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思维的有效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训练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教材特点,根据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探究引导策略,在层层推进引导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巧妙创设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在多角度学习训练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探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49-01
在课堂上,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前提前预习,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中认真听讲,把握疑难问题的要点,及时进行反馈;课后引导学生学会讨论交流和总结成果,不断提升数学问题的质量。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学领域中探寻数学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学到有创新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
1.在层层推进引导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每一节数学课都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喜好,有趣的语言艺术等等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满足层次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融入于数学领域中,在数学领域中,积极投入数学问题环节中。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所在、让学生们学会探讨和总结,能够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提升知识的魅力,发展学生数学空间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还要教会学生探索数学,培养探索数学知识的耐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求知欲望渐渐体现出来,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轻松教、学生的轻松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新课标,共同促使新课改精神。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
导引一: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导引二:梯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
导引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
导引四:动手画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想想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导引五:动手画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想想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导引六:正确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导引的层层引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导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有联系?它们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领悟数学的建模结构。
2.在巧妙创设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机会探索,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知道,一切发明和创造起始于发明者的兴趣,没有对事物的兴趣就不可能去研究它、发现其规律;只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产生广泛的浓烈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目的还在于引导思维“入轨”,使其最终能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思维,这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例如,1.2千克的小麦可以磨0.3千克的面粉,平均每千克小麦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平均每千克面粉要用多少千克小麦?让学生认清已知条件是什么,提出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这是一道根据开放性研究问题,拓宽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思考问题,扩大了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难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高潮,积极地解决问题。问题的不同,学生自己去解决,即使他们会感到很措手不及,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找出切入点,如果思维偏离,允许及时改道并转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思路,因此,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3.在多角度学习训练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水平差异,学生对数学的思考问题也不相同。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求知的心灵,因此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将影响课堂的教学成果。教师本身要善于营造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让学生在平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愉快教学的核心精神。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困难,教师要注意发现,多引导、多鼓励孩子们勇敢挑战困难。例如,小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先让学生补充条件,如:青梅树有100棵,( ),荔枝树多少棵?
补充条件1: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
补充条件2: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
补充条件3: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多20棵。
补充条件4: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多20棵。
补充条件5: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少20棵。
补充条件6: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少20棵。
这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小数乘除法应用题,根据问题补充多个不同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已知条件,增加了难度,也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从而训练学生数学的数感,激发学生学会数学的韵味。教师应从中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根据问题所在,提出不同的已知条件,这样开拓学生開放性的数学思想,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多元化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突破问题局限和教材的束缚,这样的数学,拓宽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开放出来,让学生敢于探索数学问题所在,真正体验到学好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廖巧銮.例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3):77-78
[2]左晓巍. 引导—探究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初探[J].学周刊,2018(35):91-9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探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16-0149-01
在课堂上,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前提前预习,联系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课中认真听讲,把握疑难问题的要点,及时进行反馈;课后引导学生学会讨论交流和总结成果,不断提升数学问题的质量。教师引导学生学好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学领域中探寻数学的奥秘,从而使学生学到有创新的、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不断发展。
1.在层层推进引导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每一节数学课都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喜好,有趣的语言艺术等等进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满足层次不同的学生,使学生融入于数学领域中,在数学领域中,积极投入数学问题环节中。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所在、让学生们学会探讨和总结,能够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提升知识的魅力,发展学生数学空间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身为教师除了知识传授外,还要教会学生探索数学,培养探索数学知识的耐心,磨练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求知欲望渐渐体现出来,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的轻松教、学生的轻松学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促进新课标,共同促使新课改精神。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
导引一:怎样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
导引二:梯形的面积的大小与哪些条件有关?
导引三: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
导引四:动手画两个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想想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导引五:动手画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梯形,想想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
导引六:正确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通过导引的层层引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引导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的计算公式有联系?它们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领悟数学的建模结构。
2.在巧妙创设问题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有机会探索,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我们知道,一切发明和创造起始于发明者的兴趣,没有对事物的兴趣就不可能去研究它、发现其规律;只有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产生广泛的浓烈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目的还在于引导思维“入轨”,使其最终能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地思维,这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关键。例如,1.2千克的小麦可以磨0.3千克的面粉,平均每千克小麦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平均每千克面粉要用多少千克小麦?让学生认清已知条件是什么,提出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这是一道根据开放性研究问题,拓宽学生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思考问题,扩大了学生的问题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难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得到高潮,积极地解决问题。问题的不同,学生自己去解决,即使他们会感到很措手不及,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找出切入点,如果思维偏离,允许及时改道并转向,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思路,因此,教师要巧妙创设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3.在多角度学习训练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水平差异,学生对数学的思考问题也不相同。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要营造课堂气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求知的心灵,因此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将影响课堂的教学成果。教师本身要善于营造出一个平台,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挑战。让学生在平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愉快教学的核心精神。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困难,教师要注意发现,多引导、多鼓励孩子们勇敢挑战困难。例如,小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先让学生补充条件,如:青梅树有100棵,( ),荔枝树多少棵?
补充条件1: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
补充条件2: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
补充条件3: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多20棵。
补充条件4: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多20棵。
补充条件5:荔枝树是青梅树棵数的0.8倍少20棵。
补充条件6:青梅树树是荔枝树棵数的0.8倍少20棵。
这是一道补充已知条件的小数乘除法应用题,根据问题补充多个不同条件,让学生提出不同的已知条件,增加了难度,也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从而训练学生数学的数感,激发学生学会数学的韵味。教师应从中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入手,根据问题所在,提出不同的已知条件,这样开拓学生開放性的数学思想,又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多元化的理解。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突破问题局限和教材的束缚,这样的数学,拓宽了学生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把学生的学习引导开放出来,让学生敢于探索数学问题所在,真正体验到学好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廖巧銮.例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审题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03):77-78
[2]左晓巍. 引导—探究式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初探[J].学周刊,2018(3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