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活动原则
1.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动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因而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层次性,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放心。在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价值,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虽然学生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坚持下去,每个学生都会有全新的一面展示出来!
3.选择小而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开心。教师着眼小而具体的活动,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成就感,充满自信心,敢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主张在语文学习中要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释放其潜能,使学生体验努力后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1.写解说词,当小导游。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介绍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完此篇课文后,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极致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解说词,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进而介绍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
2.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做小主人。教材中有很多动植物的文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当地动植物及环境的状况,写一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号召大家保护生物、保护环境。
3.组织学生看适当的电影或书籍。《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课外学习资源都对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予以重视和利用。如学完《狱中联欢》,可组织学生读一读《红岩》,看一看《在烈火中永生》,学习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乐观的精神。
4.组织演讲及辩论会。学生学完课文后,很多的时候情感得到升华,但激情寓于心中,无从宣泄。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及辩论会。再拿《狱中联欢》一课为例,教师就可让学生组织“先烈永存我心中”的主题演讲,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
5.组织展览会或交流会。人教版教材中有“调查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我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拿出了漫画、手抄报、剪报等作品,有一位学生拿着自己创作的漫画,讲解道:“这是一片森林,由于人类滥砍滥伐,这里渐渐变成了一“片”树桩,汽车正源源不断将原木运到加工厂。不知从何处来的沙尘暴,把正在运输的汽车吹到了半空中。希望大家从故事中明白要保护环境。”多么直观的画面,多么警醒的话语!我们不能不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正一点点成长。
三、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我们生活的这座小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小汉口”之美誉。但学生并不知道,因而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家乡”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众多的名人,如伍子胥、萧何、欧阳修、李宗仁等。
再如,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涌现大量的种桃专业户、种梨专业户、种蘑菇专业户、反季节蔬菜专业户等。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这些专业户,写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查报告,并附上自己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在学校交流后,再让学生拿回家和父母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这次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在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能做自己的帮手了。
再次,教师还可利用一些有普遍影响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比如,我们家乡有一年一度的“梨花节”,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搞活地方经济。因此,在“梨花节”前夕,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我为家乡建设献计策”的主题演讲,学生提出了“改善环境,美化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发展生态农业,高效无污染农业”的建议……处在当时的场面中,我们俨然觉得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小谋士,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家乡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语文,大力提倡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活动原则
1.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动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因而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的层次性,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2.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放心。在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一切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要正确认识学生价值,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虽然学生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坚持下去,每个学生都会有全新的一面展示出来!
3.选择小而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开心。教师着眼小而具体的活动,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满成就感,充满自信心,敢于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在开心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二、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我们主张在语文学习中要使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培养“语文意识”,形成语文能力,释放其潜能,使学生体验努力后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1.写解说词,当小导游。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介绍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学完此篇课文后,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极致有了深入的了解,教师可因势利导,让学生写写解说词,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进而介绍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家乡。
2.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做小主人。教材中有很多动植物的文章,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调查当地动植物及环境的状况,写一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号召大家保护生物、保护环境。
3.组织学生看适当的电影或书籍。《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等课外学习资源都对学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予以重视和利用。如学完《狱中联欢》,可组织学生读一读《红岩》,看一看《在烈火中永生》,学习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英勇乐观的精神。
4.组织演讲及辩论会。学生学完课文后,很多的时候情感得到升华,但激情寓于心中,无从宣泄。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演讲及辩论会。再拿《狱中联欢》一课为例,教师就可让学生组织“先烈永存我心中”的主题演讲,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
5.组织展览会或交流会。人教版教材中有“调查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我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拿出了漫画、手抄报、剪报等作品,有一位学生拿着自己创作的漫画,讲解道:“这是一片森林,由于人类滥砍滥伐,这里渐渐变成了一“片”树桩,汽车正源源不断将原木运到加工厂。不知从何处来的沙尘暴,把正在运输的汽车吹到了半空中。希望大家从故事中明白要保护环境。”多么直观的画面,多么警醒的话语!我们不能不说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正一点点成长。
三、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我们生活的这座小城,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小城。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素有“小汉口”之美誉。但学生并不知道,因而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夸夸我家乡”的调查活动。通过调查,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产,众多的名人,如伍子胥、萧何、欧阳修、李宗仁等。
再如,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村涌现大量的种桃专业户、种梨专业户、种蘑菇专业户、反季节蔬菜专业户等。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调查这些专业户,写出切实可行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查报告,并附上自己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在学校交流后,再让学生拿回家和父母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这次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在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长大了,能做自己的帮手了。
再次,教师还可利用一些有普遍影响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比如,我们家乡有一年一度的“梨花节”,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搞活地方经济。因此,在“梨花节”前夕,我们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我为家乡建设献计策”的主题演讲,学生提出了“改善环境,美化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口号,“发展生态农业,高效无污染农业”的建议……处在当时的场面中,我们俨然觉得学生一个个都成了小谋士,在他们身上真正体现了“家乡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语文,大力提倡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丰富,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将推动语文学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