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广东画坛,讨论得最多的莫过于岭南画派一系,事实上广东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史前时代的萌芽、唐宋元时期的冷寂、明代的发微、清初的繁荣、清代中期文人画的兴起、晚清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繁荣直到近现代“岭南画派”在全国地位的确立,乃至国画研究会的维护国画学统,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到了20世纪,广东画坛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本文梳理了从史前至近现代广东画坛的脉络与状态,以期令读者对广东美术史的了解和研究有一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沉寂与发源:先秦至隋唐
相对于中国主流画坛,广东绘画的发源要远远晚于中原、江浙和西南地区。在史前和春秋战国时代,偶尔有些岩画和印纹陶、青铜纹饰传于后世,或许这可作为目前所见广东绘画的最早起源,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珠海高栏岛宝镜湾之岩画,是广东地区早期民间绘画之雏形。
但通常意义上的绘画史,往往是指画家及其艺术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绘画的历史要比其他地区要晚得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广东僻处岭海,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极为不利,很多身怀绝艺者,遂湮没无闻。另
方面,因南粤潮湿多雨,于书画保存不利,且不善装裱,画迹不传,于是画史所载,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广东绘画历史,一直要到唐代才开始显山露水。据考证,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到晚唐信宗时期的张询。张询的山水画在晚唐有一定代表性。他特别擅长画吴中、楚地一带的起伏山峦。吴中、楚地皆江南水乡,湖光山色,烟云变灭,在他笔下能运用自如,表现光暗形影、起伏参差方面,尤见功力。
文献显示唐朝岭南尚有另外两个画家。他们一个为僧徽,一个为卢眉娘。僧徽善画龙,卢眉娘擅织五色刺绣。此外,在近代的考古发现中,唐代广东的一些墓葬如在曲江发掘的张九龄墓等,也有不少精美的墓室壁画,反映了这一时期广东民间画工的绘画水平。
空谷跫音: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峰。但在偏远的岭南地区,绘画和其他门类一样,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即便如此,在万籁俱寂的绘画原野上也迎来了空谷跫音——那就是集道士、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的南宋书画家白玉蟾的出现。
白玉蟾是继张询以后岭南地区较早期的书画家。他在广东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是岭南地区最早有墨迹传世的书画家,开创了岭南书法的新局面。
白玉蟾首先是一个道士、诗人,其次才是个书画家。其画以梅竹最精,兼擅长人物写像。相传鄂州城隍庙上所画之竹林,是其真迹,可惜现在已失传。史载他写肖像“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他曾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画像,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一些重要的书画典籍如《绘事备考》、《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有他的主要画作《修篁映水》、《竹实来禽》、《紫府真人》、《纯阳子》、《展上公》等。
不仅如此,白玉蟾在人物画方面也是独树一帜。清人陈文述曾于武林朱氏处见过白玉蟾所画的《渡海图》。画面满纸海水、中有两叶莲花瓣,各有一人乘之。陈氏有诗咏之:“沧海波涛满素缣,浮来莲瓣影纤纤。青山三一庵前路,我识仙人白玉蟾。”由此可见其人物画风之一斑,亦说明白玉蟾在绘画方面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世对他的认识,也是多方面的。
白玉蟾是岭南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画家,虽然没有画迹传世,但我们通过他的艺术传承及其有限的文献资料,可以窥其绘画之风格及其在画史上的影响。
积聚与闻达:明代早期和中期
明代早期和中期的广东画坛,已经开始有画迹传世。虽然传世作品的稀少,仍然妨碍我们对于这时期绘画状态的全面认识,但透过有限的画迹,我们可窥见其绘画发展的大势。这一时期,出现了四个著名的画家,颜宗、林良、钟学和李孔修。颜宗的画迹《湖山平远图》卷是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广东绘画;林良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主流画坛、且有作品传世的广东画家:钟学所画之萱草在岭南早期画史上之地位举足轻重,李孔修的人物和鸟兽画在明代岭南画坛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的广东画坛虽仍然是冷寂的,但由于有着颜宗、林良、钟学、李孔修等卓有所成的画家的积聚,已使清寂的广东画坛开始闻达于岭外——即使这种“闻达”是极其有限的。
流风余韵:明代后期
明代中期以后,岭南画坛出现了罕见的勃兴。现存画迹中,不仅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可以证实此点,在一些常见的反映广东绘画的古代典籍如《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其各地之方志、时人之诗文别集等等,都反映出这一现象。
在这些成就斐然的画家中,有作品传世者,约十数人。既有卓然名家者,也有名不见经传者。他们分别是袁登道、欧大章、张誉、杨昌文、梁元柱、朱完、何浩、万国桢、梁孜、黎遂球、陈瑞、黎民表、梁继善、黎民怀等。当然,肯定还有不少的画家及其传世之杰作,但限于阅历及资料所限,难以求全。
明代中后期的画坛,仍然受宋元画风影响较大,在广东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一时期的传世作品中可看出此点。我们在这些有限的画迹中也能感受到:这时期的广东绘画在延续宋元流风余韵的同时,也融合了画家本人的艺术个性,有的作品甚至可跻身主流画坛而未遑多让。因此可以这样说,明代中后期的广东绘画在呈现盎然古意的同时,又显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机,这种“生机”代表了广东绘画的特色。
易代之际的繁荣:明末清初
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永历政权的南迁,一批文人南下,客观上带动了岭南文化的兴盛,在画史上出现了罕见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山水画比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水墨花卉也较明代有了里程碑式的嬗变,而且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遗民和画僧群体。他们独抒性情、不拘时俗的创作为岭南画坛注入了清音,成为明清之际主宰岭南画风的主体。
山水画——这种被文人画家们奉为最能表达胸中逸气的画科,在明清之际的岭南画坛也产生了很多足以和江左、中原画家抗衡的名家,他们分别是高俨、深度、李果吉和梁楗。
在岭南的花鸟画坛,以伍瑞隆、赵焯夫、彭睿罐为代表画家,更多地体现了以当时髡残、石涛为主的“野逸派”的典型画风。
明清之际以画鹰马著称的张穆不仅在岭南画坛,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画马是与周埠的画龙齐名的。他与周珥长期寓居南京,二人在当时金陵画坛纷纷以山水这流行画风作为绘画主体的时候,却能独辟蹊径,因而成就了在画坛上特别的地位。
人物画在清初画坛处于弱项,在岭南地区仍然如此。当时在人物画方面可圈可点、且有画迹传世者主要有释氏画家大汕。此外,这一时期擅长人物画者尚有另一僧人函义。
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于1661年的最终灭亡,也相继出现一批披着袈裟的画家,他们出家的时间、动因或略有不同,但都是于佛学、诗文之余,娴习绘事,并卓有建树,成就了在岭南画坛上的特殊地位。在这些画僧中,除以上所述及的深度、 大汕、函义外,尚有成鹫、海云诸今、自渡、智严、闻一、古毫、古钟、屈修等十数人。
文人画的兴盛:清代乾嘉时期
清代康熙后期及乾隆时期是政治、文化、经济都相对繁荣的时期,书画上也出现前所未有的中兴,广东绘画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画家很多同时也是诗人、词人或篆刻家。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主要有汪后来、郭适、黎简、谢兰生、张锦芳、黄丹书、温汝遂、梁枢、梁元翀、吕翔、吴荣光、罗天池等,他们以士夫气入画,在画中寄寓文人的趣味,成为这时期广东绘画发展的主流。
此外,以画牛著称的黎奇以及潮汕地区的黄璧和陈琼、人物画家蒋莲、山水画家严伦和严显等,共同为繁荣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做出了贡献。
清代乾嘉时期文人画家还有很多,如冯敏昌、潘有为、王利亨、黄培芳、粱蔼如、叶梦龙、张岳菘、熊景星等等,其人数之多,应该说在广东绘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他们很多人不仅在绘画史上,在书法史、文学史上同样享有一定的地位。这也是当时整个全国主流画坛的大气候所决定的。但也必须看到的是,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一些全国性的名家,他们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本地,这是与明代和清初的状态不一样的。
末代辉煌:晚清时期
清代嘉、道时期的广东绘画,是广东美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产生了足以在广东画史上傲视群雄的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苏仁山(并称“二苏”)。他们具有鲜明个性与浓郁平民特色的人物画反映了清代后期的绘画风尚。与“二苏”同时的画家尚有擅画竹的招子庸、梁琛,山水画名家郑绩与李魁,擅画人物和荔枝的伍学藻,长于指画的罗清,清代晚期则有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和居廉(并称“二居”)、何种以及山水画家梁于渭等。
广东毗邻海滨,是中国较早的海外通商口岸之一。在18世纪的广州街头,开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外销画”的艺术品。这种主要面向西方世界的新画种,是由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而成。因其专供输出海外,又被称为“中国贸易画”或“洋画”。这些外销画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既有油画、玻璃画、通草纸画,也有水彩画、水粉画等;题材方面大多以写实为主,包括肖像、商行、典仪、事件、海事、屋景、生产、花卉、鸟兽、风俗信仰以及百业行当等。由于当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资讯极不便利,外国人只能靠这些有限的外销画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风土人情。因此,在广州与外国商人打交道最多的十三行的靖远街和同文街,便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众多的画铺。这些画铺聘请擅长外销画的画师,专门创作为外国人所欣赏的这类画。当时店铺之多、画师之众,可谓史无前例,据历史记载这一行业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三千人。在这些画师中,以广东南海人关乔昌、关联昌兄弟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
“岭南画派”及其演进
绘画中的20世纪前期,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绚丽璀璨的时代,多元化的画家群体与绘画流派的并兴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的主流。在岭南画家群中,又以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所创造的岭南画派和以赵浩公、李凤公、黄般若等所形成的国画研究会为两大主流,前者折衷中西、融和古今,开创了岭南画坛的新格局,后者则仍以传统绘画为阵地,延续国粹,在岭南画坛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两派的相互对峙与融合促进了近代广东美术的兴盛。
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的画融合了中西技法,尤其是在意境的渲染方面与日本画有着神似之处,与传统的中国画迥然有别,高氏自称为“新国画”。这种新兴的绘画手法一展现在世人眼前,便和其他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得到了毁誉参半的社会评价。尽管如此,但他们所宣扬的革新精神却得到学术界肯定,因而成就了他们在近代画坛的地位。
1933年,岭南画派的得力干将高奇峰病逝于上海,使岭南画派阵营的实力大大减弱。到了20世纪40年代,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们已经成长起来,继承与发扬岭南画派所高扬的革新传统成为这一时期岭南画派的主要发展趋势,及至1948年陈树人病逝于广州,三年后(1951年),高剑父也病逝于澳门,这种格局的变化无疑使“二高”之弟子们从背后走向前台。在一段时间甚至一度成为岭南地区中国画坛之主流。
“二高”的弟子主要有黄少强、何漆园、关山月、赵少昂、张坤仪、方人定、郑淡然、苏卧农、黎雄才、司徒奇、何侣纪、杨善深、罗竹坪、李抚虹、黎明等数十人。他们为传承岭南画派的遗风及其艺术活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权的变更,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岭南画派传人们的活动区域分割成大陆与港澳两块。虽然这一时期“二高一陈”们所创立的岭南画派已经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已经经过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传人们改良的新画风,但学术界对于岭南画派的关注及其研究却一直方兴未艾。
广东“国画研究会”始未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以广州为重镇,东莞、香港诸地为辐射地区,出现一批以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他们深感清末民初以来广东画风萎靡不振,正统的国画受到来自于东洋、西洋绘画以及当时所谓的“折衷派”的“新国画”的冲击,因此试图结合广东地区的国画力量,“把历代绘画的成业,简练揣摩,振开风气”,从而形成了近代岭南绘画史上一个独有的美术群体——广东国画研究会。
国画研究会的前身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成立的癸亥合作社(又叫癸亥合作画社)。1924年,癸亥合作画社举办展览时,画社受到了来自于被赵浩公称为“企图入混宗支的日本画派”等“反侧势力”的“袭击”与“嫉视”,于是在画社内外便出现一种呼声,希望成立一个更为健全的组织,来抵挡所谓的这种“反侧势力”。另一方面,癸亥合作画社举办展览后,影响日益扩大,不少画人要求加入其组织。因此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赵浩公等人决定将癸亥合作画社改组为国画研究会。
国画研究会一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占领广东后,团体活动即行停止。虽然间有会员参与各类美术活动,但均为个体行为,与作为国画组织的团体无涉。抗战结束后,赵浩公、李研山、黄般若等有重组国画研究会的动议。1947年11月,赵浩公等邀集二十余人在文献馆商议复会事宜,并要求除参与日伪政权的部分“落水者”之外的其他旧会员登记,同时亦征求新会员入会。但次年赵浩公即归道山,其他骨干成员亦敬居各处,国画研究会之昔日风光遂成前尘往事。
国画研究会众多会员中,艺术水准较高、且具有
定影响的画家主要有潘和、潘达微、罗落花、姚礼修、李耀屏、赵浩公、卢振鬟、卢观海、温其球、黄少梅、李凤廷、黄君璧、黄般若、邓芬、卢子枢、李砚山、容祖椿、张虹、冯缃碧、罗仲彭、铁禅、蔡守、何冠五、崔鸣周等。
广东的西画
广东是近现代最早有通商口岸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区之一,在绘画上也是最早受到 西方绘画的影响。一批画人或者走出国门,留学西方,带回西洋画技法,成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先驱;或者在广州开办西式学校或成立西画社团,传道授业,扩大西画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早期西画家。
广东鹤山的李铁夫是中国早期西洋画先驱,被孙中山称为“东亚巨擘”。他曾远渡重洋,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研习油画和水彩画,载誉欧美,是中国最早从事西洋画创作的画家之一,在民初绘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油画注重色彩技巧,强调冷暖对比,开创了中国人从事西洋画创作的先河。
广东新会的陈抱是与李铁夫大致同时的另一西画家。他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担当上海图画美术院西画教习,开创了中国西画教学最早使用石膏像的先声。他还曾在上海江湾建画室,开办陈抱一绘画研究所,教导学生研习西画,成为中国早期西画的传播者。
此外,李超士、冯钢百、谭华牧、关金整、胡根天、司徒乔、吴子复、王道源、李秉、余本、陈福善、杨秋人、王少陵、赵兽、梁锡鸿、苏天赐等人也都是广东早期西画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其勇敢的艺术探索精神及其个性化的笔触,勾描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成就了现代广东绘画的辉煌。
蓬勃发展的版画和漫画事业
广东是中国现代版画和漫画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版画和漫画史上,如果离开了广东画家的参与,虽然不能说是黯然失色,但至少可以说是失去了很多耀眼的光彩。
广东的版画和漫画事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显示出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突出地位。一是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主流画坛上可圈可点的版画家和漫画家。这些版画家和漫画家大都令人耳熟能详,无论其作品还是艺术活动,在现代绘画史上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这些版画家和漫画家主要有何剑士、廖冰兄、谢海若、赖少其、罗清桢、李桦、梅健鹰、胡一川、陈卓坤、陈烟桥、杨讷维、胡其藻、顾鸿干、唐英伟、张在民、张影、罗映球、黄新波、古元、荒烟、王立、周金海、温涛、粱永泰、张慧、王肇民、陈望、余所亚等等。他们以画笔做武器,以现实关怀为题材,走进生活,关注民生,创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美术精神的象征。他们完全由以前那种怡情养性的美术创作转化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将画笔作为号角,是革命美术的先驱。
除了以上画家外,还有不少画家为20世纪前期广东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些画家中,有的受到西洋画和日本画的影响,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从事国画创作;或从西洋画或东洋画中吸取养分,以西润东,融合中西,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中国画样式,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或默默耕耘,坚守传统,以独有的方式自鸣天籁,其画风传统但不保守,以仿古来启发新意,坚守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等,他们有何香凝、郑锦、林风眠、丁衍庸、佃介眉、郭笃士等。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和无名的广东画家,他们甚至不属于任类别,但他们都是近代广东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绘画从史前时代的萌芽、唐宋元时期的冷寂、明代的发微、清初的繁荣、清代中期文人画的兴起、晚清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繁荣直到近现代“岭南画派”在全国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到了20世纪,已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回顾这段多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广东绘画自清初以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晚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各擅胜场。到了民国期间,更和京津地区、上海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了解和研究广东绘画发展的历史,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广东历代绘画图示化进程
沉寂与发源:先秦至隋唐
相对于中国主流画坛,广东绘画的发源要远远晚于中原、江浙和西南地区。在史前和春秋战国时代,偶尔有些岩画和印纹陶、青铜纹饰传于后世,或许这可作为目前所见广东绘画的最早起源,其中比较有名的是珠海高栏岛宝镜湾之岩画,是广东地区早期民间绘画之雏形。
但通常意义上的绘画史,往往是指画家及其艺术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讲,广东绘画的历史要比其他地区要晚得多。之所以如此,一方面由于广东僻处岭海,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极为不利,很多身怀绝艺者,遂湮没无闻。另
方面,因南粤潮湿多雨,于书画保存不利,且不善装裱,画迹不传,于是画史所载,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广东绘画历史,一直要到唐代才开始显山露水。据考证,文献资料显示画史上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到晚唐信宗时期的张询。张询的山水画在晚唐有一定代表性。他特别擅长画吴中、楚地一带的起伏山峦。吴中、楚地皆江南水乡,湖光山色,烟云变灭,在他笔下能运用自如,表现光暗形影、起伏参差方面,尤见功力。
文献显示唐朝岭南尚有另外两个画家。他们一个为僧徽,一个为卢眉娘。僧徽善画龙,卢眉娘擅织五色刺绣。此外,在近代的考古发现中,唐代广东的一些墓葬如在曲江发掘的张九龄墓等,也有不少精美的墓室壁画,反映了这一时期广东民间画工的绘画水平。
空谷跫音: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高峰。但在偏远的岭南地区,绘画和其他门类一样,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即便如此,在万籁俱寂的绘画原野上也迎来了空谷跫音——那就是集道士、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的南宋书画家白玉蟾的出现。
白玉蟾是继张询以后岭南地区较早期的书画家。他在广东美术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他是岭南地区最早有墨迹传世的书画家,开创了岭南书法的新局面。
白玉蟾首先是一个道士、诗人,其次才是个书画家。其画以梅竹最精,兼擅长人物写像。相传鄂州城隍庙上所画之竹林,是其真迹,可惜现在已失传。史载他写肖像“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他曾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画像,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一些重要的书画典籍如《绘事备考》、《式古堂书画汇考》等著录有他的主要画作《修篁映水》、《竹实来禽》、《紫府真人》、《纯阳子》、《展上公》等。
不仅如此,白玉蟾在人物画方面也是独树一帜。清人陈文述曾于武林朱氏处见过白玉蟾所画的《渡海图》。画面满纸海水、中有两叶莲花瓣,各有一人乘之。陈氏有诗咏之:“沧海波涛满素缣,浮来莲瓣影纤纤。青山三一庵前路,我识仙人白玉蟾。”由此可见其人物画风之一斑,亦说明白玉蟾在绘画方面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世对他的认识,也是多方面的。
白玉蟾是岭南画史上较早扬名于岭外的画家,虽然没有画迹传世,但我们通过他的艺术传承及其有限的文献资料,可以窥其绘画之风格及其在画史上的影响。
积聚与闻达:明代早期和中期
明代早期和中期的广东画坛,已经开始有画迹传世。虽然传世作品的稀少,仍然妨碍我们对于这时期绘画状态的全面认识,但透过有限的画迹,我们可窥见其绘画发展的大势。这一时期,出现了四个著名的画家,颜宗、林良、钟学和李孔修。颜宗的画迹《湖山平远图》卷是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广东绘画;林良是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主流画坛、且有作品传世的广东画家:钟学所画之萱草在岭南早期画史上之地位举足轻重,李孔修的人物和鸟兽画在明代岭南画坛别具一格。
这一时期的广东画坛虽仍然是冷寂的,但由于有着颜宗、林良、钟学、李孔修等卓有所成的画家的积聚,已使清寂的广东画坛开始闻达于岭外——即使这种“闻达”是极其有限的。
流风余韵:明代后期
明代中期以后,岭南画坛出现了罕见的勃兴。现存画迹中,不仅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可以证实此点,在一些常见的反映广东绘画的古代典籍如《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及其各地之方志、时人之诗文别集等等,都反映出这一现象。
在这些成就斐然的画家中,有作品传世者,约十数人。既有卓然名家者,也有名不见经传者。他们分别是袁登道、欧大章、张誉、杨昌文、梁元柱、朱完、何浩、万国桢、梁孜、黎遂球、陈瑞、黎民表、梁继善、黎民怀等。当然,肯定还有不少的画家及其传世之杰作,但限于阅历及资料所限,难以求全。
明代中后期的画坛,仍然受宋元画风影响较大,在广东自然也不例外。从这一时期的传世作品中可看出此点。我们在这些有限的画迹中也能感受到:这时期的广东绘画在延续宋元流风余韵的同时,也融合了画家本人的艺术个性,有的作品甚至可跻身主流画坛而未遑多让。因此可以这样说,明代中后期的广东绘画在呈现盎然古意的同时,又显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生机,这种“生机”代表了广东绘画的特色。
易代之际的繁荣:明末清初
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永历政权的南迁,一批文人南下,客观上带动了岭南文化的兴盛,在画史上出现了罕见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山水画比前代有了长足的发展,水墨花卉也较明代有了里程碑式的嬗变,而且在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遗民和画僧群体。他们独抒性情、不拘时俗的创作为岭南画坛注入了清音,成为明清之际主宰岭南画风的主体。
山水画——这种被文人画家们奉为最能表达胸中逸气的画科,在明清之际的岭南画坛也产生了很多足以和江左、中原画家抗衡的名家,他们分别是高俨、深度、李果吉和梁楗。
在岭南的花鸟画坛,以伍瑞隆、赵焯夫、彭睿罐为代表画家,更多地体现了以当时髡残、石涛为主的“野逸派”的典型画风。
明清之际以画鹰马著称的张穆不仅在岭南画坛,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他的画马是与周埠的画龙齐名的。他与周珥长期寓居南京,二人在当时金陵画坛纷纷以山水这流行画风作为绘画主体的时候,却能独辟蹊径,因而成就了在画坛上特别的地位。
人物画在清初画坛处于弱项,在岭南地区仍然如此。当时在人物画方面可圈可点、且有画迹传世者主要有释氏画家大汕。此外,这一时期擅长人物画者尚有另一僧人函义。
僻处岭海之广东,随着南明王朝的永历政权于1661年的最终灭亡,也相继出现一批披着袈裟的画家,他们出家的时间、动因或略有不同,但都是于佛学、诗文之余,娴习绘事,并卓有建树,成就了在岭南画坛上的特殊地位。在这些画僧中,除以上所述及的深度、 大汕、函义外,尚有成鹫、海云诸今、自渡、智严、闻一、古毫、古钟、屈修等十数人。
文人画的兴盛:清代乾嘉时期
清代康熙后期及乾隆时期是政治、文化、经济都相对繁荣的时期,书画上也出现前所未有的中兴,广东绘画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画家很多同时也是诗人、词人或篆刻家。这一时期的文人画家主要有汪后来、郭适、黎简、谢兰生、张锦芳、黄丹书、温汝遂、梁枢、梁元翀、吕翔、吴荣光、罗天池等,他们以士夫气入画,在画中寄寓文人的趣味,成为这时期广东绘画发展的主流。
此外,以画牛著称的黎奇以及潮汕地区的黄璧和陈琼、人物画家蒋莲、山水画家严伦和严显等,共同为繁荣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做出了贡献。
清代乾嘉时期文人画家还有很多,如冯敏昌、潘有为、王利亨、黄培芳、粱蔼如、叶梦龙、张岳菘、熊景星等等,其人数之多,应该说在广东绘画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他们很多人不仅在绘画史上,在书法史、文学史上同样享有一定的地位。这也是当时整个全国主流画坛的大气候所决定的。但也必须看到的是,这一时期,基本上没有出现一些全国性的名家,他们的影响大多局限于本地,这是与明代和清初的状态不一样的。
末代辉煌:晚清时期
清代嘉、道时期的广东绘画,是广东美术史上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产生了足以在广东画史上傲视群雄的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苏仁山(并称“二苏”)。他们具有鲜明个性与浓郁平民特色的人物画反映了清代后期的绘画风尚。与“二苏”同时的画家尚有擅画竹的招子庸、梁琛,山水画名家郑绩与李魁,擅画人物和荔枝的伍学藻,长于指画的罗清,清代晚期则有著名花鸟画家居巢和居廉(并称“二居”)、何种以及山水画家梁于渭等。
广东毗邻海滨,是中国较早的海外通商口岸之一。在18世纪的广州街头,开始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外销画”的艺术品。这种主要面向西方世界的新画种,是由中国画家采用西方绘画技术和材料绘制而成。因其专供输出海外,又被称为“中国贸易画”或“洋画”。这些外销画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既有油画、玻璃画、通草纸画,也有水彩画、水粉画等;题材方面大多以写实为主,包括肖像、商行、典仪、事件、海事、屋景、生产、花卉、鸟兽、风俗信仰以及百业行当等。由于当时中国长期闭关自守,资讯极不便利,外国人只能靠这些有限的外销画了解这个神秘国度的风土人情。因此,在广州与外国商人打交道最多的十三行的靖远街和同文街,便应运而生涌现出了众多的画铺。这些画铺聘请擅长外销画的画师,专门创作为外国人所欣赏的这类画。当时店铺之多、画师之众,可谓史无前例,据历史记载这一行业人数最多时达到两三千人。在这些画师中,以广东南海人关乔昌、关联昌兄弟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
“岭南画派”及其演进
绘画中的20世纪前期,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最为绚丽璀璨的时代,多元化的画家群体与绘画流派的并兴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的主流。在岭南画家群中,又以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等人所创造的岭南画派和以赵浩公、李凤公、黄般若等所形成的国画研究会为两大主流,前者折衷中西、融和古今,开创了岭南画坛的新格局,后者则仍以传统绘画为阵地,延续国粹,在岭南画坛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两派的相互对峙与融合促进了近代广东美术的兴盛。
岭南画派的主要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的画融合了中西技法,尤其是在意境的渲染方面与日本画有着神似之处,与传统的中国画迥然有别,高氏自称为“新国画”。这种新兴的绘画手法一展现在世人眼前,便和其他所有的新事物一样得到了毁誉参半的社会评价。尽管如此,但他们所宣扬的革新精神却得到学术界肯定,因而成就了他们在近代画坛的地位。
1933年,岭南画派的得力干将高奇峰病逝于上海,使岭南画派阵营的实力大大减弱。到了20世纪40年代,岭南画派的第二代传人们已经成长起来,继承与发扬岭南画派所高扬的革新传统成为这一时期岭南画派的主要发展趋势,及至1948年陈树人病逝于广州,三年后(1951年),高剑父也病逝于澳门,这种格局的变化无疑使“二高”之弟子们从背后走向前台。在一段时间甚至一度成为岭南地区中国画坛之主流。
“二高”的弟子主要有黄少强、何漆园、关山月、赵少昂、张坤仪、方人定、郑淡然、苏卧农、黎雄才、司徒奇、何侣纪、杨善深、罗竹坪、李抚虹、黎明等数十人。他们为传承岭南画派的遗风及其艺术活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政权的变更,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岭南画派传人们的活动区域分割成大陆与港澳两块。虽然这一时期“二高一陈”们所创立的岭南画派已经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已经经过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传人们改良的新画风,但学术界对于岭南画派的关注及其研究却一直方兴未艾。
广东“国画研究会”始未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以广州为重镇,东莞、香港诸地为辐射地区,出现一批以高扬传统画学、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他们深感清末民初以来广东画风萎靡不振,正统的国画受到来自于东洋、西洋绘画以及当时所谓的“折衷派”的“新国画”的冲击,因此试图结合广东地区的国画力量,“把历代绘画的成业,简练揣摩,振开风气”,从而形成了近代岭南绘画史上一个独有的美术群体——广东国画研究会。
国画研究会的前身是民国十二年(1923年)成立的癸亥合作社(又叫癸亥合作画社)。1924年,癸亥合作画社举办展览时,画社受到了来自于被赵浩公称为“企图入混宗支的日本画派”等“反侧势力”的“袭击”与“嫉视”,于是在画社内外便出现一种呼声,希望成立一个更为健全的组织,来抵挡所谓的这种“反侧势力”。另一方面,癸亥合作画社举办展览后,影响日益扩大,不少画人要求加入其组织。因此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赵浩公等人决定将癸亥合作画社改组为国画研究会。
国画研究会一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本占领广东后,团体活动即行停止。虽然间有会员参与各类美术活动,但均为个体行为,与作为国画组织的团体无涉。抗战结束后,赵浩公、李研山、黄般若等有重组国画研究会的动议。1947年11月,赵浩公等邀集二十余人在文献馆商议复会事宜,并要求除参与日伪政权的部分“落水者”之外的其他旧会员登记,同时亦征求新会员入会。但次年赵浩公即归道山,其他骨干成员亦敬居各处,国画研究会之昔日风光遂成前尘往事。
国画研究会众多会员中,艺术水准较高、且具有
定影响的画家主要有潘和、潘达微、罗落花、姚礼修、李耀屏、赵浩公、卢振鬟、卢观海、温其球、黄少梅、李凤廷、黄君璧、黄般若、邓芬、卢子枢、李砚山、容祖椿、张虹、冯缃碧、罗仲彭、铁禅、蔡守、何冠五、崔鸣周等。
广东的西画
广东是近现代最早有通商口岸的地区之一,也是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地区之一,在绘画上也是最早受到 西方绘画的影响。一批画人或者走出国门,留学西方,带回西洋画技法,成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先驱;或者在广州开办西式学校或成立西画社团,传道授业,扩大西画的影响,培养了一批早期西画家。
广东鹤山的李铁夫是中国早期西洋画先驱,被孙中山称为“东亚巨擘”。他曾远渡重洋,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地研习油画和水彩画,载誉欧美,是中国最早从事西洋画创作的画家之一,在民初绘画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油画注重色彩技巧,强调冷暖对比,开创了中国人从事西洋画创作的先河。
广东新会的陈抱是与李铁夫大致同时的另一西画家。他曾赴日本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担当上海图画美术院西画教习,开创了中国西画教学最早使用石膏像的先声。他还曾在上海江湾建画室,开办陈抱一绘画研究所,教导学生研习西画,成为中国早期西画的传播者。
此外,李超士、冯钢百、谭华牧、关金整、胡根天、司徒乔、吴子复、王道源、李秉、余本、陈福善、杨秋人、王少陵、赵兽、梁锡鸿、苏天赐等人也都是广东早期西画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其勇敢的艺术探索精神及其个性化的笔触,勾描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成就了现代广东绘画的辉煌。
蓬勃发展的版画和漫画事业
广东是中国现代版画和漫画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版画和漫画史上,如果离开了广东画家的参与,虽然不能说是黯然失色,但至少可以说是失去了很多耀眼的光彩。
广东的版画和漫画事业可以从两个方面显示出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的突出地位。一是涌现出一大批在中国主流画坛上可圈可点的版画家和漫画家。这些版画家和漫画家大都令人耳熟能详,无论其作品还是艺术活动,在现代绘画史上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这些版画家和漫画家主要有何剑士、廖冰兄、谢海若、赖少其、罗清桢、李桦、梅健鹰、胡一川、陈卓坤、陈烟桥、杨讷维、胡其藻、顾鸿干、唐英伟、张在民、张影、罗映球、黄新波、古元、荒烟、王立、周金海、温涛、粱永泰、张慧、王肇民、陈望、余所亚等等。他们以画笔做武器,以现实关怀为题材,走进生活,关注民生,创造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美术精神的象征。他们完全由以前那种怡情养性的美术创作转化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将画笔作为号角,是革命美术的先驱。
除了以上画家外,还有不少画家为20世纪前期广东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这些画家中,有的受到西洋画和日本画的影响,对中国画进行改良,从事国画创作;或从西洋画或东洋画中吸取养分,以西润东,融合中西,创造了生动活泼的中国画样式,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或默默耕耘,坚守传统,以独有的方式自鸣天籁,其画风传统但不保守,以仿古来启发新意,坚守传统文人的笔情墨趣等,他们有何香凝、郑锦、林风眠、丁衍庸、佃介眉、郭笃士等。当然,还有许许多多有名的和无名的广东画家,他们甚至不属于任类别,但他们都是近代广东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绘画从史前时代的萌芽、唐宋元时期的冷寂、明代的发微、清初的繁荣、清代中期文人画的兴起、晚清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繁荣直到近现代“岭南画派”在全国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的演进,到了20世纪,已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
回顾这段多彩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广东绘画自清初以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晚清以来,更是名家辈出,各擅胜场。到了民国期间,更和京津地区、上海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了解和研究广东绘画发展的历史,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广东历代绘画图示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