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陶艺

来源 :云南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54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朝以来,云南地区汉族聚集地以烧制造青花瓷为主,出现“建水窑”“华宁窑”等著名民窑。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则以黑陶为主,滇西北迪慶州香格里拉县尼西黑陶制作工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滇南以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傣族和佤族为代表,其影响顺湄公河而下到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尼西黑陶
  与许多曾经辉煌而后凋敝的民间手艺相比,尼西土陶十分幸运,经历数千年仍能完好保存下来,其中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影响。
  尼西黑陶至今还沿用史前工艺,手工塑胚,尚未发展到转盘拉胚。这就决定了他的器形比较小,胎壁较厚,造型至今原始朴拙厚重。中原从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制陶就已发展到了窑烧,从质地松脆的低温陶进化成了坚硬质密的高温陶。而尼西黑陶至今仍采用露天堆烧的方式,将陶艺史前最原始的技法如活标本一般保存至今。
  尼西汤堆村地处偏僻之地,制陶所需的泥土只在此处才有,加之低温烧制的成品黑陶在重量和强度上的不利因素,限制了其向外扩展和流通的规模。这些年来,外来的金属,塑料等轻便廉价材质的日用品逐渐取代了当地人对土陶制品的需求。土陶的基本功能已转化为装饰和旅游纪念品。
  在商业化与现代文明的影响之下,尼西土陶的传承方式、产品样式、销售渠道都发生了一些适应性的变化,但是并没有失去它本真的旨趣,也许这就是它经千年不灭的原因。


  西双版纳慢轮制陶
  慢轮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在学会用手捏制陶坯后,发明的最重要的一个制陶工具。它使陶器的器壁厚薄均匀,形状更加美观。但很快,慢轮就被更加先进的快轮技术所取代,因为快轮更容易拉坯成型,满足了大批量生产的要求。大约在四千年前,快轮是最普遍的制陶工具。时至今日,人们几乎看不到慢轮的身影。
  然而,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一项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原始传统手工制陶术,现今仍被完整保留下来,它就是“傣族慢轮制陶技艺。


  傣族自古喜爱用陶,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明初钱祖训所著《百夷传》称:傣族“惟陶冶之器是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傣族制陶是由妇女世代相承的。其主要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渗水、安装转盘、制坯、打坯、干燥、准备烧陶、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材、赕佛用具等种类。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器物表面均用有纹的木拍拍打出印纹,这与南方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印纹陶器相一致。傣族陶器在用料上亦有讲究,主要以泥土加砂石料来改善成型性能。其焙烧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露天焙烧和封闭半焙烧等多种方法。成坯方法呈多样化特点,有无转轮制坯、脚趾拨动慢轮、手拨动转轮等方式。这些远古时期的制陶技术,至今仍为傣族传承使用。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国内外著名的考古学家多次对傣族制陶进行专门调查,认为傣族传统制陶是我国原始陶艺的代表,是解开中国新石器时代烧陶之谜的钥匙。

其他文献
新华村人在历史上是蜚声海内外的“小炉匠”,肩挑炉担走四方,滇地走遍、进川入藏,小炉匠的足迹遍布甘青高原,新华银铜器远销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和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如今新华村“敲过一千年”的小锤已经不再需要背负在小炉匠的肩头远走他乡,便利的交通条件可以将新华村生产的工艺品半天之内运送到大理和丽江两大旅游市场,一两天之内到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因此新华村人大多选择回归家乡,在家门口完成手工艺
期刊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据《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一书记载,云南造纸是经中原传入。造纸术传入云南,最迟可追溯到三国时代。2000年过去了,今天的造纸术,比以前不知要先进多少倍。但是,在云南的有些地方,仍然使用古老的土法来造纸,而且,不论是原料、工具、操作技术、工艺流程,也都几乎和2000年前的一般无二。  东巴纸  东巴纸,是一种原始粗糙,但却千年不腐的纸张,延续千年的东巴纸见证了纳西文化的发展
期刊
上世纪中叶以前,个旧曾有一条“锡行街”,因当时制作锡器皿的人家多而得名,在不到50米长的一条小街上,集中了锡制工艺品的作坊40多家,他们边做边卖,从早到晚小街上都是一片扯风箱、敲打锡箔、叫卖商品的声音。由于锡器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因而生产的锡器皿品种也逐步繁多,艺术价值也日渐提高。这些锡制品除了满足国内市场外,还销往法国、日本、香港、缅甸、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
期刊
华宁陶,古称“宁州陶”,有华夏古陶“活化石”之美誉。始于明朝洪武年间,兴盛于明清,衰于清末,约有600多年的历史。  《新纂云南通志》记载:“陶器以建水、宁州所产者为著名,有粗细二种,细者如花瓶、花盆、文具等,釉水式样,书画彩色均有可观。”  作为高温釉陶中的精品,华宁陶工艺精湛,器质细腻,温润如玉;其釉色斑斓、饱满,黄如纯金,绿如翡翠,白如羊脂,兰如宝石,紫如剑气,青如松烟,开片精美,深受文人士
期刊
彩云之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与气候条件让这块高原热土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高山峡谷、江河溪涧交织成擎天巨树、枝繁叶茂的良木天堂。云南人是高原的孩子、大山的嫡系,生而植木、长而倚木、逝也要得木而安。云南各民族过去盖房建屋,虽然形制不同、功能相异,但无論如何都离不开木竹这类材质。怒江边山险崖峻之上,傈僳族和怒族的垛木房,用圆木堆叠而成,保暖而坚实,为在完全无平地的山坡上建房居住,用长短
期刊
“红木”不是泛指所有红色木材,而是对家具用材约定俗成的统称。按照国家标准的定义它的范围是五属八类、三十三个主要品种。五属是以树木学的属来命名的:紫檀属、黄檀属、柿属、崖豆属、铁刀木属。八类则是以木材的商品名来命名的:紫檀木类、黑酸枝木类、红酸枝木类、香枝木类、花梨木类、乌木类、条纹乌木类和鸡翅木类。红木从明清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珍爱,红木起源于明朝1405年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每次回国用红木压船舱。
期刊
“十八大”以来,红河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以园区建设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载体,促进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经济发展优势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旅游、科技、信息等产业紧密结合与融合发展,全州文化产业发展已呈现出体系不断完善、门类不断齐全、市场日益繁荣、投资主体逐渐多元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全州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4户,其中重点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有9户,
期刊
清末民初,建水是滇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人才荟萃,书画艺术在滇南首屈一指。建水紫陶从清未到解放初期是名家辈出、精品不断的鼎盛时期,从烟斗到花瓶、汽锅、文房四宝等工艺陶器,以工艺独特、造型新颖、装饰典雅而闻名于世。从众多的存世作品来看,建水制陶名家以王永清、向逢春两代人为代表,可以说建水紫陶与书画结合的独特风格起于王永清,而巅峰于向逢春。  随着紫陶的声名远播,建水碗窑村里唯一的街道上
期刊
“玉出云南”,闻名全国。  这是经过了历史沉淀和文化累积的凿凿之说。邻国缅甸是翡翠原矿的主要集中地,新中國成立前的腾冲等地,山高谷深、地薄人稀,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很多人选择了马帮“走夷方”的方式到两广及东南亚、南亚等地寻找生计,腾冲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因马帮年复一年的往来得到迅速发展。出于云南最早的翡翠,就是由马帮从缅甸驮运至腾冲等边境地区,经过当地人创意、雕刻与琢磨,将深埋于矿洞中的毛石变成
期刊
苴却,今云南永仁县旧称,自古就以出产砚石、制作砚台著称,苴却砚石材形成于2.5亿年前,产于永仁县内金沙江畔。  苴却砚集端、歙二砚优点于一身,雕刻集浅浮、镂空、圆雕、深雕、薄意、减地雕刻于一体,形成了厚重浑实、明丽浓郁的多元风格。石品绚丽丰富,有石眼、青花、金星、冰纹、绿膘、黄膘、火捺、眉子、金线、鱼脑冻、蕉叶白、庙前青、玉带、紫砂、鸡血等近百种,其中尤以碧翠神溢,如珠似宝的石眼著称于砚界。因此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