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中职学生存在普遍的厌学心理,而厌学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辍学等现象的出现,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及家庭教育等原因外,我们是否忽略了来自教师方面的原因呢?本文就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了教师在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问题上,可能是由哪些方面给学生带来厌学的影响,通过反思来总结我们在职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增强认识,加强锻炼和培训,以此来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中职教师;厌学;师德;心理健康
一、背景
近年来,中职学校教育出现很大变化:普通高中的大量扩招,导致中职生源的素质越来越差,学生本身也更缺少自信,认为在社会上学历太低,就业形式的转变,使学生产生更多对就业的担忧。中职生是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中职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很高。网络上各种调查显示,厌学心理问题也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现阶段中职学校在校生厌学情况比较明显,拿笔者所带过班级来讲,因厌学而导致辍学占退学的70%左右,20%左右学生因厌学而转学,剩余10%左右的学生属于违纪违规或其他原因退学。剩下的在校生中,同样大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上课睡觉,提醒后仍然不能提起精神学习,不愿意做作业,对考试毫不在乎,对学校、对教师心怀不满,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
学生厌学的成因有很多种,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其健康成长,才能使得在校学生能以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这里着重从教师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角度,以及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厌学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二、现阶段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危害
1. 思想上
“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大部分厌学学生中间持续存在;学生的学习价值观认为中职学校大都是来混时间,混文凭;中职学校比高中就是低一等,即使学到技能毕业后也不如高中毕业生。始终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进尔丧失学习自信心。
2. 学习上
缺乏主动,懒动脑筋思考;厌烦各种学习活动,导致成绩低下,迟到旷课习以为常,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无法克制;理论课不愿意听,实操课又不肯动手,布置的作业迟交、旷交;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
3. 生活上
因环境变化,不善与人交流,出现烦躁、抑郁等情绪,甚至容易出現过激的行为。或者是为人处世行为自由放纵,我行我素。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学生脆弱的自主能力相互影响,使学生表现非常敏感,难以控制自己,控制情绪的发展。
4. 对于网络方面
并不是刚开始就陷入网络难以自拔,也许是查资料、聊天,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逐渐变成以虚拟自我、逃避现实、猎奇心理等为主,通过网络游戏刺激自己,让自己获得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通过聊天以虚拟更加完美的自己。网络心理障碍逐渐加重,导致学生更加无精力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减弱,逐步形成网瘾。
5. 厌学学生会相互间传染
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其自制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学生,使得厌学面扩大。同时学生厌学也将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对倡导提高中职生的素质的目的无疑是个障碍。
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教师因素
1. 心理疲倦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知识的理解、巩固和保持都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因此,学习是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2. 心理障碍性厌学
典型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不仅仅是非意志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还是一种反意志性的行为。它表现出不符合本人的意愿,比如,有位计算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他之所以不喜欢英语,就是因为英语老师批评了他几句。老师的批评本来是完全正常的,无恶意的批评,不应该影响自己对英语和对老师的感情,可他偏偏一看到这位老师就感觉闷闷的不能学习下去,自己也很重视英语学科,一再加倍努力,偏偏成绩总是跟不上。这是不利于适应社会生存的行为,所以应该定义为学习心理障碍。许多同学的厌学行为都是不利于也不适应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行为,所以称心理障碍性厌学。
3. 师德缺位
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教师打骂学生;污辱性的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4. 教法落后
技术不一定很高超,学历不一定很高,重要的是教法,所教能让学生能学,能听懂,学会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主要表现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缺乏指导和能力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课堂教育方法不适合。课堂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教师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只能让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及远离课程的学习,以教师为主体来灌输知识,也只能是做无用功,让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应该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诱发学习兴趣。采取多种趣味性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布置作业应适度,要新颖,要能体现自我思考。
5. 学生使用教材缺少针对性
现在中职类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注重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却不能兼顾学生基础;而有些教材本身出版时就存在各种问题,如校对错误、印刷错误等;有些校本教材考虑到本校生源的基础,也依据教学经验来编写,却很难融进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些教材的使用也会导致学生由对教材的反感发展到对课程的反感,最后变为厌恶学习该课程。
四、教师处理问题的对策
在教师引起的学生厌学众多问题中,首先我们应该来看看中职教师所承受的各种压力。(1)中职招生压力大。据社会调查,70%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业学校,提到教育就自然想到上大学。(2)职教师资群体压力大。据统计1:24.8的师生比远比普通高中1:17.5的师生比压力大得多。(3)对教师的技能要求高。自从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现阶段真正对素质教育要求最高的也是中职,不刻意追求高学历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一定要保证素质的高要求。(4)中职教师工作标准没有量化,尤其是中职类班主任工作。(5)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缺乏完整性。在激烈竞争社会,压力不仅不会消失,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如何在如此多压力下做好教学及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师德培训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会对其学习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从实践角度教师热爱所教学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更难,教师对学生的爱本质是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的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学高为师,教师在某专业的学科知识方面应该是知识丰富、全面,学科知识系统脉络清晰,同时能灵活创新讲授。
身正为范,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影响力由教师的品格、才能和情感等多方面共同决定,教师应该从身正做起,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素质做起,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
对于新教师更应着重对师德的全方位培训,让新教师通过校本师德培训开始了解本职业,喜欢本职业,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自身修养的锻炼。
2. 教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现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关注教师如何讲授教材内容,而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去听,教法与学法中,应使教法的多样化,如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多媒体结合处于主导地位。得当的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解开学生的思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研讨或培训,利用出外学习或观摩,在校内或校际间相互听课,校内组织教研公开课、教研说课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先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快乐”为主,尽兴学习,快乐学习,按照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快乐,让学生乐于学,乐于思考,而不是被动学习。同时引领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并督促他们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有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
3. 组织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来巩固和印证所学的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留意学生个体,通过多接触来认识不同学生个体具有不同个性及特点:如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多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于极度自负的学生,可以利用比其他同学学得快,来安排其教会学习较慢的学生,让其能从帮教的过程中认识到不足而努力學习;对于意志薄弱容易分心的学生分配给其具体任务,让其按要求去完成,当被动的任务完成后加强表扬,可以改善其学习的态度。
将传统师生关系变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在课堂上多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5. 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教师各方面压力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我们应正视这个问题,更多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保证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减少因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学生厌学。
加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策略,分析压力源,减轻压力感,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增强心理调适和自控能力;加强教师心理疏导,教师需要适当缓解和及时宣泄心理压力,通过设立的各种机构来为教师作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多方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现今网络的发展,教育又出现许多新变化。各类网站上出现众多教学软件和各种课程课件,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学习,能更直接地接触先进的知识,或接受更专业的讲解。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区别于远程学习或多媒体课件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学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接受来自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完成由教师德育的引导对自身的认识及升华,得以全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将来的专业知识会信息化、网络化,但教师作为学生指引者,作为学生心灵的释放人,身心发展的引路人,作为学生学习和做人的促进者和激励人,是不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消失的。所以在对学生厌学的问题上,不会只限于来源学生自身和家庭社会教育的原因,中职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与教师交流,教师的无私奉献带给学生的感动会影响其一生。我们提倡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清楚学生厌学问题,最后认识到现今就业竞争激烈,国家在中职教育的关注程度及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也是现今社会可信赖的职业之一,故应该珍惜中职教师职业。认定了这个人生方向的教师,就应该开始积极寻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努力解决,带领学生在快乐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赵菊春.潜能与成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袁东华.大学生厌学根源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4(1).
(惠州工业科技学校)
关键词:中职教师;厌学;师德;心理健康
一、背景
近年来,中职学校教育出现很大变化:普通高中的大量扩招,导致中职生源的素质越来越差,学生本身也更缺少自信,认为在社会上学历太低,就业形式的转变,使学生产生更多对就业的担忧。中职生是较特殊的学生群体,许多的研究都表明中职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而有厌学心理的学生占学生总数比例很高。网络上各种调查显示,厌学心理问题也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现阶段中职学校在校生厌学情况比较明显,拿笔者所带过班级来讲,因厌学而导致辍学占退学的70%左右,20%左右学生因厌学而转学,剩余10%左右的学生属于违纪违规或其他原因退学。剩下的在校生中,同样大部分学生存在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上课睡觉,提醒后仍然不能提起精神学习,不愿意做作业,对考试毫不在乎,对学校、对教师心怀不满,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感到厌倦。
学生厌学的成因有很多种,只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其健康成长,才能使得在校学生能以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竞争力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这里着重从教师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角度,以及教师如何处理学生厌学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二、现阶段中职生厌学的表现及危害
1. 思想上
“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大部分厌学学生中间持续存在;学生的学习价值观认为中职学校大都是来混时间,混文凭;中职学校比高中就是低一等,即使学到技能毕业后也不如高中毕业生。始终认为自己能力低下,进尔丧失学习自信心。
2. 学习上
缺乏主动,懒动脑筋思考;厌烦各种学习活动,导致成绩低下,迟到旷课习以为常,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无法克制;理论课不愿意听,实操课又不肯动手,布置的作业迟交、旷交;对学习缺乏兴趣,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
3. 生活上
因环境变化,不善与人交流,出现烦躁、抑郁等情绪,甚至容易出現过激的行为。或者是为人处世行为自由放纵,我行我素。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及学生脆弱的自主能力相互影响,使学生表现非常敏感,难以控制自己,控制情绪的发展。
4. 对于网络方面
并不是刚开始就陷入网络难以自拔,也许是查资料、聊天,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逐渐变成以虚拟自我、逃避现实、猎奇心理等为主,通过网络游戏刺激自己,让自己获得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成就感,通过聊天以虚拟更加完美的自己。网络心理障碍逐渐加重,导致学生更加无精力学习,自我控制能力减弱,逐步形成网瘾。
5. 厌学学生会相互间传染
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其自制力较差,比较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不但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影响周围其他学生,使得厌学面扩大。同时学生厌学也将导致学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对倡导提高中职生的素质的目的无疑是个障碍。
三、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教师因素
1. 心理疲倦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括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知识的理解、巩固和保持都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及想象等心理活动。因此,学习是需要很大的心智努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而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着一定的精神紧张,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倦感。
2. 心理障碍性厌学
典型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不仅仅是非意志性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它还是一种反意志性的行为。它表现出不符合本人的意愿,比如,有位计算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说,他之所以不喜欢英语,就是因为英语老师批评了他几句。老师的批评本来是完全正常的,无恶意的批评,不应该影响自己对英语和对老师的感情,可他偏偏一看到这位老师就感觉闷闷的不能学习下去,自己也很重视英语学科,一再加倍努力,偏偏成绩总是跟不上。这是不利于适应社会生存的行为,所以应该定义为学习心理障碍。许多同学的厌学行为都是不利于也不适应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行为,所以称心理障碍性厌学。
3. 师德缺位
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人格等教育长期等闲视之,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此外,一些教师厌恶、歧视后进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情绪低落。教师打骂学生;污辱性的批评或嘲讽;讲课死板,教学水平低下;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不讲道理等,这些都容易引发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恐惧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教师做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4. 教法落后
技术不一定很高超,学历不一定很高,重要的是教法,所教能让学生能学,能听懂,学会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主要表现有,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法不当。如重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缺乏指导和能力培养;脱离实际,讲课枯燥无味等。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课堂教育方法不适合。课堂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验,教师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只能让学生渐渐失去兴趣及远离课程的学习,以教师为主体来灌输知识,也只能是做无用功,让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也会导致学生厌学。应该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学习方法,使学生克服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与自学能力,诱发学习兴趣。采取多种趣味性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布置作业应适度,要新颖,要能体现自我思考。
5. 学生使用教材缺少针对性
现在中职类教材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在编写过程注重它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却不能兼顾学生基础;而有些教材本身出版时就存在各种问题,如校对错误、印刷错误等;有些校本教材考虑到本校生源的基础,也依据教学经验来编写,却很难融进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些教材的使用也会导致学生由对教材的反感发展到对课程的反感,最后变为厌恶学习该课程。
四、教师处理问题的对策
在教师引起的学生厌学众多问题中,首先我们应该来看看中职教师所承受的各种压力。(1)中职招生压力大。据社会调查,70%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业学校,提到教育就自然想到上大学。(2)职教师资群体压力大。据统计1:24.8的师生比远比普通高中1:17.5的师生比压力大得多。(3)对教师的技能要求高。自从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现阶段真正对素质教育要求最高的也是中职,不刻意追求高学历教育,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过程一定要保证素质的高要求。(4)中职教师工作标准没有量化,尤其是中职类班主任工作。(5)中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缺乏完整性。在激烈竞争社会,压力不仅不会消失,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如何在如此多压力下做好教学及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
1. 师德培训
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会对其学习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
从实践角度教师热爱所教学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更难,教师对学生的爱本质是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具有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的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学高为师,教师在某专业的学科知识方面应该是知识丰富、全面,学科知识系统脉络清晰,同时能灵活创新讲授。
身正为范,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影响力由教师的品格、才能和情感等多方面共同决定,教师应该从身正做起,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仪表、谈吐、待人接物等各方面素质做起,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
对于新教师更应着重对师德的全方位培训,让新教师通过校本师德培训开始了解本职业,喜欢本职业,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自身修养的锻炼。
2. 教法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现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重点关注教师如何讲授教材内容,而较少考虑课程内容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去听,教法与学法中,应使教法的多样化,如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多媒体结合处于主导地位。得当的教学方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解开学生的思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研讨或培训,利用出外学习或观摩,在校内或校际间相互听课,校内组织教研公开课、教研说课比赛等方式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先了解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快乐”为主,尽兴学习,快乐学习,按照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快乐,让学生乐于学,乐于思考,而不是被动学习。同时引领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并督促他们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否则一节课下来,学生有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
3. 组织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思想活跃的中学生不满足于课堂接受,而企望通过课外活动或有参与实践的机会来获取其需要,来巩固和印证所学的知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对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教师应增加感情投入,以情育人。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可以在教学过程留意学生个体,通过多接触来认识不同学生个体具有不同个性及特点:如对于信心不足的学生,多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对于极度自负的学生,可以利用比其他同学学得快,来安排其教会学习较慢的学生,让其能从帮教的过程中认识到不足而努力學习;对于意志薄弱容易分心的学生分配给其具体任务,让其按要求去完成,当被动的任务完成后加强表扬,可以改善其学习的态度。
将传统师生关系变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在课堂上多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5. 培养教师良好心理素质
“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因教师各方面压力可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我们应正视这个问题,更多来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保证教师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减少因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学生厌学。
加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自我心理保健策略,分析压力源,减轻压力感,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增强心理调适和自控能力;加强教师心理疏导,教师需要适当缓解和及时宣泄心理压力,通过设立的各种机构来为教师作心理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及时消除心理障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多方位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现今网络的发展,教育又出现许多新变化。各类网站上出现众多教学软件和各种课程课件,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学习,能更直接地接触先进的知识,或接受更专业的讲解。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区别于远程学习或多媒体课件学习的重要之处,在于学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进行真实的交流沟通,接受来自教师本身的言行举止的影响,完成由教师德育的引导对自身的认识及升华,得以全方面的发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
将来的专业知识会信息化、网络化,但教师作为学生指引者,作为学生心灵的释放人,身心发展的引路人,作为学生学习和做人的促进者和激励人,是不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消失的。所以在对学生厌学的问题上,不会只限于来源学生自身和家庭社会教育的原因,中职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与教师交流,教师的无私奉献带给学生的感动会影响其一生。我们提倡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清楚学生厌学问题,最后认识到现今就业竞争激烈,国家在中职教育的关注程度及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教师职业相对稳定,也是现今社会可信赖的职业之一,故应该珍惜中职教师职业。认定了这个人生方向的教师,就应该开始积极寻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努力解决,带领学生在快乐的知识海洋中遨游。
参考文献:
[1]赵菊春.潜能与成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袁东华.大学生厌学根源初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4(1).
(惠州工业科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