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教学路径探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于会计应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所培育的会计人才在社会会计人才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重。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意见与要求,越来越强调校企协同育人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化,通过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加强中职学校的育人成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应用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为社会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
  一、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任务和定位
  (一)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任务
  根据教育部的校企合作规划要求,立足于中职学校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的相关规定,结合专业的发展特点,树立真诚服务、专业指导、实践探索以及校企协同发展的理念,推动专业带头人与学校骨干教师展开深度合作,从专业实训出发,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逐步实现技术研发、技能竞赛和生产性实践教育“三合一”的协同育人模式。
  (二)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目标定位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建设的目的为“打造双师教师团队,促进产教融合”,力求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技术研发成果,为服务企业提供经验,并在课堂教学中打造出精品课程。在工作室的引领下,应该充分发挥其传播和帮带作用,建立不同级别的研究型学习共同体,以产生出色的团队效应。
  (三)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课程定位
  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下,工作室要根据“适应教师自身发展”的原则,设置与主干专业课程为基本、开展实践技能培训、促进课题研究、适应自身发展的课程定位。工作室小组应以“课题”为载体,课堂为主要场所,对与企业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创建一系列演讲示例,探索一系列演讲规则,并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产出研究结果和实际专利。
  (四)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教学定位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需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丰富专业知识,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目标”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参与工作室项目研发的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后,可获得相应选修课学分,参加科技竞赛获奖、项目研究论文,项目研究专利等均可获得相应的奖励学分。
  二、中职会计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教学路径
  (一)以工作室为平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来说,其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重视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育。这就对中职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保证知识教学的质量,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基于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建设背景下,学校应该以工作室为引领,加强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以实现会计专业教学成效的提升。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工作室展开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结构的调整,通过名师名匠的影响广泛吸纳优秀的青年教师,进一步拓展师资队伍的招聘途径,增加兼职专业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促进工作室“双师”队伍的构成。其次,学校应该以工作室为单位,加强师资的培训。比如,可以加强校内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培训,在工作室的支持下,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岗位实习;还可以针对工作室中的专业兼职教师,加强其教学能力的培训,加强校内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交流,还可以邀请专业领域的兼职教师到校内进行会计课程教学的观摩学习。这样使校内专职教师与专业的兼职教师都能够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能够有效促进会计专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应用能力的协同进步,实现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提高。
  (二)组建专题式工作室,提升实训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实习地点必不可少。学校需要组建专题式工作室,供学生实践学习。专题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即结合校内本身具备的训练室基础,以学生的专业课程为导向,通过工作室中学校与企业的双导师进行协同研究,共同展开分层次策划的教学过程。中职会计专业中必要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以及一些基本的操作技巧都需要通过实训帮助学生完善这些专业技能。因此,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支持下,学校应该结合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明确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针对性组建专题式工作室,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迈入实践性活动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模拟企业顶岗实习,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工作室项目实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进行培养时,可启用相应的实训室,立足真实项目的引导,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时的操作技巧和操作熟练度。在实践教学时,校方及企业要提前做好沟通,以理论基础为立足点,以实践教学为培育“战场”,做到职业技术、学生思维以及社会道德的相互融合与统一,在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双层教学思想,完成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实校企协同育人。
  (三)将现代学徒制嵌入工作室,彰显校企协同育人优势
  现代学徒制是新时代校企深化合作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中,应该积极嵌入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彰显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学校应该在工作室的支持下积极构建以学生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职业能力三个方面为基础展开培养的“三段式”现代学徒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进入学校的前两个学期设为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主要向学生输入会计学原理、管理学、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以及一些通识知识。其次,第三、第四学期为专业技能培育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由学校和企业通力合作,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对学生展开实训课程教学,主要由专业的企业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训操作,让学生切实参与到企业实际的会计项目工作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成长。最后,第五、第六学期则是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阶段,在该阶段主要对学生未来职业發展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进行培育,以毕业实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学校教师与企业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会计实习项目任务,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转化,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实习中积累工作经验,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依托现代学徒制的嵌入,能够有效提升工作室的专业性和育人成效,充分彰显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校企协同育人是当前职业教育未来的改革趋势,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成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室的构建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应该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以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基准,强化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育,促进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添砖铺路。
  责任编辑 何丽华
其他文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优良师德是成为教师的首要前提。[1]教育部颁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兴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肯定了师德的重要性[2],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随着国家提倡高等教育,大力支持高职教育发展,教师数量的
生态类题材,一直是高考阅读考查的重点,毕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当看到今年高考阅读题时,我立刻联想到2014年的阅读题,因为这两篇阅读题的相似度太高了。下面我就文章的内容,出题的方向两个方面来说明它们为何是相似的。  第一组:动物数量减少—原因—措施  2021年新高考Ⅰ卷C篇  WhentheexplorersfirstsetfootuponthecontinentofNorthAmeri
2021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生物学试卷是广东省实施新高考的第一年独立自主命题,是广东省“3 X”生物选考后的第一次单科试卷,也是新高考旧教材过渡时期的第一次命题。在试卷结构和试题内容考查方面有新的探索,试卷分析可以为高中一线生物教学和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一、试卷结构  1.试卷题型和分值。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共22题,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组成。试卷结构是16 4
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同步发展,现代社会的教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相比,其角色更加丰富,既是专业人员、教育者、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师,也是学生代表、监护人。[1]特别是技工院校教师,承担的角色更加丰富,来源也更加广泛,既有通过普通高校、企事业单位招聘引进,也有技工院校自我培养。在自我培养的教师中,部分来源于技能竞赛选手,其在参加技能竞赛获奖后,被学校聘为教师。  为进一步了解该类型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现状与
在续写中除了要关注结构协同、人物协同、情节协同、情感协同,还要关注语言协同。续写是对前文的延续和收尾,语言上也要顺承原文语言风格。因此,考生在阅读时需认真研析文本语言,并在续写输出中创造性地模仿原文语言风格,实现语言协同。下面让我们基于语言协同研析2021年新高考全国Ⅰ卷的读后续写。  一、语言特征  1.语言形式  原文语言形式相对较简单,一共29个句子,简单句就独占21句。其中使用较多的复合句
一、引言  评价其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根据我国教育评价专家陈玉琨的定义,就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按照这一定义,可以把学生评价理解为期望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那么,职业教育如何进行学生评价?现有的评价方式是否满足职业教育的需要?这些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热点和关键问题,这也是我国推行“1 X”制度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