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的不断发展,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和非婚率逐渐提高,单亲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单亲家庭儿童的生活环境受到骤变,不仅心灵遭受打击,而且承受着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痛苦,心理上形成了残缺,从而导致单亲家庭儿童产生各种不良行为,造成心理偏差。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
2005年全国的粗离婚率是1980年的3.9倍,离婚率持续攀升。有资料表明,当夫妻发生冲突时,我国中、青年夫妻更容易产生离婚的想法。中、青年离婚,很大一部分已经生儿育女,而且儿女的年纪小,没有自立的能力,如果离异一段时间内不重新组织家庭,单亲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由于中、青年离婚时婚姻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当夫妻离婚时,孩子一般都很小,一旦离婚成为事实,意味着孩子大部分童年将在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中度过。单亲家庭做为一种结构不完整家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社会化功能的发挥。
一、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父(母)完全按照自己性别的特定方式教养
某些单亲家长处于自己单方面的期望,为了弥补自己心里需求,例如将自己的理想或愿望不分性别的强加到孩子身上,不按照客观规律来培养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另外一方家长的平衡与约束,更容易让家长一意孤行的培养孩子。如将女孩当成男孩教养,这必将造成子女对自身性别认识错误。
2.親子关系紧张
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而言,儿童大多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之中,有的甚至目睹父母之间的争吵,这类儿童通常缺少关爱与温暖,他们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情绪也更为敏感、脆弱、多疑。如果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沟通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更加容易出现问题。紧张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由于紧张的亲子关系孩子会更加反感大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在这种情形下的社会行为指导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3.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20世界7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在网络中能够给予人们一些支持与帮助。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网络支持和非正式网络支持,正式网络支持是指来自政府、单位、社区或非政府的支持;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来自亲属、朋友、同事或邻里等社会关系的支持。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政府还没有出台对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说明政府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关注还不够还有待加强,同时单位和社区也应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4.父母教育方式错位
在单亲家庭中,受到不完整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一方的情绪极易波动,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常常过于简单粗暴,经常把自己的情绪或多或少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作为情绪的发泄对象。单亲家庭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当中,以至于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容易形成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等性格。
5.父母期望值过高
在单亲家庭中,父母通常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经常灌输给孩子要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光等思想,盲目的让孩子学这学那,全然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兴趣,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家长们却不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孩子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埋头苦干,日日努力,用高分来“安慰”父母。还有另外一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这种过高期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叛逆,结果适得其反是他们变得自卑、忧郁、孤独、沉默,甚至不愿和同学交往。
二、解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1.重视性别角色认同教育
性别认同是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关键,男女性别角色的确定有利于儿童顺利的成长和适应社会。因此,家庭一定要针对儿童性别来进行教育,应把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传授给孩子,万万不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违背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性别进行教育。在单亲家庭中,在一方性别认同对象缺失的情况下,必须选择周围亲近的亲戚、朋友等作为必要的代替,以免孩子认同失当。
2.养成良好社会行为
在家庭中,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他们对不理解遵守行为规范的意义,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其行为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另一方的教育,某些方面可能被疏忽,因此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基本道德的培养,比如一些基本的行为要求——讲文明、懂礼貌、不破坏公共财物,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让孩子意识到越轨和犯罪等行为的危害。同时同伴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教育孩子结交良师益友,不要接触行为不良的团体和个人,避免孩子形成不良规范。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同时学校应当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
3.培养健全人格
单亲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体现在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也不应该过分忽视儿童,而是要平等的对待他们。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的选择,从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为儿童树立自信心。我们提倡民主型家庭,家长与孩子应有充分的沟通,这样才能营造融洽的家庭关系,才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自尊、自信。单亲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要细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与孩子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能按家长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部出现矛盾时要和平、冷静处理。
参考文献:
[1] 胡皓.单亲家庭社会行为的培养——基于能量驿站单亲母子家庭个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 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1006.
[3] 杨邓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4):115.
[4] 郭晋芳.单亲家庭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探析——基于太原市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 朱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逢晓;吴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21):116.
[7] 井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及其解决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1(2):120.
作者简介:
夏庆,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单亲家庭;儿童
2005年全国的粗离婚率是1980年的3.9倍,离婚率持续攀升。有资料表明,当夫妻发生冲突时,我国中、青年夫妻更容易产生离婚的想法。中、青年离婚,很大一部分已经生儿育女,而且儿女的年纪小,没有自立的能力,如果离异一段时间内不重新组织家庭,单亲家庭的产生不可避免。由于中、青年离婚时婚姻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当夫妻离婚时,孩子一般都很小,一旦离婚成为事实,意味着孩子大部分童年将在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中度过。单亲家庭做为一种结构不完整家庭,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社会化功能的发挥。
一、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父(母)完全按照自己性别的特定方式教养
某些单亲家长处于自己单方面的期望,为了弥补自己心里需求,例如将自己的理想或愿望不分性别的强加到孩子身上,不按照客观规律来培养孩子。在单亲家庭中,由于缺少另外一方家长的平衡与约束,更容易让家长一意孤行的培养孩子。如将女孩当成男孩教养,这必将造成子女对自身性别认识错误。
2.親子关系紧张
对于单亲家庭的儿童而言,儿童大多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之中,有的甚至目睹父母之间的争吵,这类儿童通常缺少关爱与温暖,他们更容易出现不良情绪,情绪也更为敏感、脆弱、多疑。如果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沟通方式不当,亲子关系更加容易出现问题。紧张的亲子关系非常不利于儿童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由于紧张的亲子关系孩子会更加反感大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在这种情形下的社会行为指导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3.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20世界70年代开始,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在网络中能够给予人们一些支持与帮助。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网络支持和非正式网络支持,正式网络支持是指来自政府、单位、社区或非政府的支持;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来自亲属、朋友、同事或邻里等社会关系的支持。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中政府还没有出台对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说明政府对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的关注还不够还有待加强,同时单位和社区也应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
4.父母教育方式错位
在单亲家庭中,受到不完整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一方的情绪极易波动,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常常过于简单粗暴,经常把自己的情绪或多或少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出气筒作为情绪的发泄对象。单亲家庭子女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当中,以至于其个性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容易形成胆小、孤僻、缺乏自信心等性格。
5.父母期望值过高
在单亲家庭中,父母通常把孩子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经常灌输给孩子要出人头地、给自己争光等思想,盲目的让孩子学这学那,全然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兴趣,对孩子过分严格要求。家长们却不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孩子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放弃了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埋头苦干,日日努力,用高分来“安慰”父母。还有另外一些孩子对于父母的这种过高期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叛逆,结果适得其反是他们变得自卑、忧郁、孤独、沉默,甚至不愿和同学交往。
二、解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措施
1.重视性别角色认同教育
性别认同是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关键,男女性别角色的确定有利于儿童顺利的成长和适应社会。因此,家庭一定要针对儿童性别来进行教育,应把正确的性别角色观传授给孩子,万万不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孩子,违背客观规律忽视孩子的性别进行教育。在单亲家庭中,在一方性别认同对象缺失的情况下,必须选择周围亲近的亲戚、朋友等作为必要的代替,以免孩子认同失当。
2.养成良好社会行为
在家庭中,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学习社会行为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儿阶段,他们对不理解遵守行为规范的意义,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其行为都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做的。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另一方的教育,某些方面可能被疏忽,因此家长要特别注重对孩子基本道德的培养,比如一些基本的行为要求——讲文明、懂礼貌、不破坏公共财物,还要帮助孩子学会明辨是非,让孩子意识到越轨和犯罪等行为的危害。同时同伴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要教育孩子结交良师益友,不要接触行为不良的团体和个人,避免孩子形成不良规范。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疏导,避免不良行为的产生。同时学校应当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
3.培养健全人格
单亲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体现在对孩子过分溺爱、放任。阿德勒认为,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也不应该过分忽视儿童,而是要平等的对待他们。父母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能够自由的选择,从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父母对孩子的评价要以积极评价为主,为儿童树立自信心。我们提倡民主型家庭,家长与孩子应有充分的沟通,这样才能营造融洽的家庭关系,才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自尊、自信。单亲家长要做孩子的朋友,要细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和要求,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与孩子形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千万不能按家长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部出现矛盾时要和平、冷静处理。
参考文献:
[1] 胡皓.单亲家庭社会行为的培养——基于能量驿站单亲母子家庭个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 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2):1006.
[3] 杨邓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4):115.
[4] 郭晋芳.单亲家庭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探析——基于太原市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5] 朱玲.单亲家庭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教育对策[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6] 逢晓;吴莹.单亲家庭子女的社会化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21):116.
[7] 井欢.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分析及其解决对策[J].邢台学院学报,2011(2):120.
作者简介:
夏庆,西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