票,两军狭路相逢甚至要一决高下
  
   类型
  
  揭竿而起型:他们是最早也是最铁杆,最狂热的一群。
  与时俱进型:他们不甘人后,敏锐地加入到各自选择的阵营之中。
  人云亦云型:参加各大粉丝团,让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落伍。
  厚积薄发型:他们已不再年轻,但却有一个不老的心。
  内心寂寞型:这股风潮让他们脱去闷骚外衣,加入混乱的战团。
  逃避现实型:他们加人这场游戏,是为了缓解压力,他们是全民狂躁的添加剂。
  横眉冷对型:他们的加人,让整个运动更加风起云涌,论战不断。
  
  各年代粉丝
  
  粉丝是一个必须在特定时期、特定情景下才有实质意义的词。而这个名词背后概括起的那一群人,自然也因循其情其景的限定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站在历史的角度上,以时间为轴,辅以自定义的维度我们便能很清晰地串起一部颇有意思的粉丝进化史来。
  
  70纪
  
  这一纪出生的人开始成为“粉丝”的时候,“粉丝”的此词此意还没有出生。但这并不妨碍把他们归结到“粉丝”的进化史中并以其为肇始。
  气候环境当春风捎带着几只苍蝇一起吹进了我们不再严封的窗口,70年代生人正值垂髫、豆蔻时。他们在整个国家阵痛之后的痛定思痛中摸索自己的成长,在各种土产或东渐的思潮学理的甚嚣尘上中探寻生活的真谛。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日新月异中见证并承受着整个社会飞速而巨大的变迁。从算盘珠到奔腾4处理器,从大杂院到SOH0写字楼,从的确良到纳米西服,从电匣子(收音机)到数码家庭影院,从麻烦看门大妈叫一声到全球通世界风,他们在物质和精神的日新月异中见证并承受着整个社会飞速而巨大的变迁。
  粉面特征:如今,70年代生人成为了这个社会最年轻的生力军。他们不失激情活力却更是睿智成熟。虽然“粉丝”这个词总是很难与“理性、深沉”这样的形容挂钩的,但相对来说,70年代生人确实是娱乐偶像光环下最理性最含蓄最淡定的一代。说起心中的偶像,70年代生人不会满面红光口若悬河,更不会各立名目党同伐异,那就是一种感觉,深深久久、清清悠悠,又因为年少青春连同记忆的渐渐远去而浸着淡淡的忧伤。
  星象解读:和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一样,70后的心灵也印刻着一些不可磨灭的名字。张国荣——永远的哥哥永远的遗憾 陈百强一一用他的歌,他的忧郁打动着一代人的心。邓丽君——即便是靡靡之音,也令1人思忆至今。费翔——这个高大英俊的海外同胞用冬 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多少70后姑娘学英语的热情。黄家驹&beyOna、崔健、罗大佑、林青霞、周润发、翁美玲…细数而来,70后的粉丝们真的很幸运,他们的偶像大多数都最终成为了公认的经典,永恒的经典。
  
  80纪
  
  80年代生人,个性张扬甚至叛逆,言行大胆甚至嚣张,他们是第一波被当作小皇帝小太阳捧大的一代,他们是自我意识率先觉醒、超级自信甚至自恋的一代,他们是把上至60年代下至90年代的人做的事情都能做遍的一代。
  气候环境:这一纪生人开始“粉”自己的偶像时,正是整个社会最为典型和关键的转型时期。传统的东西还没有被太多颠覆,新生事物更是方兴未艾。信息高速公路放飞着80后躁动狂野的心,实践着他们“不走寻常路”的铮铮之言。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教育的义务制和产业化、复兴中华接轨全球的宏图大志都从他们稚嫩的肩上开始展开。如何在爆炸式的信息快餐中汲取营养、如何在繁复的社会多极中准确定位、如何在肤浅的拜金主义下实现价值让他们苦苦地上下求索而路仍漫漫。
  
  粉面特征:这一纪的粉丝们是多情而矛盾的。他们忘不了四大天王的大一统,却又迷失在F4的昙花一笑中。他们想象70后那样纯纯地托着腮在窗边遥思偶像,又想忘却自己20岁的高龄放肆地叫嚷蹦跳。在浩浩荡荡的粉丝大军中,他们理性,但有限;他们热烈,但短暂;他们较真,但傲慢;他们成熟,但简单。与其说他们是粉丝的主力军,倒不如说他们是偶像的主要来源。他们“粉”着同为80后的同龄人,很多时候,他们更“粉”自己。做粉丝是一种生活方式,培养粉丝更是一种人生目标。
  星象解读:从80后有追星实力时起,偶像们也忽然像点着了蜡烛的走马灯,开始不停地登台谢幕流星划夜。徐静蕾、赵薇、当红的花旦小生们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熠熠生辉自不必说。
  80后的粉丝们抓住过小虎队的尾巴,但印象更深的是和小燕子双宿双飞的五阿哥:刘德华和郭富城让80后的粉丝们始终搞不懂这几个男人何以不老:菲姐和郭靖生个baby,更是牵起他们的眼球无数。娱乐生产力靠生产来推动,虽然略显滑稽,但正是因为有80后的这群粉丝们在经济实力和关注程度上的双保险,媒体和演艺公司也会如此乐而不疲地造星星、造新闻,因为无法自卫、难以防备、不怕反胃——反正都有80后会消费。
  
  90纪
  
  90年代生人,是新中国的第5代,是生下来就可以吃麦当劳长大的一代,是生下来就接受英语、圣诞节、游戏机、网络、全球化名牌和“小燕子”熏陶的一代,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隔百年的一代,是摆弄着鼠标掌中宝互相留下QQ号的一代
  气候环境:90后们出生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率为生命的社会。他们是超级的资讯收集者,他们活在全球化生存的潜规则下、活在一切理所当然的WTO年代:理所当然吃麦当劳,理所当然地购买一切国际名牌,对名牌的认知,简直不逊色于成年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和父辈们一同经历了一夜暴富的神话或是中年下岗的尴尬,这使得他们轻易拥有一切或是超早的成熟。
  粉面特征:90年代粉丝对偶像的痴迷、钟情的狂热态度,是百分百地认真和投八的。家长对此当然无比焦虑,他们与偶像们展开了一场长期的拉锯战。这群小粉丝们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还不懂得如何去甄别娱乐新闻与小道谣言在多大程度上的相似性。于是他们最为较真也因此而显得最为激烈。人不痴狂枉少年,他们揭竿而起、拉帮结伙,火气旺盛动辄激战,以最强劲、最不可挡的气势捍卫偶像、捍卫自己的选择。
  星象解读:张楚死了,何勇疯了,窦唯成仙了。没有人知道他们谁是谁了。谢霆锋——长得帅又会摔吉他的哥哥实在让人不得不爱。周杰伦——不把话说清楚当然是最酷的,因为那样很神秘呀。蔡依林——只要有胆量就能变变变。小燕子——小时候书包上脸盆里印的都是她。
  
  粉丝级别
  
  菜鸟级fans
  此级别的粉丝明显修炼不够,容易被虚浮表象魅惑,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今天为这个星星欣喜疯狂,明天又追在另一个星星后面如痴如狂。他们被娱乐圈的流行风吹得东倒西歪,完全没有坚定的立场,充其量只能算个“伪追星族”。菜鸟粉丝是结盟的好对象,却是fans阵营值得拉拢的类人:不仅因为他们有发展为铁杆粉丝的潜质,更因为他们蠢蠢欲试的激情和近乎疯狂的尖叫是如此炽烈和单纯。
  
  大虾级fans
  大虾属于理智型fans。面对满天星星,他们不易头脑发热,而是通过思考对比选择自己的偶像。因欣赏而喜欢,因喜欢而尊重,“动乎情而止乎礼”_这就是“大虾风范”。他们不会为追星而废寝忘食,在遇到更重要的事情时能迅速抽身而退。一场演唱会上、最安静的往往是大虾级fans。他们静静地聆听,尽情地享受。曲终人散时也没有悲伤不会狂热,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场止于娱乐的狂欢,而生活还将继续。
  
  老鸟级fans
  老鸟fans往往是明星粉丝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对自己偶像的爱专注而持久,丝毫不受诱惑动摇。他们每天都要访问偶像的bbs或者个1人网站,认真灌水,热情回答新手提问,积极沟通明星与歌迷(影迷)。他们卧室的墙上悬挂着偶像的超大精美海报,柜子里收集着偶像的所有正版大牒。他们把偶像当作自己的家人、熟悉他(她)的性情爱好,了解他(她)的一举一动,心系偶像的快乐与悲伤。老鸟级fans需要非凡的修炼,非性隋中人达不到这个境界。
  
  骨灰级fans
  走火入魔型,代表人物:杨丽娟。经验不足的菜鸟和过于专注的老鸟最易发展成骨灰级fans。其特征为两服充血狂躁不安,喜怒无常,且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其生活失去常态,将追星作为自己的唯一职业,每天就是孜孜不倦地灌水、灌水,为自己的偶像摇旗呐喊。当有不利于偶像的言论出现,他们会第一时间跟帖反驳,甚至不惜语言暴力。他们节衣缩食打飞的追随偶像的身影,为偶像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
  
  疯狂粉丝批判
   
  可以成为“粉丝”的人,在中国到底有多少?——说出来的数据吓死人:
  疯狂粉丝的行径是否只对自己负责?——其实不然,它的社会影响力有时候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
  很多人说起粉丝,还带着戏虐的语调和心态——实际上,这才是最最危险的信号——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粉丝”走向极端或“全体青少年皆粉丝”带来的危害性。
  
  疯狂粉丝,置自己于何处?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属于谁?自己,父母,还是别人?
  最忠诚、最铁杆的粉丝也许会说,我的生命属于偶像。这是明白无误的回答,而还有大量中级程度的粉丝也许根本说不出答案,因为他们的人生目标虚无缥缈着,既不愿献生偶像,当然,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怎么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能随波逐流。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粉丝已超过2亿人,然而在中国甚至全世界,却没有一个真正属于粉丝们的节日。为此,全球首届粉丝节在 推出之际,特别倡导创立粉丝们自己的节日——粉丝日。”这段话,摘录于一个名为“中国粉丝网”的网站,网页绯红色,夺目、出挑。主页上表示,在综合大多数粉丝及娱乐专业人士意见的情况下,现特别将每年的11月1日设为“粉丝日”,将1月1日设定为“粉丝公益日”。
  而其后的一段文字,则颇值得让人玩味:“在2007年1月1日‘粉丝公益日’创立推出之际,全球首届粉丝节特别呼吁全球广大粉丝在爱星、追星的同时,能更多地组织和参与一些公益的事情,尤其在‘1月1日 粉丝公益日’这一天,将自己的爱更多的分配给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社会弱势群体身上,一起共同做有爱心的粉丝,做新时代的文明粉丝。”
  什么叫粉丝公益日?明里看,似乎是号召粉丝们献身公益,多做好事。可是,仔细揣摩这背后的深意,难道它不是彰显着如下的事实平时的日子里粉丝们顾不上自己的父母、朋友,更别说弱势群体了、所以,只有这一天,他们的父母家人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施恩般的关心。
  疯狂粉丝,是粉丝的升级版,也是危险版。如果说,粉丝还能理智地站在追星的界限里的话。疯狂粉丝,常常超越了个体本身的物质、精神层面的承受力,甚至超过了我们旁观者的想象能力。笔者曾听一个娱记朋友说,一次韩国当红巨星李俊基到上海做活动,天空细雨飘飘,朋友走进采访地之前,道路两旁站满了粉丝,许多素不相识的粉丝纷纷为笔者的朋友主动打伞,令记者们受宠若惊。问及缘由,那些粉丝们回答异口同声:你们是来采访我们俊基的,当然要为你们打伞了……一定要把他写得好点,拍得美点!其中一个疯狂粉丝更是从南京特地赶来的,据说父母拼命阻止也没成功,她此行的所有费用都是从志同道合的粉丝团里借来的。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疯狂的粉丝们,他们到底为谁而活着?他们还没明白生命的意义的时候,行为是如此幼稚和苍白、他们将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生命里,忘却了一切,丢失了自己
  
  疯狂粉丝,荒唐行径惹人忧
  
  笔者曾经在几年前的《上海采风》杂志上发表过关于民间粉丝调查的文章,当时就例举了不少疯狂粉丝的惊人之举,例如对于当年“飞人’乔丹来中国,有一位七尺男儿跪在乔丹的脚下,高呼“I LOVEYou!。”笔者曾经发出疑问:我也喜欢乔丹,但是吃喝拉撒他哪样比我们少了?我决不会为他下跪,因为连我的衣食父母尚且没有享受这样的待遇,他一个灌篮高手凭什么呢……
  可是,时过境迁,如今回头再看看这篇文章,笔者猛然自省:如今的粉丝疯狂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当时对于疯狂粉丝的批判力度照如今的形势来看几乎为零了。
  真人秀时代,捧红了大批草根。同样,也将大量粉丝升级为“疯狂粉丝”。他们的显著标志是:为了偶像可以不惜一切,不惜砸下重金,甚至满口脏话,谁动了他的偶像就能和谁拼命。“超女”、“我型我秀”“好男儿’等等一系列选秀节目,将这场升级上升到历史的高度。
  去年我型我秀的7强争霸赛上,媒体顾问之一的《新民周刊》主笔胡展奋把票投给了“美少年”高娅媛,并且当着直播的镜头表示“高娅媛被淘汰是一种悲哀,师洋还是最适合装傻。”就是这句“装傻”,最后竟然引发了师洋的粉丝——格格们的强烈不满。可笑而又有些可悲的是,在节目结束后不久,数以百千计的格格登陆了胡展奋的博客,大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说洋洋的坏话就是和全国80万格格为敌”、“小心回家被砍”等字样令人触目惊心。这其中,包括不少80后的孩子。胡展奋,一位敢于写“真文章”、敢于揭黑的老记者,竟然被一群疯狂的年轻粉丝如此攻击,恐怕他自己也是料想不到的。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场对偶像的疯狂崇拜。
  如果你经常上著名的“天涯”网站,你就不会对“字黑”这个词陌生。所谓“字黑”?这是相对于当年超女冠军李宇春的粉丝“玉米”而言的。有人捧、自然也就有人贬。而这捧贬之间,许多人都是无目的性的参与。别人说李宇春歌喉不行、但我偏偏就是要喜欢,我就是喜欢有个性的人:你们爱李宇春爱得要死,即便我对她无甚反感,但我就是要凑这热闹,给你们家春春抹抹黑。于是乎,网站之上,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帮派混战。疯狂粉丝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偶像被人侮辱,终日守候在网页上,一有风吹草动,便集体出击,消耗了时间,浪费了精力、财力、整日沉迷在这虚拟的空间里,又有谁来拯救他们?关心他们?
  
  舆论导向,不要火上浇油
  
  杨丽娟,堪称是疯狂粉丝的“集大成者”。自1994年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倾家荡产。父亲去年为让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如令杨丽娟已如愿当面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3月26日,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
  不顾父母、不惜血本、不要学业、甚至无视父亲的惨死!这一切,许多人归咎于杨丽娟本人的“精神失常”。但是,杨丽娟十几年如一日地痴迷自己的偶像,偏离常人的行为,为什么直到他的父亲以身殉“痴”,才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我们在指责这对父女“精神失常”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扪心自问—下,我们这些旁观者到底是不是在幸灾乐祸?
  就是在杨丽娟父亲去世以后,许多媒体仍然是抱着报道娱乐事件的态度来观望,期待爆料、抢独家。但是,有多少媒体、多少主管方真正从这件事情出发,认识到青年人疯狂追星所带来的危害。
  如果不对疯狂粉丝们的言行加以适当规范,杨丽娟这样的超级疯狂粉丝迟早要出现,只是早晚而已。有心者当可仔细回想杨丽娟事件前,为了追星,已经有人给保安下跪:为了追星,有人整天守候在明星家门口,为的就是拍张照;为了追星,已经有人倾家荡产:为了追星,有人每到清明节,不去给自己的家人上坟,却跑去纪念自己已逝的偶像……以上种种,其实对于个体、家庭的危害性,并不见得弱于扬丽娟。只是从杨丽娟和她父母的身上,一个生命的消失才真正让人们看到当代娱乐化风气、疯狂粉丝确实已对社会产生侵害。
  以笔者之见,遏制盲目追星,应从媒体开始。为大众追捧明星的心理,媒体应该做出正确的引导。整个舆论氛围,应该为我们年轻的粉丝时常泼泼冷水,而不是火上浇油!
  
  批判自私的粉丝
  
  追星的记忆大家都会有,追星的日子如果过得正常、愉快,外加一点小疯狂,也不失为一场感怀的青春恋歌,或有趣的童年纪事。不错,每一个追星族,在那个情景中,都会来点“人来疯”的。我不批判粉丝,粉丝是有权利抽烟喝咖啡的。但是,我严重批判自私!大错特错,错得离谱的是那些自私贪婪的粉丝,那些抽烟抽到胃穿孔,咖啡喝到胃溃烂的粉丝!
  人生会随时处于不同的境遇,身处其中的人们,又会因其个性,品行,想法,周围环境等等不同因素,获得不尽相同的生命体验和心理沉积。那些所得,有一些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生关键性问题产生重大影响。生命的偶然因素往往终究成为了生命的决定因素。
  只是,万事都要有个度,关键你要明白,追星只是生命的部 分,甚至只是青春岁月的部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这个兰州女子恐怕就是拿“追星”当生命全部了,以致走到如此偏执和疯癫的地步。她全盘否定了生命之全部意义,只取她中意的一小块来享用。生命所包含的丰富容量何其之大,而她只用管窥之眼。这点上说她自私还轻了、简直就是白痴!滥用亲人的慈爱,纵容,好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样的人,对亲恩的报答,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生的使命,好像从来没明白过。其女的自私还不只在一点上,甚至在好几点上。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之风气,学校之教,家庭之教管的弊端和疏漏。
  其自私之一,是对社会应有责任的意识缺乏。国家九年义务制教育培养你,要知道山里的农村的小孩还享受不到这种福利呢。可是看看你、是怎样身在福中不知福?国家不指望每个人都成为国之栋梁、但好歹你应该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承担起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吧。追星追得连班都不想上了,没有了心思。是啊,中毒那么深,还好有自知之明晓得辞职,万一在一个什么紧要的岗位上,思想开小差,导致工作事故,害人害己,更是不堪设想。
  对父母家庭就更不用说了其母是一介家庭妇女我们不去讲她,奇怪这做出跳海壮举的父亲可是咱国家的退休中学教师呀,怎么也如此十几年被“溺爱”蒙蔽心眼,钻到牛角尖里去,实在是害女终害己。这样一个人,其死之声言,我宁愿是一个人对他所信奉的某种理想的皈依,也好过真实遗言所讲的,是为了“示威抗议”,来为其女的私欲助阵的。然而其人已死,多说无谓。归根究理,还是其女的自私不孝在先,父亲的溺爱丧心在后。所以,此为自私批判之二。
  批判之三、批的是其女愧对明星,愧对自己喜欢明星的初衷。我们真心喜欢一个人,都会懂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件事情,我做了,对他有什么影响?是好影响,还是坏影响?明星的事业最主要的一头还是在演艺上。粉丝的确很重要,但对明星来说、那是演艺事业的副产品。倘若哪个明星把粉丝当主业来经营,那他就太不明智了。试问大多数正常理智的消费者,有谁会长期喜欢上一个完全没有内容的绣花枕头?即便喜欢也不会长久吧。这就对了,你若一味提出超出明星工作范围以外的要求,就是强人所难,就是自私自欲的表现。一个你这样,一百、一千个你都这样,明星是一天二十四小时安排接见你们好,还是拍戏练歌好呢?
  批判自私之四,我实在是哀其不争,轻其猥琐啊!难道你就那么自甘附属于明星、那么缺乏自身价值了?自私盲目的爱只能让人失了自尊。我们如果懂得不断修炼自我,做一个健康的向上的人,不更好于做明星阴影里的影子?当你将追星同样的花费,用于进修技能,提升自我价值,不是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你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别人的尊敬,在小范围内,你也可以拥有像“明星”一样的感觉。而自私自欲的结果就是蒙蔽了通往自尊自强之路的眼目,尤其是感性的女性粉丝们。
  人格跑道是一条螺旋形的跑道,正常的人格,是既能低下来,也能高得起,迂回着向前的。可一味地低下去和一味地高上去的人格,没有通融,就难免会有出轨的危险。青少年朋友们,在喧嚣浩瀚的追星心情中,尤当把持得住自己。明星着实可爱,但自己也不是英俊亮丽着?明星拥有炫目灿烂的舞台,自己更是人生舞台的主角。明星的舞台早晚会谢幕、退场,自己的人生舞台可是长着呢。
  最后我想补充一点可能和文章主题无关的话。着实建议明星的经纪公司也好,所在公司也好,能够以防微杜渐为目的,设立起“粉丝保安”。这些人不重在体格威武上,而重在心理审查上。在平时明星的活动中、粉丝来信来电来函中,观察有无一些具有过激非正常心理的追星族。有的话,适当进行“有效的软处理”,以把未来可能发生的极端事件扼杀在摇篮里。毕竟出事了,作为被牵连的明星本人,心里也肯定不好过吧?虽是无心之失,怎奈已然铸成。
  
  专家观点
  
  偶像崇拜自古就有 周孝正(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
  偶像崇拜自古就有,也广泛存在于社会各个群体中,并不是某个时期和年龄阶层特有的现象。对于偶像崇拜的社会学意义,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现象。不过杨丽娟有精神疾病。精神病上有恋物癖、受虐狂等现象。从杨丽娟的行为判断,她应该是有些精神方面的问题, 定要接受治疗。杨丽娟的精神疾病很有可能就是家族的遗传病,判断的依据就是她父母对她追星行为的无原则支持和不合常理的纵容。
  
  “粉丝经济”正在悄悄冒头 周雄(著名经济学家)
  粉丝经济正在中国悄悄冒头,并正在成为“偶像工业”的重要一环。与当年的追星一族相比,如今的粉丝团不仅队伍空前庞大,年龄的跨度广泛,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借助网络的力量,正在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的文化经济部落一一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粉丝团已经初步具有经济组织的形态,而他们团购偶像这一娱乐时代的新经济现象已经引起包括英国《金融时报》在内的国外媒体的密切关注。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粉丝经济的市场潜力不容低估,一旦谁抓住了粉丝经济的“牛鼻子”,谁就能占领未来娱乐产业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粉丝”在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功能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系主任、教授)
  其实“粉丝”现象自古有之,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拥趸”。他们最明显的特点是:对某一个公众人物、目标事件、文化风尚具有强烈的认同;基于这种认同,甚至能够结成某种社群关系。反映在文艺上,就是追星、做“粉丝”。不过和100年前的梨园戏迷、20年前“四大天王”的追星族比起来,现在的“粉丝”尽管也追星,但是他们更善于“自我声张”,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变化。
  比如像我这一代,很多人部曾经是崔健的拥趸,但当年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在崔健的事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不过是一个仰慕者和拥护者。可今天的“粉丝”却有强烈的本位意识,他们甚至可能成为偶像事业的策划、干预和推动者。当然,也是因为民意窗口的开启、媒介条件的成熟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才威全了这种“自我声张”。以媒介条件的成熟来说,试想,如果没有短信和网络,如果没有媒体对自我声张的认同和推波助澜,“粉丝”是很难发出响亮的声音的。总而言之,内外因素的多重作用,导致了今天的“粉丝”和从前的拥趸有了很大区别——他们不仅作为一个群体日渐崛起,而且日益主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开始具有社会动力学意义上的功能。
  在上世纪80年代,无论什么明星,都是由权力部门、资源部门、媒体打造出来的,“粉丝”似乎只有“追”的份;但是现在,居然草根也可能造星。这样的现象来自一个广义的社会文化的冲击,隐藏在背后的,我想应该是更广大的民众在对那种已经日渐守旧、假模假式的文化规则和文艺现象“用脚投票”。说得坦率一点,或许很多民众并没有从文化高度来认识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但至少有一点他们是清醒的:那就是他们现在所坚持的、所追捧的是草根文化,其对手正是不入大众之眼的庙堂文化。我国文艺界这二三十年,庙堂文化已经形成了绝对主流,这套仪式化、符号化、规范化的文化,不知不觉中已经和民众产生了很大的距离。正如一位媒体人所言人们会用自娱自乐来消解那些他们不喜欢的娱乐。人们都隐约感到,如今正是到了破旧立新的时候。这就是“粉丝”现象集中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粉丝”的特征是歇斯底里 王庆彦(著名社会学家)
  易中天、于丹等这些“新学术明星”火爆全国,在大众文化中成为明星人物,而伴随着走红于年轻一族中的“粉丝文化”,网上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教授粉丝”——“乙醚”(易中天的拥戴者)、“鱼丸”(于丹的拥戴者)、“年糕”(阎崇年的拥戴者)、“海飞丝”(纪连海的拥戴者)。
  粉丝特征是:着迷,冲动,不理智,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这样的现象主要出现在某个年龄段的人群中,是社会活跃开放的一种表现,不要去苛求。对于风起云涌的“粉丝”,对于已具雏形的“粉丝”文化,尽管还有人质疑,有人不赞同,但我们已经无法漠视它的存在了。
  有人说,“粉丝”作为从古到今的一种文化现象,跟所有其他被学者们分门别类、归纳解析的文化现象一样,其本质是极其简单的——人类对同类的喜爱之情:喜欢一个明星可以让你得到很大的快乐和美的享受 这是“粉丝”文化的本质。还有的人把“粉丝”文化作了概括首先是粉丝群体的团队精神,其次是粉丝们那种喜欢就勇敢表达出来并鲜明支持的率真精神,第三是粉丝积极主动、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第四是粉丝与喜爱对象患难与共的忠诚精神,第五是粉丝面对压力和困难敢于挑战和奋争的“PK精神”。
  文化的本质是什么?文化的本质,是它的宽容性、多样性和参与性。文化也是对完善的追求,是个人人格提高的巨大手段之一。如果这是“粉丝”文化的“精华”,是“粉丝”文化的追求,那么,“粉丝”文化,自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其他文献
低调是一种底气,也是一种华丽,上海人很避讳“乡气”、“俗气”,在这个令_人惊艳的都市,每个人都会让自己尽量与周围协调,慢慢地,造就出一个华丽的城市。没有西方人的张扬,我们从低调中走出我们自己的华丽。  低调中是一种理性,在现在上海人的眼中,比财富更重要的是拥有财富的气质。上海人眼光“势利”,大概就是如此。人不会一辈子活在低调中,但偶尔能从低调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美……    低调,上海精神   
期刊
“黄段子”批判  林德清    手机的短信功能本来是省事省钱的好功能,令人们大为方便:本来要在电话中罗嗦的,只需惜字如金“发个电报”就行;本来声息沟通有所不便的,一条短信省却了几多尴尬……方便是方便,可也给垃圾信息提供了方便——无论情不情愿,你必须低头察看,细分真伪,去芜存精。其中尤其令人烦恼的,便是“黄段子”。  这“黄段子”让人烦恼在何处呢?  首先,容易引起“亲密者”的误解。很多段子肉麻无聊
期刊
创意产业,上海一门正在兴起的热门行业。创意产业基地大多建在上海的老工业建筑内,如老厂房,老仓库等。这些本已废弃的老工业建筑通过一双双妙手注入了新的产业元素,以其强大的创造性激发城市的活力。上海宜昌路88号的“壹号码头”精品酒店就是其中之一,从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老厂房华丽转身成为上海文化的新地标,在延承匈牙利设计大师邬达克ART DECO艺术的基础上,成为了现代上海的十大奢侈之地。继承历史文化,
期刊
中国当代文学是不是垃圾?  刘利     这可能是日前文化圈最热闹的话题了。文人干嘴仗,一般都是鸡一嘴鸭一嘴,吵到最后除了加入争吵的弄得个一嘴鸡毛鸭毛外,所谓结论、所谓事物的真相都不甚了了。如果这场争论也是这样的过程与结果,那就只有说,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是不是垃圾的争论本身就是垃圾。  断定一场争论是不是垃圾,其标准可以有两个:这场争论有没有真知灼见的火花闪现?或者这场争论中有没有出现一个或者更多的
期刊
在我们过去一年多列总领事的采访过程中,这还是第一次在正式采访前就已经有过一些接触,甚至拜访过他的官邸。  去年9月,在上海戏剧学院,由印度政府赠送给上海戏剧学院的迦梨陀娑雕像揭幕仪式上,我们首次与印度驻沪总领事相识。上个月,由于采访驻上海总领事夫人团的原因,我们拜访了印度驻沪总领事官邸,与作为会长的总领事夫人了解了许多关于他们一家的故事和相关的印度文化,同时品尝了地道的印度点心。    扩展中的领
期刊
N多年前,某门户网站以一句“网聚人的力量”作为自己的口号,成为网站投放电视广告的先行者。这一口号显示了网络平台介入现实生活的初期,平台构建者的焦虑。他们急切地呼唤网络使用者的到来:只有当你们进入了网络的世界,才能有效地汇聚所有零星的力量,取得超越个人的成功。但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及WEB2.0概念的兴起,网络用户的主动性不断增强,这句口号也被一只看不见的手逐渐拉转。2006年中文互联网世界的种种声音
期刊
这次走进的领事馆是我们过去一年多采访中最年轻的领事馆——葡萄牙驻沪总领事馆,她刚刚满四个月。  若昂·卡布拉尔(Joao Maria Cabral)总领事在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虽然卡布拉尔总领事看上去很年轻,不过他已经在葡萄牙外交部工作了25年了,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他还具有葡萄牙的律师资格。在来沪工作以前,他曾在美国纽约、非洲和德国工作过。      首次开创总领馆    2005年10月
期刊
北方男人约上海美眉出去吃饭时,美眉正在为香港某刊写第N篇情色小说。情色小说稿酬之高,五千字一篇几乎是一个上海中等小白领的月薪。  不过情色小说不好写,美眉钻研过劳伦斯和渡边淳一,浏览过山田咏美和《源氏物语》,还在日本机场买过巨贵的情色漫画,后来她总结出一个规律:情色小说必须有趣味,不能酸也不能俗,不可太轻盈也不可太当真,火候要刚刚好,否则都没劲。  北方男人说,干嘛叫情色小说?叫爱情小说不是好听些
期刊
现在我们的文学:看起来很活跃,很繁荣,但可能并不清醒,甚至病得不轻。我接下来分四个“旧梦”来谈:    文学的第一个旧梦是“精神导引”    中世纪以后,欧洲人对上帝的信仰受到动摇,就像尼采说的上帝死了。正是上帝之死,使文学临危受命,接班上岗,在一段时间内承担了强大的精神引领功能。像雨果和托尔斯泰,他们的名字都曾经被分别用来命名主义,叫“雨果主义”和“托尔斯泰主义”。他们是整整一代或两代人的精神领
期刊
历史上的大国      最近,中央电视台播映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国内外的震动及争论。在它所列举的9个大国中,第一个竟然是今天中国人不太了解的、或者说认为是遥远小国的葡萄牙。当年葡萄牙国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与今天的韩国差不多),人口大约100万以内(今天是1000万),怎么算得上大国呢?  这是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世界史,是指从15世纪开始,地球人开始发现原来地球是圆的,地球上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