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其发展既满足了观众对历史知识的好奇,也满足了观众对文学的审美体验;既描绘了蕴含深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传达了现实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和精神追求,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备受人们喜爱。但是,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学产生了比较大的冲击,影响了历史文学的传承。对此,文章对历史文学特点、当代文化对历史文学的创作及现实关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历史文学;当代文化;特点
近年来,历史文学的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和样式也各具特色。历史文学的观众也在随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历史文学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涉及也更加广泛。在消费时代的利益驱使下,出现了众多粗制滥造的历史文学,也招致了诸多争议。一些历史文学作品背离了历史客观性,否定了历史规律,没有还原历史原貌,仅仅反映了历史阶段性的形象而无任何启示意义。分析当代文化对历史文学的影响,能够保证历史文学的真实性,起到警示的作用。
一、历史文学的特点
(一)历史性。历史文学需要历史来为其建构提供框架,文学中的人物、事件等素材来自于历史。同时历史文学需要历史的语境和历史的气息来为艺术审美提供逼真的历史感。因此,从诸多的关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文学虽然是文学,但是和历史有着众多联系,是文学创造的主要来源,所以,歷史文学是具有历史性特质的。
(二)文学性。历史文学作为文学,首先是艺术,是艺术就可以对历史进行虚构,这说明历史文学具有文学的特征。但是,历史文学又具有历史性,因此,历史文学的虚构的自由不是无限度的,需要受到历史条件和历史事实的制约。这就要求在历史文学的创作的过程中,用文学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虚构和重建时,不违背历史真实性是必要的前提。同时,创作者也在塑造的历史世界里关照自己,反思自己。
二、当代文化与历史文学的创作
(一)当代文化对历史文学的建构影响。历史特有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等特征,使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一度让位于历史的逼真性。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虚构过程中,历史环境和人物形象要符合所在时代的共性特征。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在新的创作理念要求下,要求创作者既受到历史的制约又要超越历史,在历史理性的规约下以全新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创造,从审美和意识层面对历史进行反思。创作者需要洞穿潜藏在历史表象下的本质规律,并将现代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入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之中,传达一种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元素的当代精神世界。
(二)历史文学的陌生化表现。陌生化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指文学形式的更迭与变化,即文学的发展规律也是文学样式“陌生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代替另一种旧的文学形式的过程。二是指作品内容的陌生化,即作品的内容和读者“期待视野”不同。它挑战了流行的文学规范与价值观念,更新了读者的阅读经验,使读者从对社会固有认识中解放出来,对事物产生新的感受。历史文本的陌生化实现了历史现实化和现实历史化的辩证统一,这也激发了观众干预现实的热情,从而实现了历史文本陌生化追求的审美价值。
(三)历史文学中的审美意境。意境就是当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客观事物相结合做到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行情,寓理于境,借景达理,创造出一个既可捉摸又可感觉既不同于生活原型,感情原型,又可感可信,神情兼备的用极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此外,意境创造手法的陌生化使得意境具备了难以穷尽的审美张力。将无形的虛的情思融入有形的实的景物,将无形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借景以寓情,又缘情而造境,境随意迁,境随意高,而达到两者的和谐。
三、历史文学在当代语境中的现实关照
(一)历史文学中伦理审视。历史理性指的是历史总是朝着一个为人类的理性所认可的合理的目标发展,强调的是历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伦理善是一种普遍性原则,同时个体被赋予了非理性的具体内容,通过想象力做为道德认知机能。在历史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用伦理善来关照现实,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引导或启示受众反思当下的情境。这种关照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寻求人性中善的回归,也是一种对现实人性的关照。
(二)历史文学的影射。创作者对历史生活进行认知和把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觉添加到作品中。所以创作的历史文学反映的其实是现实生活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其实也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在影射的寓意之下让受众了解真正的旨趣所在。表面上让人物事件的冲突发生在历史语境,其实是在规避现实问题。在不违背艺术真实,把握历史现象本质的前提下将历史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现代人的观点和感受,引起受众的思考和联想,并从中汲取教训和力量。
(三)历史文学的现代性。虽然历史文学具有现代性的特征,但其却不是现代文学。虽然在语言、内容甚至意识形态上都进行了现代化的重建和塑造,但历史文学取材历史,与历史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文学的现代化转换在整体上要符合历史和现代的审美机制。作为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它一方面根植于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有维系着现实社会的思想心理,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能动地和现实对话。这种双向互动和审美复合看似矛盾,其实合理,它不仅符合历史文学的历史性和文学性,还有效地凸显自我,实现其现代性。
四、结语
历史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精神的载体,承担着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历史文学源于历史,是民族共有的财富。因此,与其他文学不同的是,它还兼具传播民族精神,关联现实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黄珊.布洛陀文化对当代广西壮族文学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
关键词:历史文学;当代文化;特点
近年来,历史文学的作品层出不穷,内容和样式也各具特色。历史文学的观众也在随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历史文学的类型也在不断增多,涉及也更加广泛。在消费时代的利益驱使下,出现了众多粗制滥造的历史文学,也招致了诸多争议。一些历史文学作品背离了历史客观性,否定了历史规律,没有还原历史原貌,仅仅反映了历史阶段性的形象而无任何启示意义。分析当代文化对历史文学的影响,能够保证历史文学的真实性,起到警示的作用。
一、历史文学的特点
(一)历史性。历史文学需要历史来为其建构提供框架,文学中的人物、事件等素材来自于历史。同时历史文学需要历史的语境和历史的气息来为艺术审美提供逼真的历史感。因此,从诸多的关联中我们不难看出,历史文学虽然是文学,但是和历史有着众多联系,是文学创造的主要来源,所以,歷史文学是具有历史性特质的。
(二)文学性。历史文学作为文学,首先是艺术,是艺术就可以对历史进行虚构,这说明历史文学具有文学的特征。但是,历史文学又具有历史性,因此,历史文学的虚构的自由不是无限度的,需要受到历史条件和历史事实的制约。这就要求在历史文学的创作的过程中,用文学的方式对历史进行虚构和重建时,不违背历史真实性是必要的前提。同时,创作者也在塑造的历史世界里关照自己,反思自己。
二、当代文化与历史文学的创作
(一)当代文化对历史文学的建构影响。历史特有的客观性、真实性、权威性等特征,使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一度让位于历史的逼真性。在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虚构过程中,历史环境和人物形象要符合所在时代的共性特征。随着社会意识的不断改变,在新的创作理念要求下,要求创作者既受到历史的制约又要超越历史,在历史理性的规约下以全新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创造,从审美和意识层面对历史进行反思。创作者需要洞穿潜藏在历史表象下的本质规律,并将现代文化和意识形态融入在历史事件和人物之中,传达一种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元素的当代精神世界。
(二)历史文学的陌生化表现。陌生化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指文学形式的更迭与变化,即文学的发展规律也是文学样式“陌生化”的过程,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代替另一种旧的文学形式的过程。二是指作品内容的陌生化,即作品的内容和读者“期待视野”不同。它挑战了流行的文学规范与价值观念,更新了读者的阅读经验,使读者从对社会固有认识中解放出来,对事物产生新的感受。历史文本的陌生化实现了历史现实化和现实历史化的辩证统一,这也激发了观众干预现实的热情,从而实现了历史文本陌生化追求的审美价值。
(三)历史文学中的审美意境。意境就是当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客观事物相结合做到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行情,寓理于境,借景达理,创造出一个既可捉摸又可感觉既不同于生活原型,感情原型,又可感可信,神情兼备的用极凝练、准确、优美的语言表达不尽之意,不尽之情的高度概括的艺术境界。此外,意境创造手法的陌生化使得意境具备了难以穷尽的审美张力。将无形的虛的情思融入有形的实的景物,将无形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形象借景以寓情,又缘情而造境,境随意迁,境随意高,而达到两者的和谐。
三、历史文学在当代语境中的现实关照
(一)历史文学中伦理审视。历史理性指的是历史总是朝着一个为人类的理性所认可的合理的目标发展,强调的是历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伦理善是一种普遍性原则,同时个体被赋予了非理性的具体内容,通过想象力做为道德认知机能。在历史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用伦理善来关照现实,通过形象的塑造来引导或启示受众反思当下的情境。这种关照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寻求人性中善的回归,也是一种对现实人性的关照。
(二)历史文学的影射。创作者对历史生活进行认知和把握,并将自己的主观感觉添加到作品中。所以创作的历史文学反映的其实是现实生活和当下的时代精神,其实也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在影射的寓意之下让受众了解真正的旨趣所在。表面上让人物事件的冲突发生在历史语境,其实是在规避现实问题。在不违背艺术真实,把握历史现象本质的前提下将历史的人物和事件表现出现代人的观点和感受,引起受众的思考和联想,并从中汲取教训和力量。
(三)历史文学的现代性。虽然历史文学具有现代性的特征,但其却不是现代文学。虽然在语言、内容甚至意识形态上都进行了现代化的重建和塑造,但历史文学取材历史,与历史具有异质同构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历史文学的现代化转换在整体上要符合历史和现代的审美机制。作为戴着镣铐跳舞的文学,它一方面根植于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有维系着现实社会的思想心理,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能动地和现实对话。这种双向互动和审美复合看似矛盾,其实合理,它不仅符合历史文学的历史性和文学性,还有效地凸显自我,实现其现代性。
四、结语
历史文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精神的载体,承担着强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传播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历史文学源于历史,是民族共有的财富。因此,与其他文学不同的是,它还兼具传播民族精神,关联现实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黄珊.布洛陀文化对当代广西壮族文学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