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胜利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是亚非两大洲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它是亚非两大洲国家人民与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斗争的产物,集中反映了亚非国家争取政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共同愿望。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经历了相当艰苦甚至危难的过程。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倡议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为会议成功举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政府代表团排除各种干扰出席会议,在会上提倡和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对会议顺利召开,牢牢把握“反帝反殖”的主题,发挥了巨大的正确导向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为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专设机构精心筹备
鉴于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决定派以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印尼华侨得到消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为了迎接祖国亲人和保证会议顺利召开,印尼华侨专门成立了“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在首都雅加达和万隆设立了分会,而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议举办地万隆。万隆分会主任委员由当地侨领、万隆中华总会主席洪载德先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侨界知名人士房延凌、林仁木担任,另有委员21名,都是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和侨团骨干。例如洪载德先生,祖籍福建南安,是万隆侨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抗战爆发后积极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主席的号召,筹款助赈祖国难民,策动抗日救亡工作;日军南进占领印尼期间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又如房延凌先生,祖籍广东大埔,是原万隆中华总会主席、华侨中学董事长,出国以前早在1925年在上海时就秘密参加周恩来领导下的工作,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
“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人凭借崇高的威望、巨大的凝聚力和娴熟的工作经验,把广大侨胞团结在委员会的旗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当时万隆华侨大约有8万人,各种社团二三十个,华校十几间。大家都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的信任,不分帮派,精诚团结,为开好亚非会议而竭尽全力。
全力服务确保安全
当时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阻挠会议召开。特别是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大批特务四处活动,对新中国代表团实施爆破、暗杀手段,阴谋破坏亚非会议。4月11日下午,乘坐参会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和记者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航行中爆炸起火坠入大海,经查系国民党保密局特务策划在机上置放炸弹所致。遇难人员包括中国、印度等五国公民,其中有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三人、记者五人。这起国际案件震惊了全世界。因此,保卫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安全,成为最迫切最首要的问题。
祖国政府信任海外华侨,印尼政府也亟须当地华侨配合,于是共同向“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提出要求。委员会把协助政府工作、确保周总理等万无一失,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以洪载德为首的万隆工作委员会召开紧急特别会议,研究应对措施。首先经有关部门同意,放弃原来预定的周总理下榻的酒店,临时借用华侨郭贵盛位于高坡上的一栋别墅,并做了精心的布置。别墅前面特地赶制一根较长的钢管作为旗杆,悬挂五星红旗,让万隆市民远远就能看到。周总理的膳食,也派专人负责。委员会还设立秘书、翻译、保卫、迎送、记者、车辆、住房、食品采购、洗衣、家具等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为代表团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有的华侨还自动让出房舍、汽车、家具供中国代表团使用。仅车辆一项,一下子就借到了100多台新车,并且都加满了汽油,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有许多华侨奋勇当先报名充当义工,担任巡逻保卫。代表团在会内会外的外事活动十分繁忙,范围广泛。委员会的工作也就特别紧张繁琐,但都做到严密有序,给代表团成员都安排了贴身保卫。任何异常情况都逃不出华侨保卫人员的眼睛,使企图破坏大会的敌特无机可乘,无隙可钻。
舆论造势扩大影响
会议期间,广大华侨和万隆市民十分关心会议进展,每天都争买报纸、收听广播,了解会议情况。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华侨日夜围绕在周总理等中国代表团的驻地以及会议的几个主要地点,一看到中国代表团出现,就热烈欢呼。当会议出现个别国家代表干扰大会主流或攻击中国时,华侨及万隆民众随即表现出极大愤慨。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表示中国严正立场和诚意,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寻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民众和媒体立即给予热烈的响应和高度的评价。人心向背,一目了然。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崇高的品格、优雅的风度、睿智的思维和谦虚的精神,赢得了华侨及万隆民众的好感和尊敬,给他冠以“亚洲之父”的美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遵循教导促进友谊
会议结束以后第二天,4月25日,万隆中华总会和“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万隆分会在广肇会馆礼堂举行隆重招待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只能容纳4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会馆外几条大街在几小时前也被成千上万华侨围得水泄不通。人人都想亲眼目睹中国代表团和周总理的风采。当中国代表团到达时,人群中立即爆发出阵阵口号声:“热烈欢迎周恩来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在招待会上,周总理在热烈的掌声中对侨界人士发表讲话。他对华侨给代表团的协助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表示感谢。谈到国际形势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路线时,周总理说:“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旧中国而是新中国,中国已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中国强大了,但中国人民不论在国内外,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我们对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应平等对待。”“中国的国际地位越高,中国人民就应该越谦虚,不能有大国主义的表现。”谈到华侨在印尼的生存问题时,周总理谆谆勉励侨胞,要尊重印度尼西亚国家主权和政府法令,与印尼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周总理说,中印两国政府已签订有关双重国籍的条约。中国政府鼓励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加入印尼国籍,也尊重华侨意愿而让他们选择保留中国国籍。
周总理的教导使华侨大有拨云见日之感,使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众多印尼华侨选择了加入居住国的国籍,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与印尼人民友好相处,为印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多元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与印尼两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也使东南亚华侨问题得到破解。
万隆精神彪炳史册
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诞生了在国际上影响深远的“万隆精神”。何谓“万隆精神”?就是出席会议的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的万隆会议10项原则,其中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以及关于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等。这10项原则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广泛的兼容性和坚实的稳定性,经久不衰,完全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万隆会议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万隆精神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永放光芒。
为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印尼邮电部曾发行了一枚亚非会议纪念邮票。鲜为人知的是,这枚邮票的设计者是万隆华校的教师郭德刚先生(1904-1992)。他为了设计邮票,曾两次到雅加达拜见阿里总理,聆听他的指示。郭先生的印尼名为KOK TEK KONG,当时报纸上只报道设计者是 MR.KOK,很少有人知道他叫郭德刚。
山西省农科院退休副研究员陈佐良女士,是万隆会议的亲历者。她1936年出生于印尼万隆,1957年回国。召开万隆会议时,她是万隆华侨中学的教师,曾参与接待中国代表团和保卫周总理的工作。周总理接见万隆侨界人士时,她负责给周总理敬茶。她事先领到一包茶叶、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当周总理入座之后,她随即把泡好的一杯茶水,恭恭敬敬地端到周总理的面前。陈佐良清晰地记得,当她把茶杯端到周总理面前时,周总理微笑着朝面前这个华侨姑娘点一下头,那慈祥的目光仿佛在对陈佐良说:“你好!”陈佐良内心既激动又有些紧张,但仍保持优雅仪态缓缓退下,同时再看一眼周总理面前的那杯茶。多年后她想起此事,仍心潮涌动,激动不已。她说:“能够为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尽微薄之力,是我一生的荣幸!”
印尼华侨为召开万隆会议所做出的贡献,谱写了华侨华人历史的光辉篇章,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光荣!
(责编任志)
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经历了相当艰苦甚至危难的过程。印度尼西亚、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倡议筹备过程中起了积极作用;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为会议成功举办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政府代表团排除各种干扰出席会议,在会上提倡和坚持求同存异、平等协商的原则,对会议顺利召开,牢牢把握“反帝反殖”的主题,发挥了巨大的正确导向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为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专设机构精心筹备
鉴于万隆会议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而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大型国际会议,中国决定派以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出席会议。印尼华侨得到消息,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为了迎接祖国亲人和保证会议顺利召开,印尼华侨专门成立了“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在首都雅加达和万隆设立了分会,而将工作重点放在会议举办地万隆。万隆分会主任委员由当地侨领、万隆中华总会主席洪载德先生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侨界知名人士房延凌、林仁木担任,另有委员21名,都是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和侨团骨干。例如洪载德先生,祖籍福建南安,是万隆侨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抗战爆发后积极响应“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主席的号召,筹款助赈祖国难民,策动抗日救亡工作;日军南进占领印尼期间被捕,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仍坚贞不屈。又如房延凌先生,祖籍广东大埔,是原万隆中华总会主席、华侨中学董事长,出国以前早在1925年在上海时就秘密参加周恩来领导下的工作,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
“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人凭借崇高的威望、巨大的凝聚力和娴熟的工作经验,把广大侨胞团结在委员会的旗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当时万隆华侨大约有8万人,各种社团二三十个,华校十几间。大家都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的信任,不分帮派,精诚团结,为开好亚非会议而竭尽全力。
全力服务确保安全
当时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竭力阻挠会议召开。特别是台湾国民党当局派遣大批特务四处活动,对新中国代表团实施爆破、暗杀手段,阴谋破坏亚非会议。4月11日下午,乘坐参会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和记者的印度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航行中爆炸起火坠入大海,经查系国民党保密局特务策划在机上置放炸弹所致。遇难人员包括中国、印度等五国公民,其中有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三人、记者五人。这起国际案件震惊了全世界。因此,保卫周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的安全,成为最迫切最首要的问题。
祖国政府信任海外华侨,印尼政府也亟须当地华侨配合,于是共同向“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提出要求。委员会把协助政府工作、确保周总理等万无一失,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以洪载德为首的万隆工作委员会召开紧急特别会议,研究应对措施。首先经有关部门同意,放弃原来预定的周总理下榻的酒店,临时借用华侨郭贵盛位于高坡上的一栋别墅,并做了精心的布置。别墅前面特地赶制一根较长的钢管作为旗杆,悬挂五星红旗,让万隆市民远远就能看到。周总理的膳食,也派专人负责。委员会还设立秘书、翻译、保卫、迎送、记者、车辆、住房、食品采购、洗衣、家具等小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为代表团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有的华侨还自动让出房舍、汽车、家具供中国代表团使用。仅车辆一项,一下子就借到了100多台新车,并且都加满了汽油,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有许多华侨奋勇当先报名充当义工,担任巡逻保卫。代表团在会内会外的外事活动十分繁忙,范围广泛。委员会的工作也就特别紧张繁琐,但都做到严密有序,给代表团成员都安排了贴身保卫。任何异常情况都逃不出华侨保卫人员的眼睛,使企图破坏大会的敌特无机可乘,无隙可钻。
舆论造势扩大影响
会议期间,广大华侨和万隆市民十分关心会议进展,每天都争买报纸、收听广播,了解会议情况。特别是成千上万的华侨日夜围绕在周总理等中国代表团的驻地以及会议的几个主要地点,一看到中国代表团出现,就热烈欢呼。当会议出现个别国家代表干扰大会主流或攻击中国时,华侨及万隆民众随即表现出极大愤慨。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表示中国严正立场和诚意,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寻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民众和媒体立即给予热烈的响应和高度的评价。人心向背,一目了然。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崇高的品格、优雅的风度、睿智的思维和谦虚的精神,赢得了华侨及万隆民众的好感和尊敬,给他冠以“亚洲之父”的美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遵循教导促进友谊
会议结束以后第二天,4月25日,万隆中华总会和“印尼华侨拥护亚非会议、欢迎出席会议中国代表团工作委员会”万隆分会在广肇会馆礼堂举行隆重招待会,邀请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出席。只能容纳400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会馆外几条大街在几小时前也被成千上万华侨围得水泄不通。人人都想亲眼目睹中国代表团和周总理的风采。当中国代表团到达时,人群中立即爆发出阵阵口号声:“热烈欢迎周恩来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在招待会上,周总理在热烈的掌声中对侨界人士发表讲话。他对华侨给代表团的协助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表示感谢。谈到国际形势和新中国的外交方针路线时,周总理说:“今天的中国已不是旧中国而是新中国,中国已经在世界上站起来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这次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中国强大了,但中国人民不论在国内外,千万不能因此而骄傲。我们对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应平等对待。”“中国的国际地位越高,中国人民就应该越谦虚,不能有大国主义的表现。”谈到华侨在印尼的生存问题时,周总理谆谆勉励侨胞,要尊重印度尼西亚国家主权和政府法令,与印尼人民友好团结和睦相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周总理说,中印两国政府已签订有关双重国籍的条约。中国政府鼓励华侨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加入印尼国籍,也尊重华侨意愿而让他们选择保留中国国籍。
周总理的教导使华侨大有拨云见日之感,使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众多印尼华侨选择了加入居住国的国籍,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他们与印尼人民友好相处,为印尼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多元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与印尼两国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也使东南亚华侨问题得到破解。
万隆精神彪炳史册
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诞生了在国际上影响深远的“万隆精神”。何谓“万隆精神”?就是出席会议的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一致通过的万隆会议10项原则,其中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部内容,以及关于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等。这10项原则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广泛的兼容性和坚实的稳定性,经久不衰,完全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万隆会议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万隆精神却在国际上影响深远,永放光芒。
为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印尼邮电部曾发行了一枚亚非会议纪念邮票。鲜为人知的是,这枚邮票的设计者是万隆华校的教师郭德刚先生(1904-1992)。他为了设计邮票,曾两次到雅加达拜见阿里总理,聆听他的指示。郭先生的印尼名为KOK TEK KONG,当时报纸上只报道设计者是 MR.KOK,很少有人知道他叫郭德刚。
山西省农科院退休副研究员陈佐良女士,是万隆会议的亲历者。她1936年出生于印尼万隆,1957年回国。召开万隆会议时,她是万隆华侨中学的教师,曾参与接待中国代表团和保卫周总理的工作。周总理接见万隆侨界人士时,她负责给周总理敬茶。她事先领到一包茶叶、一个茶壶和一个茶杯。当周总理入座之后,她随即把泡好的一杯茶水,恭恭敬敬地端到周总理的面前。陈佐良清晰地记得,当她把茶杯端到周总理面前时,周总理微笑着朝面前这个华侨姑娘点一下头,那慈祥的目光仿佛在对陈佐良说:“你好!”陈佐良内心既激动又有些紧张,但仍保持优雅仪态缓缓退下,同时再看一眼周总理面前的那杯茶。多年后她想起此事,仍心潮涌动,激动不已。她说:“能够为万隆会议的胜利召开尽微薄之力,是我一生的荣幸!”
印尼华侨为召开万隆会议所做出的贡献,谱写了华侨华人历史的光辉篇章,成为炎黄子孙永远的光荣!
(责编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