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的公共艺术作品——大黄鸭,在全球巡回展演获得成功。大黄鸭造型来源于常见的玩具浴盆鸭,造型上的抄袭引发公众对公共艺术价值取向的思考。
关键字:Florentijn Hofman;橡皮鸭;大黄鸭;公共艺术
大黄鸭(又称橡皮鸭,英文名为Rubber Duck)是一只巨型充气橡皮鸭,它是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先后制作有多款,已经在11个国家14个城市展览。2013年5月霍夫曼的大黄鸭在香港进行制作并亮相维多利亚港,一经展出引得全城轰动。
《大黄鸭》的造型来源于常见的玩具浴缸鸭,体态憨厚,轮廓圆润。设计师将常见浴缸鸭玩具的体量放大以增强作品的体量感。(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橡皮鸭尺寸为26×20×32米,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这只大黄鸭体积14米*15米*16.5米。)改变大小是设计表达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是改变思维习惯中物品原有的尺寸,增加观者的注意力增强观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达到设计的趣味表达目的。面对仅仅是“改造”得来的艺术品轻易走红,观者评点褒贬不一。褒扬者称“橡皮鸭的外形讨人喜爱,放在海港中显得有趣,令人感到正有好事正在发生。”批评者则指“橡皮鸭虽然可爱,然而终究是资本运作下的商业市场产物,其可爱外表除了引人争相与其合影之外,无法带来美学甚至社会的反思。”对此霍夫曼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初衷:“在亚洲,一些人每周工作六至七天,这些人需要一些帮助他们逃离忙碌生活的东西。我认为我的作品具有这种作用。最佳的逃离办法,就是纯粹的享受、玩乐。我认为最需要橡皮鸭的,就是人们生活的最烦恼的地方。”
公共艺术用于测量人群的反应,而霍夫曼在长时间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仅仅测量人们的反映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制造一剂良药,慰藉观者心灵。
一、艺术家 Florentijn Hofman 为了传播快乐,把作品设定为可爱的大黄鸭是有根据的
(一)为什么是浴缸鸭造型?
大黄鸭的萌迷倒众人,大黄鸭在香港一经亮相引得热议。六层楼身高的大黄鸭在维多利亚港的每一个转身都引来喀嚓闪光灯。为什么萌总有买点?为什么大熊猫到哪里都受欢迎?看看每天新浪上层出不穷的动物卖萌微博就知道如今的审美可爱当道,治愈盛行。大黄鸭是一款成功激起感性的艺术品,它的卖点刚好 迎合了香港民众的需求。
可爱的男人、女人、动物和孩童,普遍是脑袋和眼睛大大的,嘴巴和手脚则小巧玲珑。这一套特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幼态延续/Neoteny”——一个物种把幼年甚至胎儿期的特征保留到幼年以后甚至成年期的现象。家猫家犬等驯化的动物就是典型例子,成年的家犬无论是骨骼形态还是行为习性上都和幼狼相似。著名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曾指出,卡通造型之所以深得观者喜爱,设计师也是将其造型幼态化。比如,我们常见的米老鼠、唐老鸭等。
人们之所以喜欢“幼态”,也许源于呵护自己后代的心理机制。自家孩子圆头大眼的视觉刺激摁下了这个心理按钮,顿时使人爱心泛滥,倍加呵护。而宠物和卡通也许正是利用了这一天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对小狗的共情程度和对小孩子一样地高。 所以大脑袋小嘟嘴的鸭子,已经展出就惹得众人爱,这是人们天性使然。
(二)“为什么是黄色?”
黄色从色谱来看,是明度饱和度极高的颜色。醒目色可以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性。我们日常使用的雨衣雨伞以及轨道标示警示牌,大都使用黄色。从色彩心理角度思考,艳黄色象征信心、聪明、希望;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黄色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愉悦感,所以大黄鸭是黄色的。
(三)“为什么要大?”
去往世界各大城市的橡皮鸭尺寸都不太一样。目前在香港的这只橡皮鸭高16.5米,长19.2米,重量超过600公斤,由200多块聚氯乙烯(PVC)制造而成。
霍夫曼认为,亲切模样的橡皮鸭给人“快乐”“找回童年记忆”“让我们每个人都平等”之外,他想用这只橡皮鸭展示人们平日所忽视的公共空间。他认为人们每天穿梭在同样的建筑物之间,但是从不关注身旁是怎样的建筑。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劫持”了公共空间,占据这个空间,暂时地改变它。“作为一个雕塑家和艺术家,我要做的就是,当我把橡皮鸭带走后,让他们察觉到原本的公共空间是个什么样子。”
据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讲述:“早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做“大型”艺术,因为那时“无所畏惧”。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建了一个公司,在暑期画些壁画。当时有个商人雇我们为一个从未使用过的核电站画壁画。我们在冷却塔上画了一幅15000平米的阿尔卑斯山。在做大型公共空间项目之前,我在大尺幅画布上画了10年油画。我认为大型艺术已经成为了我的“签名”。只要做大型艺术项目,我就觉得得心应手。”看来将浴盆鸭做大是霍夫曼的强项。“对于建筑师和公共空间而言,你需要做得“大型”让周围的世界变小。我并不是做大的东西,而是把世界变小。大型艺术作品不仅让公共空间变小了,而且让我们观看的人也变小了。我把当地的建筑和巨大的广告牌当做我的竞争对手。”将尺寸放大在目前都市环境当中与其他建筑和广告争夺观者眼球也是大尺寸的必要性。
二、大黄鸭在香港走红有其特定的原因
许知远说:“如果苏丝黄的笑容代表的是60年代初香港那个开放和跃升的年代,那么在维港斜对岸静静待在那里的大黄鸭,则象征了香港的新情绪,它在困惑。”大黄鸭自由漂流,在多个国家游历,无国界感很强。它不承载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涵,它的指向性没有显著文化差异。大黄鸭游历世界各地,虽受欢迎,但是伦敦悉尼等地并没有引起轰动。香港为什么如此不同?从艺术品内部来看,大黄鸭积极的正能量给了观者愉悦的观赏体验。而从外部环境形态来思考,一件艺术品的火爆必然有推手。香港近期没有正面新闻,政治经济娱乐没有爆点。此次大黄鸭访港,恰好唤醒沉睡的负能量。另外,大黄鸭聚集了众人的眼光,也不乏跟风形成羊群效应。大黄鸭是一场机遇式的营销。 (一)精神艺术内涵
霍夫曼是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成名已久,这给大型小黄鸭注意了艺术能量,再配上“小时候就在漂着小黄鸭的桶里洗澡、10多年前沉船的故事、超现实体量”,不少人确实期望去感受一下。
(二)香港各界的支持
目前的香港,不能说没有生气,但确实缺少亮点,就像狄龙说的“我没做大哥很久了”,寻找新的市民兴趣点已经成为香港政府(或相关部门、有能力的人士)日夜思考的问题,大型小黄鸭在这个时候出现,给了这些单位或个人一个机会,所以各方面都乐得支持。
(三)跟风围观
深圳电台的《旅行咖啡馆》节目专门请了一位去过现场的朋友来做采访,这位朋友跟她妈一起起,她表示:1.知道很多人小时候洗澡的桶里有小黄鸭,但她和她周期的朋友都没有,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知道的;2.她为什么去看,是因为听说很多人去看,所以自己专门去香港看和拍照;3.她以前也不知道霍夫曼;4.在她现场的随机采访中,超过一半的人跟她一样。
三、公共艺术本质之争
公共艺术用于测量观者的反映。与充气橡皮鸭展出时间同步,香港西九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M+游击”系列第二展“M+进行:充气!”与大黄鸭隔岸相对,M+充气站开幕后引发了诸多争议。与大黄鸭所谓的积极力量不同,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充气雕塑作品《复杂堆物》成为争论焦点——其粪便状的不雅外观令不少人反感。长约30米,高约15米的《复杂堆物》早在2005至2007年间即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展出过,作品试图与“差劲的品味”渗透看似彬彬有礼,疆界分明的艺术世界,并以讥讽态度对待周遭的如画景致和公共艺术一向谨慎保守的原则。对比出现在尖沙咀的另外一件艺术作品,停泊在维多利亚港上的可爱橡皮鸭,引发对于当代公共艺术本质的争论。这也是M+充气展与大黄鸭选择同时期同地点展出的原因之一。
与《复杂堆物》相比,《橡皮鸭》引发的讨论则以支持占大多数。评论人雷民认为,“《复杂堆物》虽能引起何谓艺术的争论,然而太过激进。在目前艺术得不到关注的香港,较之于激进的争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的良好反应。”
公共艺术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思想,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稳健成熟发展的标志,公共艺术象征城市的精神财富,提现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可以独立思考感觉的城市。大黄鸭外形讨人喜欢,放在海港更是显得趣味十足。让人们感觉得到“这座城市会有好事发生。”虽然这不乏资本运作下的商业炒作气味,无论如何,两大展览引起的争论为展览带来了莫大的宣传是显而易见的。海港城正门拥挤着希望与《橡皮鸭》拍照的人群,“M+”充气展每日参观人数逾斤万人。而我国各大城市在争相仿造山寨大黄鸭,虽然这是一种负面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却持续炒热公共艺术作品,唤醒人们对公共艺术的重视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日]原田玲仁.色彩妙用的秘密: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中]曾桂生.公共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字:Florentijn Hofman;橡皮鸭;大黄鸭;公共艺术
大黄鸭(又称橡皮鸭,英文名为Rubber Duck)是一只巨型充气橡皮鸭,它是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先后制作有多款,已经在11个国家14个城市展览。2013年5月霍夫曼的大黄鸭在香港进行制作并亮相维多利亚港,一经展出引得全城轰动。
《大黄鸭》的造型来源于常见的玩具浴缸鸭,体态憨厚,轮廓圆润。设计师将常见浴缸鸭玩具的体量放大以增强作品的体量感。(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橡皮鸭尺寸为26×20×32米,出现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这只大黄鸭体积14米*15米*16.5米。)改变大小是设计表达中常用的对比手法,是改变思维习惯中物品原有的尺寸,增加观者的注意力增强观者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达到设计的趣味表达目的。面对仅仅是“改造”得来的艺术品轻易走红,观者评点褒贬不一。褒扬者称“橡皮鸭的外形讨人喜爱,放在海港中显得有趣,令人感到正有好事正在发生。”批评者则指“橡皮鸭虽然可爱,然而终究是资本运作下的商业市场产物,其可爱外表除了引人争相与其合影之外,无法带来美学甚至社会的反思。”对此霍夫曼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初衷:“在亚洲,一些人每周工作六至七天,这些人需要一些帮助他们逃离忙碌生活的东西。我认为我的作品具有这种作用。最佳的逃离办法,就是纯粹的享受、玩乐。我认为最需要橡皮鸭的,就是人们生活的最烦恼的地方。”
公共艺术用于测量人群的反应,而霍夫曼在长时间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仅仅测量人们的反映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制造一剂良药,慰藉观者心灵。
一、艺术家 Florentijn Hofman 为了传播快乐,把作品设定为可爱的大黄鸭是有根据的
(一)为什么是浴缸鸭造型?
大黄鸭的萌迷倒众人,大黄鸭在香港一经亮相引得热议。六层楼身高的大黄鸭在维多利亚港的每一个转身都引来喀嚓闪光灯。为什么萌总有买点?为什么大熊猫到哪里都受欢迎?看看每天新浪上层出不穷的动物卖萌微博就知道如今的审美可爱当道,治愈盛行。大黄鸭是一款成功激起感性的艺术品,它的卖点刚好 迎合了香港民众的需求。
可爱的男人、女人、动物和孩童,普遍是脑袋和眼睛大大的,嘴巴和手脚则小巧玲珑。这一套特征在生物学上被称为“幼态延续/Neoteny”——一个物种把幼年甚至胎儿期的特征保留到幼年以后甚至成年期的现象。家猫家犬等驯化的动物就是典型例子,成年的家犬无论是骨骼形态还是行为习性上都和幼狼相似。著名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曾指出,卡通造型之所以深得观者喜爱,设计师也是将其造型幼态化。比如,我们常见的米老鼠、唐老鸭等。
人们之所以喜欢“幼态”,也许源于呵护自己后代的心理机制。自家孩子圆头大眼的视觉刺激摁下了这个心理按钮,顿时使人爱心泛滥,倍加呵护。而宠物和卡通也许正是利用了这一天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对小狗的共情程度和对小孩子一样地高。 所以大脑袋小嘟嘴的鸭子,已经展出就惹得众人爱,这是人们天性使然。
(二)“为什么是黄色?”
黄色从色谱来看,是明度饱和度极高的颜色。醒目色可以刺激大脑中与焦虑有关的区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警觉性。我们日常使用的雨衣雨伞以及轨道标示警示牌,大都使用黄色。从色彩心理角度思考,艳黄色象征信心、聪明、希望;淡黄色显得天真、浪漫、娇嫩。黄色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愉悦感,所以大黄鸭是黄色的。
(三)“为什么要大?”
去往世界各大城市的橡皮鸭尺寸都不太一样。目前在香港的这只橡皮鸭高16.5米,长19.2米,重量超过600公斤,由200多块聚氯乙烯(PVC)制造而成。
霍夫曼认为,亲切模样的橡皮鸭给人“快乐”“找回童年记忆”“让我们每个人都平等”之外,他想用这只橡皮鸭展示人们平日所忽视的公共空间。他认为人们每天穿梭在同样的建筑物之间,但是从不关注身旁是怎样的建筑。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劫持”了公共空间,占据这个空间,暂时地改变它。“作为一个雕塑家和艺术家,我要做的就是,当我把橡皮鸭带走后,让他们察觉到原本的公共空间是个什么样子。”
据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讲述:“早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做“大型”艺术,因为那时“无所畏惧”。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建了一个公司,在暑期画些壁画。当时有个商人雇我们为一个从未使用过的核电站画壁画。我们在冷却塔上画了一幅15000平米的阿尔卑斯山。在做大型公共空间项目之前,我在大尺幅画布上画了10年油画。我认为大型艺术已经成为了我的“签名”。只要做大型艺术项目,我就觉得得心应手。”看来将浴盆鸭做大是霍夫曼的强项。“对于建筑师和公共空间而言,你需要做得“大型”让周围的世界变小。我并不是做大的东西,而是把世界变小。大型艺术作品不仅让公共空间变小了,而且让我们观看的人也变小了。我把当地的建筑和巨大的广告牌当做我的竞争对手。”将尺寸放大在目前都市环境当中与其他建筑和广告争夺观者眼球也是大尺寸的必要性。
二、大黄鸭在香港走红有其特定的原因
许知远说:“如果苏丝黄的笑容代表的是60年代初香港那个开放和跃升的年代,那么在维港斜对岸静静待在那里的大黄鸭,则象征了香港的新情绪,它在困惑。”大黄鸭自由漂流,在多个国家游历,无国界感很强。它不承载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内涵,它的指向性没有显著文化差异。大黄鸭游历世界各地,虽受欢迎,但是伦敦悉尼等地并没有引起轰动。香港为什么如此不同?从艺术品内部来看,大黄鸭积极的正能量给了观者愉悦的观赏体验。而从外部环境形态来思考,一件艺术品的火爆必然有推手。香港近期没有正面新闻,政治经济娱乐没有爆点。此次大黄鸭访港,恰好唤醒沉睡的负能量。另外,大黄鸭聚集了众人的眼光,也不乏跟风形成羊群效应。大黄鸭是一场机遇式的营销。 (一)精神艺术内涵
霍夫曼是位艺术家,他的作品成名已久,这给大型小黄鸭注意了艺术能量,再配上“小时候就在漂着小黄鸭的桶里洗澡、10多年前沉船的故事、超现实体量”,不少人确实期望去感受一下。
(二)香港各界的支持
目前的香港,不能说没有生气,但确实缺少亮点,就像狄龙说的“我没做大哥很久了”,寻找新的市民兴趣点已经成为香港政府(或相关部门、有能力的人士)日夜思考的问题,大型小黄鸭在这个时候出现,给了这些单位或个人一个机会,所以各方面都乐得支持。
(三)跟风围观
深圳电台的《旅行咖啡馆》节目专门请了一位去过现场的朋友来做采访,这位朋友跟她妈一起起,她表示:1.知道很多人小时候洗澡的桶里有小黄鸭,但她和她周期的朋友都没有,都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知道的;2.她为什么去看,是因为听说很多人去看,所以自己专门去香港看和拍照;3.她以前也不知道霍夫曼;4.在她现场的随机采访中,超过一半的人跟她一样。
三、公共艺术本质之争
公共艺术用于测量观者的反映。与充气橡皮鸭展出时间同步,香港西九文化区视觉文化博物馆M+游击”系列第二展“M+进行:充气!”与大黄鸭隔岸相对,M+充气站开幕后引发了诸多争议。与大黄鸭所谓的积极力量不同,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充气雕塑作品《复杂堆物》成为争论焦点——其粪便状的不雅外观令不少人反感。长约30米,高约15米的《复杂堆物》早在2005至2007年间即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展出过,作品试图与“差劲的品味”渗透看似彬彬有礼,疆界分明的艺术世界,并以讥讽态度对待周遭的如画景致和公共艺术一向谨慎保守的原则。对比出现在尖沙咀的另外一件艺术作品,停泊在维多利亚港上的可爱橡皮鸭,引发对于当代公共艺术本质的争论。这也是M+充气展与大黄鸭选择同时期同地点展出的原因之一。
与《复杂堆物》相比,《橡皮鸭》引发的讨论则以支持占大多数。评论人雷民认为,“《复杂堆物》虽能引起何谓艺术的争论,然而太过激进。在目前艺术得不到关注的香港,较之于激进的争论,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的良好反应。”
公共艺术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思想,公共艺术是一个城市稳健成熟发展的标志,公共艺术象征城市的精神财富,提现了居民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拥有良好公共艺术的城市,才是一座可以独立思考感觉的城市。大黄鸭外形讨人喜欢,放在海港更是显得趣味十足。让人们感觉得到“这座城市会有好事发生。”虽然这不乏资本运作下的商业炒作气味,无论如何,两大展览引起的争论为展览带来了莫大的宣传是显而易见的。海港城正门拥挤着希望与《橡皮鸭》拍照的人群,“M+”充气展每日参观人数逾斤万人。而我国各大城市在争相仿造山寨大黄鸭,虽然这是一种负面的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却持续炒热公共艺术作品,唤醒人们对公共艺术的重视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日]原田玲仁.色彩妙用的秘密: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中]曾桂生.公共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