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语文课的发言中往往暴露出一些语言缺陷,这是正常现象,而且可能是好事,教师据此开展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成为发展学生语言的良好契机。如果处理得当,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荷花的样子,一个学生说:“有一朵荷花很像一个羞耻的小姑娘。”“羞耻”一词,显然运用不当。这位教师没有采取简单纠正一下的做法,而是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同学把荷花比成小姑娘,比得很好。什么样的小姑娘呢?她说是‘羞耻’的小姑娘,谁能帮她找到一个更恰当的词语呀?”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很多形容小姑娘的词语:羞涩、羞怯、害羞、怕羞、腼腆、羞红了脸、羞答答、不好意思……这不是富有成效地积累词语吗?这不是很自然地渗透修辞知识吗?
可是,也有教师总希望学生发言一说就准,如果出现语言缺陷,要么听而不闻。要么担心破坏自己的教学预设,很不耐烦。于是失掉教学良机,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有这样一位教师,执教《军神》一课时,提问学生:“你了解了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后,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刘伯承将军,你真……坚……坚……”教师不等学生说完,便不耐烦地插话:“你‘坚’什么‘坚’?”学生只好仓促结束:“……坚固。”
其实,这个学生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如果教师懂得尊重学生,能够耐心等待,他完全可以说出“刘伯承将军,你真坚强”这样的话。即使真的说不出,教师也可以启发其他学生来帮助他。如:“你知道这个同学想说什么吗?”“他为什么一时说不上来?对!他在选择恰当的词语呢。”“好!我们大家来替他找一找吧。”学生肯定会找出“坚强”“顽强”“刚强”等词语。
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来扩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你真怎么样’来表达他对刘伯承将军的敬意,谁能换个说法?”
学生会说:“刘伯承将军,你有钢轶般的意志……”“刘伯承将军,你是一个鐵打的硬汉子……”“刘伯承将军,你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时教师可以小结:同样的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等待,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进步,多一些收获!
一位教师,在《荷花》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荷花的样子,一个学生说:“有一朵荷花很像一个羞耻的小姑娘。”“羞耻”一词,显然运用不当。这位教师没有采取简单纠正一下的做法,而是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同学把荷花比成小姑娘,比得很好。什么样的小姑娘呢?她说是‘羞耻’的小姑娘,谁能帮她找到一个更恰当的词语呀?”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很多形容小姑娘的词语:羞涩、羞怯、害羞、怕羞、腼腆、羞红了脸、羞答答、不好意思……这不是富有成效地积累词语吗?这不是很自然地渗透修辞知识吗?
可是,也有教师总希望学生发言一说就准,如果出现语言缺陷,要么听而不闻。要么担心破坏自己的教学预设,很不耐烦。于是失掉教学良机,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有这样一位教师,执教《军神》一课时,提问学生:“你了解了刘伯承将军的事迹后,你想对他说什么?”学生:“刘伯承将军,你真……坚……坚……”教师不等学生说完,便不耐烦地插话:“你‘坚’什么‘坚’?”学生只好仓促结束:“……坚固。”
其实,这个学生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如果教师懂得尊重学生,能够耐心等待,他完全可以说出“刘伯承将军,你真坚强”这样的话。即使真的说不出,教师也可以启发其他学生来帮助他。如:“你知道这个同学想说什么吗?”“他为什么一时说不上来?对!他在选择恰当的词语呢。”“好!我们大家来替他找一找吧。”学生肯定会找出“坚强”“顽强”“刚强”等词语。
教师还可以因势利导来扩展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刚才,这位同学是用‘你真怎么样’来表达他对刘伯承将军的敬意,谁能换个说法?”
学生会说:“刘伯承将军,你有钢轶般的意志……”“刘伯承将军,你是一个鐵打的硬汉子……”“刘伯承将军,你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这时教师可以小结:同样的意思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课堂上教师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等待,孩子就多一份自信,多一点进步,多一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