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利工程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财产损失。加强水利工程在施工阶段的技术管理,是水利施工的重要环节。本文就水利施工在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在生活中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是非常必要的。水利工程施工在技术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中对施工质量进行重视,一定要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以后的使用效果。
一、水利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
1、地基处理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千差万别,所以一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处理措施。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挖掉地基表面的覆盖层和已经风化破碎的岩石,或者也能运用其它优良的技术。第一,灌浆。主要有接触灌浆、回填灌浆、帷幕灌浆、固结灌浆等技术;第二,混凝土防渗墙。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将底下水流截断;第三,加固软弱地基。比如可以通过砂垫层、爆炸压密、换土、沉箱锚喷等方法,分层填入材料并进行振压,使其成为加固的桩体,这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成本低,在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多。
2、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3、混凝土坝施工技术
目前,混凝土坝技术在水利工程中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施工方法在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其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主要包括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柱状浇筑法施工、施工缝处理技术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根据坝体不同部位和受力特点,采用相应标号的混凝土,对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形成的施工裂缝进行处理,而且还可在上面铺设一层细骨料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另外还要对于专门的技术的后续工程进行恰当的处理。
4、灌浆技术
灌浆是对工程的泥浆浇筑过程,这在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质量意义。灌浆要根据孔的位置和排列顺序,按照先固连再帷幕的原则进行灌浆。同时要把握加密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紧密度和质量。现在的灌浆工艺主要有两种,即:循环式和纯压式。前者主要用在岩石较多的地域,对于有很多缝隙的地段处理上,采用中空钻孔的办法将泥浆灌入钢架中,一次性地根据事先估算的泥浆总量持续地利用泥浆自身的重力涌入到缝隙中。在灌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由于量的控制不到位,而出现二次灌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质量。而后者通常用在岩石含量较低的地域,得用压力泵等机械设备把泥浆灌入,其中涉及到加压和降压两个环节,也是这项技术在实践工程应用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5、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选定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和安全度汛,事先设计要做到周密谨慎。在水域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要解决施工导流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修筑围堰。施工导流是一场为水工建筑物施工,而进行的与河水争地、争时的斗争,它与施工总进度是密切相关的。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坝和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如何安全度汛在施工中是最关键的,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二、提高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
1、建立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地管理制度
根据施工企业的规模和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一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且运转正常的管理制度。提高技术人员在整个管理机制中的位置,在重大技术决策前要充分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建立健全技术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档案化管理机制,对以往在技术上碰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要经常性进行总结与分析,以达到提高整个施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要做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分析项目对于技术的要求和承建企业能否有应对此项要求的技术能力。
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
技术人员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再学习能力是决定企业在遇到技术难点时能否及时准确到位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掌握者。施工企业对于经常性出现的技术弱点,要及时的补弱增强,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对应的薪酬。对于现有的技术人员,根据其水平的高低,与专业的机构联合,进行定期培训和短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业务素质。企业要还走出去,对于行业内在技术突破上有明显成就的企业,要认真学习,学习其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工作方法,重点在如何理解技术难点,如何克服难点,在以后的工作是如何长期保持着技术能力的。技术风险是技术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包括技术中对于人身,设备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到技术为人服务,技术为企业服务,技术为项目服务的观念常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3、加强相关的机械设备的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要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选择,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售后服务情况挑选性价比高的设备。如果水利工程规模比较小,则需要考虑设备的配置能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当然了,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回去选用旧的机械设备,这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仔细查看设备的使用情况,只有符合条件方可允许进场。
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在对待不同的工程项目建设具体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也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企业要认真遵守国家制定的施工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是做好施工技术难点解决的必要措施,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要加强施工团队对工程问题的预处理能力,比如在水利工程钢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钢筋的检查和储存工作,要经过对钢筋的试验和检查,如果没有出现问题,就说明是合格的钢筋,才可以在施工中使用。在施工期间,项目监理部门应随时到施工现场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就去研究和解决,对技术难点提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马上解决,也应该以最快的时间组织技术骨干组成研究组进行专研并攻破问题。要让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经常跟随专家学习,以掌握施工技术的重要核心部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和自主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其工程的质量程度直接影响着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水利工程需要狠抓技术,从难点入手,加强技术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國水利设施项目的工程质量,让我国的水利设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发动机。
参考文献
[1]腾芸,霍国辉.水利施工技术难点分析及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3(8):31-33.
[2]代建兵.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水运,2013,2(8):32-33.
[3]朱瑞强,白文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在生活中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是非常必要的。水利工程施工在技术方面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中对施工质量进行重视,一定要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能更好的保证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和以后的使用效果。
一、水利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
1、地基处理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千差万别,所以一定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采取具体的处理措施。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就是挖掉地基表面的覆盖层和已经风化破碎的岩石,或者也能运用其它优良的技术。第一,灌浆。主要有接触灌浆、回填灌浆、帷幕灌浆、固结灌浆等技术;第二,混凝土防渗墙。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将底下水流截断;第三,加固软弱地基。比如可以通过砂垫层、爆炸压密、换土、沉箱锚喷等方法,分层填入材料并进行振压,使其成为加固的桩体,这种方法运用起来比较简单,成本低,在工程中运用的比较多。
2、预应力锚固施工技术
预应力锚固技术是一项潜力很大的工程措施,它效益显著,适应面较广,既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又可在新建工程中显示其独特的功能。由于预应力锚固具有传递拉应力的特殊优点,在国内外业界受到各部门的重视。预应力锚固是预应力岩锚与混凝土预应力拉锚的总称,是在预应力混凝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锚固技术。这项传统技术结合GPS定位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可以更加有效的按照设计要求的方向、大小及锚固深度,预先对基岩或建筑物施加主动的预压应力,从而达到加固或改善其受力条件的目的。
3、混凝土坝施工技术
目前,混凝土坝技术在水利工程中是应用的最为广泛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其施工方法在不断的提升和完善,其技术有了很大的飞跃。主要包括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柱状浇筑法施工、施工缝处理技术等技术,这些技术都可以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很好的控制。根据坝体不同部位和受力特点,采用相应标号的混凝土,对混凝土分层浇筑时形成的施工裂缝进行处理,而且还可在上面铺设一层细骨料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另外还要对于专门的技术的后续工程进行恰当的处理。
4、灌浆技术
灌浆是对工程的泥浆浇筑过程,这在大中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质量意义。灌浆要根据孔的位置和排列顺序,按照先固连再帷幕的原则进行灌浆。同时要把握加密的基本原则,以确保紧密度和质量。现在的灌浆工艺主要有两种,即:循环式和纯压式。前者主要用在岩石较多的地域,对于有很多缝隙的地段处理上,采用中空钻孔的办法将泥浆灌入钢架中,一次性地根据事先估算的泥浆总量持续地利用泥浆自身的重力涌入到缝隙中。在灌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由于量的控制不到位,而出现二次灌浆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工程质量。而后者通常用在岩石含量较低的地域,得用压力泵等机械设备把泥浆灌入,其中涉及到加压和降压两个环节,也是这项技术在实践工程应用中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5、施工导流及围堰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中,修建闸坝工程所特有的重要工程措施是施工导流。选定什么样的导流方案,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工期、质量、造价和安全度汛,事先设计要做到周密谨慎。在水域上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要解决施工导流问题,通常采取的办法都是修筑围堰。施工导流是一场为水工建筑物施工,而进行的与河水争地、争时的斗争,它与施工总进度是密切相关的。导流时段的划分、导流流量的选择、导流方案及措施的拟定等,均应按国家建设计划的要求为标准,按水工建筑物主体工程的控制进度作为主要依据。控制性施工总进度实际就是坝和导流工程在洪水赛跑中所必须达到的时间指标,如何安全度汛在施工中是最关键的,导流工程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总进度的要求,合理的安排工期,熟悉地理知识,在设计中做到细致有度。
二、提高水利工程技术的措施
1、建立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地管理制度
根据施工企业的规模和自身的发展现状,制定一定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且运转正常的管理制度。提高技术人员在整个管理机制中的位置,在重大技术决策前要充分听取技术人员的意见。建立健全技术问题与解决对策的档案化管理机制,对以往在技术上碰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要经常性进行总结与分析,以达到提高整个施工企业技术能力的结果。对施工项目要做认真细致的科学分析,分析项目对于技术的要求和承建企业能否有应对此项要求的技术能力。
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学习能力
技术人员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解决问题的核心所在,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再学习能力是决定企业在遇到技术难点时能否及时准确到位地解决问题的钥匙和掌握者。施工企业对于经常性出现的技术弱点,要及时的补弱增强,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和对应的薪酬。对于现有的技术人员,根据其水平的高低,与专业的机构联合,进行定期培训和短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业务素质。企业要还走出去,对于行业内在技术突破上有明显成就的企业,要认真学习,学习其在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工作方法,重点在如何理解技术难点,如何克服难点,在以后的工作是如何长期保持着技术能力的。技术风险是技术人员必备的业务知识,包括技术中对于人身,设备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做到技术为人服务,技术为企业服务,技术为项目服务的观念常记于心,并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3、加强相关的机械设备的管理
项目施工单位要通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选择,应根据设备的特点和售后服务情况挑选性价比高的设备。如果水利工程规模比较小,则需要考虑设备的配置能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当然了,有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回去选用旧的机械设备,这也无可厚非,但一定要仔细查看设备的使用情况,只有符合条件方可允许进场。
4、加强施工技术管理
在对待不同的工程项目建设具体问题上有着不同的技术和方法,也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管理。施工企业要认真遵守国家制定的施工技术标准和要求,这是做好施工技术难点解决的必要措施,要科学合理地管理好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要加强施工团队对工程问题的预处理能力,比如在水利工程钢筋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钢筋的检查和储存工作,要经过对钢筋的试验和检查,如果没有出现问题,就说明是合格的钢筋,才可以在施工中使用。在施工期间,项目监理部门应随时到施工现场进行随机抽查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第一时间就去研究和解决,对技术难点提成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不能马上解决,也应该以最快的时间组织技术骨干组成研究组进行专研并攻破问题。要让施工企业的技术人员经常跟随专家学习,以掌握施工技术的重要核心部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准和自主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其工程的质量程度直接影响着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安全。水利工程需要狠抓技术,从难点入手,加强技术管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國水利设施项目的工程质量,让我国的水利设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发动机。
参考文献
[1]腾芸,霍国辉.水利施工技术难点分析及措施[J].科技与企业,2013,3(8):31-33.
[2]代建兵.水利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技术[J].中国水运,2013,2(8):32-33.
[3]朱瑞强,白文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研究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