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清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q2006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竹子算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奇怪的物种之一,它空心的管子一节接着一节,笔直地往上叠加,它的枝叶从来不会在主干上胡乱生出,而是从一节节管子的衔接处生出来,没有例外。竹子的一生都是在生长过程中,当生长期结束,它就会果断死去,从主干到枝葉全都变成枯黄色,非常决绝。
  我心中理想的住所是屋后有一小片竹林的,现在看来,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我只能继续蜗居在鸽子笼般的斗室之内,做着与竹为邻的美梦了。
  古往今来,爱竹者甚多,尤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苏东坡,以及郑板桥最为突出,他们可以用“竹痴”二字来形容。郑板桥说“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你看,人家已全然把竹子当成自己的子孙了。
  前些年,坐大巴外出时,曾在皖浙边界路边群山中看到满山遍野全都是竹子,俨然浩瀚竹海,风吹过后,竹海的巨大声涛令我震撼。那里的竹子躯干粗大,应当是我们口中所说的毛竹,但望江这里比较少见,相比之下,那种常见的可以随手砍下一根作为渔竿的细竹让我更有亲和感。
  有竹的世界自然是另一个世界,王维有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何其洒脱自在的世界。竹子因其中通外直被人赞颂。但高风亮节之类的溢美之词,大都是因人的品性缺失而对比所得,与竹子本身并无关系。
  苏东坡和郑板桥都画过竹子。苏东坡有《潇湘竹石图卷》《枯木竹石图》等留世。郑板桥的竹子画作更多,尤以《墨竹图》系列最为著名,其笔下的竹子或清癯冷峭,或挺拔清秀,
  自成一家。看他们的画,感觉画竹大约是最为简单的事,寥寥几笔即可。以前无聊时我也曾铺开纸张,蘸上墨汁画竹,虽形似,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方才知道画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越看似简单的东西实则更难罢。
  后来读到郑板桥谈他画竹:“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些心得,岂是当时的我所能懂的。
  乡间种竹当然并非是为了观赏,实则是种竹不费精力,还物有其用。夏天时,砍两根细竹子,削去枝叶,可以串起蚊帐,架于床上避蚊虫。园子里种黄瓜、豆角,在旁边插一些细竹,嫩苗便会顺着竹子乖巧地爬上去,再开花结果。农闲时,还可以削下竹枝,捆扎起来,绑在一截竹竿上,制成一把扫帚。我除了砍过竹子做渔竿,还曾小心地撕下里面薄薄的竹膜,蘸点口水,贴在笛孔上,在繁星满天的夏夜,胡乱吹出一些不成调的曲子。时空流转,这不足以道的零碎之事却也成为一份美好的记忆。
  雨后的竹林异常清秀脱俗,连挂在竹叶上的雨珠都是碧绿的,阳光从竹叶间射进来,有种说不出的奇幻感。如果下一场雪就更好了,青翠的竹子仿佛是从那洁白的雪里面生长出来,你看着它,涩浊的眼睛好像都被洗得清清亮亮了,竟然生出几分苏东坡“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的感觉。
  (常朔摘自《安庆晚报》2021年2月3日/图 沐阳)
其他文献
我住在乌干达海拔一千余米的基巴莱国家公园,每天早上到热带雨林漫步,惊喜地发现,这个长满奇花异草的丛林真是一个大宝库啊。  在丛林里看美丽絕伦的曼陀罗花,它们就像是一群穿了飘逸舞裙的美娇娘。这种娇丽的花有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绰号:“死亡陷阱”。它的根、茎、叶、果实,全都有毒。误食后,口舌干燥、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心跳加速、烦躁不安,渐渐产生幻觉,昏迷,最后死于呼吸衰竭。曼陀罗花是虫蚁的最爱,然而,一旦
达尔文于1835年搭乘“小猎犬号”考察船考察期间,曾经遇见一种令他感到恶心的鸟,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鸟儿令人作呕,它们专为取食腐臭而生。”达尔文描述的鸟正是秃鹫。  当年我在新疆考察期间,第一次看到秃鹫时也有类似的感觉:草原上躺着一头死去的牦牛,尸体早已腐烂,隔着几百米都可以闻到阵阵腐肉的气味。一群秃鹫夹杂着几只高山兀鹫,围在牦牛尸体旁,将头伸进牦牛肚子里取食内脏。  这种令人作呕的鸟,在高原上
上完课,夜色已临,光线暗淡,她却兴致不减。母亲低着头,凑近本子,仔细地看。九岁的儿子则在母亲身旁欢呼雀跃。母亲很高兴,孩子也非常开心,正神气地向母亲汇报着什么。  他们那一份喜悦与甜蜜让我一动也不想动,只愿这么喜悦地看着他们。他们是如此专注,如此开心。好一会儿,他们才开着车走了。我看着他们远去的车影,心里填满了温情的回忆。  她第一次带他来的时候,表情淡然。她是因朋友热情相邀才带着孩子来这儿的,她
以前,父亲只是送东西给女儿才进女儿的门:第一茬香椿,第一茬韭菜,自家地里的蔬菜……东西送到,立马回乡下。可自从母亲走后,父亲像是眼看着稀里哗啦就老得没了形样。不再利索,不再健谈,整日里就木木地坐着,各种病也乘虚而入将父亲捉弄得狼狈不堪。父亲独自待在老家,别说能不能按时把吃喝送进嘴里,单就他的安全,也叫人放心不下。  决定让父亲进城跟我们一起生活,得看着他一日三餐到口,睡觉起床正常。为了我自己的心安
7月8日,由伦敦西区原版团队打造的世界第十四个语言版本——中文版《妈妈咪呀!》将在上海大剧院拉开世界首演序幕,即使英语水平有点“搭浆”的观众也能听懂演员在唱些什么,更真切地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波动。为了中文版的演出赢得更多的狂欢声,瑞典著名ABBA(阿巴乐队)的主唱比扬·乌尔维斯和王菲全家也将为《妈妈咪呀!》捧场。据歌剧界人士称,有着世界第一音乐剧美誉的《妈妈咪呀!》,已经让全球4200多万人感受了
幸福就是找一个闲暇的日子,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情,在舒适而温暖的家中,将自己深埋在沙发的一角,打开音响,让室中升起轻柔曼妙的音乐,再随手握一本《生活的艺术》,与林语堂聊聊生活这个常过常新的话题。不妨,再泡上清茶一杯,美美地享受那份独得的快乐与自在。  我的小窝好像与门外的浑浊世界脱离了,我好幸福,能在这烦琐喧闹的都市中,找到安宁静谧的角落,暂离平凡的生活,自认与众不同,跨越时空,享受异时异域的情调,领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粥,是水与米的相互偎依,相互成全,相互懂得。粥,很简单,也很复杂。可以什么都不放,也可以什么都放。可俭,也可奢,俭到数杯清水一撮米,奢至山珍海味入锅来。曾看过广东人煲粥,从器皿到食材,再到火候,都有严格的讲究,煲出的艇仔粥、鱼生粥、潮汕砂锅粥等都是名震了江湖的。  读食谱《山家清供》,里面有一道粥,叫梅粥,用凋落的梅花瓣和雪水煮的白粥。这是最能称得上阳春白雪的一道粥,什么皮
每年三月一到,我的舍友就会在群里发消息:“走,去植树啊!”简直比布谷鸟报春都积极。  他每年都会关注新公布了哪些义务植树点,然后提早做好准备。看他的样子,就像是要奔赴一场与春天的浪漫约会。  只可惜我比冬眠的熊还要懒,所以一直都是他去植树,而我则为他的朋友圈点赞,算是间接地“参与”了。  舍友种树的照片里有几个老面孔,那是他认识的几位“树友”,他们也坚持每年都来植树:“想给自己留一份纪念。每年都种
村庄不是我一个人的,露珠来的时候,枣树上的叶子知道,地垄间的红薯蔓知道,风永远是不请自来,它熟悉每一道门,都是什么做成的,哪道门上还刻着刀印,哪个弹痕是谁的杰作;铁焊的门散发着炉火的甘醇,门把儿被许多手摸过,门里门外两重天。风喜欢闻木头的香气,狗尾巴草的新鲜味儿,风走来走去,四季就在它的身体里轮回反复,将一些人、一些事,带走,像蒲公英一样飘落,春暖花开时,那里便有一片绿拱土而出,年年岁岁,循环往复
小时候的乡村,真是热闹。  傍晚的乡道小路,迎面走来的除了牧童和黄牛,就是身披晚霞的鹅和鸭了,它们吃了一肚子的青草,正满足地从田野缓缓归家。  赶鹅娃赤着小脚,饥肠辘辘,手持竹竿,嘴里吆喝着。鹅却大摇大摆,旁若无人,挺着胸,仰着头,走一走,停一停。“嘎嘎”“嘎嘎”,完全不理会小主人的一脸愠色。  我的家里常年养鹅,幼鹅刚买回家的时候,披一身黄毛,柔软光滑,小眼睛,长嘴巴,一摇一晃,走路蹒跚,模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