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居住建筑设计空间规划就是要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优秀的、山水景观优美的、功能质量优良的、人居文化上乘的、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本文从居住建筑的室外空间和室内空间规划两方面思考了居住建筑设计空间规划的方法。
关键词:居住建筑;设计;空间规划
一、居住建筑的室外空间规划
外部规划应当考虑到路径的方便,还有关于环境的改善,增添植被,增加住户的活动设施,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便于住户的休闲,娱乐以及户外运动。
(一)注重居民户外活动设施及绿化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使用率最高、与居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绿地。赏心悦目的植物,舒适宜人的活动、休息场地,安全的活动设施,安静的步行小径,富有吸引力的人造景观,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这些构成了舒适户外活动的环境内容。但一些居住区的外空间却空有形式、内容缺乏,或环境设施尺度过大,如大尺度的入口大门,大亭子,大草坪,大喷水池组,大型雕塑等,使人不知身居何处,与居住区所需求的尺度和气氛极不相符。
居住区公共绿地在用地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包括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地被、攀缘植物在内的绿化面积;另一部分是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活动场地面积,包括各种铺装场地、游览步行小径、场地中各种休息、活动设施。从住区居民的需求角度来说,活动、休息场地的设置与植物绿化同等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决不能厚此薄彼。近年来,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活动面积率及使用强度的概念,活动面积率即指居住区室外空间供居民活动的场地面积占居住区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并建议具体的用地比例数值。作者近年来通过分析、研究并实地调查了一些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使用情况后发现,高绿地率与低建筑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的住区外环境,事实上,户外空间的真实使用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居民使用情况的综合影响。
(二)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二、居住建筑的室外空间规划
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便需要有合理的设计,从功能上,使用的便捷上和居住的舒适,住户的审美,及其节能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一)空间的多样功能规划
尽量做到空间功能多样化,即一个空间是为几个不同的功能而创造,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能。在空间和结构无需变化的情况下,其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转换。如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做起居室、卧房、书房、餐厅等,这样住户就能够灵活选择符合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组合方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房间的开间和进深就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以满足各种家具陈设的尺寸以及人的活动尺寸要求,如3.0~3.3m开间的房间就可灵活地用做次卧及书房;其次,空间的形态应该比较规整,否则也不利于家具的陈设。一般以矩形的平面最适宜,包含斜墙面、锐角的平面则容易造成空间的浪费。
(二)套内空间的合并与分隔
通过空间的合并和分隔来形成新的空间以满足功能的变化需求。为便于空间之间能灵活组合,各空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向,而是与周围的多个空间都有联系。分隔墙中的预留门洞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多向联系,两个房间之间用门联系,当门关闭时,两个房间相互分离,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当门打开后,两个房间功能上可以相互渗透。房间的合并和分隔所形成的空间变化,为功能的多样性和用户的选择提供了空间条件,套内空间灵活,而又不失稳定性,适用于高密度小空间的居住条件。
套型之间的重组空间的合并与分隔不仅可以在套内进行,套型住宅之间有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合并与重组。通过打通两户之间的墙体,两个一室户组合为一个二室户。这种形式可实现“两代居”模式,对年轻夫妻和要求起卧分开的老年夫妇来讲很实用。
(三)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
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是全家团聚、文娱、休息、进餐、户外活动以接待客人、对外进行社交的综合活动场所,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核心空间。它不仅使家庭成员共想天伦之乐,使亲友联谊情感,而且可以调剂身心,陶冶性情。根据家庭结构和活动特点的差异性,公共活动空间又常常划分出门厅、起居室、餐厅、游戏室、家庭影院以及活动平台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应有较好的环境和景观。因而居住建筑在空间设计上应体现以起居室为全家活动中心的原则,合理安排起居室的位置。个功能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功能明确,各得其所。为保证居住的安全与舒适,各行为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关系,实现公私分离、食宿分离、动静分离,各空间之间交通顺畅,并尽量减少相互穿行干扰。合理组织个功能区的关系,合理安排设备、设施和家具,并保证稳定的布置格局。要有足够的储藏空间,应设置室内外过度空间,用以换衣、换鞋、放置雨具等。
(四)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不仅对建筑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室内热舒适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建筑节能尤其是冬季热耗量,也有很大的作用。
1、热环境的合理分区
由于人们对不同房间的使用要求及在其中的活动状况各异,因而人们对不同房间室内热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根据这种对热环境的需求而合理分区,即将热环境质量要求相近的房间相对集中布置。这样做,既有利于对不同区域分别控制,又可将对热环境质量要求较低的房间集中设于平面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要求高的设于温度较高的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日辐射,保持室内具有较高温度,同时减少供热能耗。住宅的起居厅向南,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更能适应小康生活形势下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热环境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这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来讲,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节能空间设计。
2、温度阻尼区的设置
为了保证主要使用房间(或质量要求较高的热环境分区)的室内热环境,可在该热环境区与温度很低的室外空间之间,结合使用情况,设置各式各样的温度阻尼区(Buffer Zone)。这些阻尼区就像是一道“热闸”,不但可使房间外墙的传热损失减少40%~50%,而且大大减少了房间的冷风渗透,从而减少了建筑的渗透热损失。设于南向的温度阻尼区常可当作附加日光间来使用,是冬季减少耗热的一个有效措施。例如,封闭阳台使阳台空间成为一个阳光室。该空间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是指其成为室外和室内两者之间的缓冲区和过渡带,充当着中间协调者的角色,使自然界的冷热变化不会直接作用于居室内部,这样经过阳光室间接传递后的环境作用力大大降低了,从而改善了居室的热舒适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秀文.居住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3).
[2]杨涌,东于淼.浅析居住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J].城市建设,2012(13).
关键词:居住建筑;设计;空间规划
一、居住建筑的室外空间规划
外部规划应当考虑到路径的方便,还有关于环境的改善,增添植被,增加住户的活动设施,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便于住户的休闲,娱乐以及户外运动。
(一)注重居民户外活动设施及绿化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使用率最高、与居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绿地。赏心悦目的植物,舒适宜人的活动、休息场地,安全的活动设施,安静的步行小径,富有吸引力的人造景观,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这些构成了舒适户外活动的环境内容。但一些居住区的外空间却空有形式、内容缺乏,或环境设施尺度过大,如大尺度的入口大门,大亭子,大草坪,大喷水池组,大型雕塑等,使人不知身居何处,与居住区所需求的尺度和气氛极不相符。
居住区公共绿地在用地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包括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地被、攀缘植物在内的绿化面积;另一部分是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活动场地面积,包括各种铺装场地、游览步行小径、场地中各种休息、活动设施。从住区居民的需求角度来说,活动、休息场地的设置与植物绿化同等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决不能厚此薄彼。近年来,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活动面积率及使用强度的概念,活动面积率即指居住区室外空间供居民活动的场地面积占居住区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并建议具体的用地比例数值。作者近年来通过分析、研究并实地调查了一些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使用情况后发现,高绿地率与低建筑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的住区外环境,事实上,户外空间的真实使用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居民使用情况的综合影响。
(二)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
住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如果城市规划确定公交道路必须穿过住区时,在可能条件下可设计地下道路,以防止对住区的严重干扰。
小型住区应避免机动车道进入居住区域。有的住区建成“无车小区”,即把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都设在地下,机动车从小区门口进入地下,居民在地下停车场可直接乘电梯到居室,车辆对住宅区域全无干扰,效果良好,居民满意。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二、居住建筑的室外空间规划
居住建筑的室内空间是有限的,因此便需要有合理的设计,从功能上,使用的便捷上和居住的舒适,住户的审美,及其节能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一)空间的多样功能规划
尽量做到空间功能多样化,即一个空间是为几个不同的功能而创造,而不是为了某一个功能。在空间和结构无需变化的情况下,其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转换。如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做起居室、卧房、书房、餐厅等,这样住户就能够灵活选择符合其生活习惯的功能组合方式。为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房间的开间和进深就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以满足各种家具陈设的尺寸以及人的活动尺寸要求,如3.0~3.3m开间的房间就可灵活地用做次卧及书房;其次,空间的形态应该比较规整,否则也不利于家具的陈设。一般以矩形的平面最适宜,包含斜墙面、锐角的平面则容易造成空间的浪费。
(二)套内空间的合并与分隔
通过空间的合并和分隔来形成新的空间以满足功能的变化需求。为便于空间之间能灵活组合,各空间之间的联系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向,而是与周围的多个空间都有联系。分隔墙中的预留门洞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多向联系,两个房间之间用门联系,当门关闭时,两个房间相互分离,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当门打开后,两个房间功能上可以相互渗透。房间的合并和分隔所形成的空间变化,为功能的多样性和用户的选择提供了空间条件,套内空间灵活,而又不失稳定性,适用于高密度小空间的居住条件。
套型之间的重组空间的合并与分隔不仅可以在套内进行,套型住宅之间有时也可根据需要进行合并与重组。通过打通两户之间的墙体,两个一室户组合为一个二室户。这种形式可实现“两代居”模式,对年轻夫妻和要求起卧分开的老年夫妇来讲很实用。
(三)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
公共活动区域主要是全家团聚、文娱、休息、进餐、户外活动以接待客人、对外进行社交的综合活动场所,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核心空间。它不仅使家庭成员共想天伦之乐,使亲友联谊情感,而且可以调剂身心,陶冶性情。根据家庭结构和活动特点的差异性,公共活动空间又常常划分出门厅、起居室、餐厅、游戏室、家庭影院以及活动平台等不同功能的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应有较好的环境和景观。因而居住建筑在空间设计上应体现以起居室为全家活动中心的原则,合理安排起居室的位置。个功能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尺度和视觉效果,功能明确,各得其所。为保证居住的安全与舒适,各行为空间应有良好的空间关系,实现公私分离、食宿分离、动静分离,各空间之间交通顺畅,并尽量减少相互穿行干扰。合理组织个功能区的关系,合理安排设备、设施和家具,并保证稳定的布置格局。要有足够的储藏空间,应设置室内外过度空间,用以换衣、换鞋、放置雨具等。
(四)建筑的平面布局
建筑的平面布局不仅对建筑的合理使用及提高室内热舒适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于建筑节能尤其是冬季热耗量,也有很大的作用。
1、热环境的合理分区
由于人们对不同房间的使用要求及在其中的活动状况各异,因而人们对不同房间室内热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根据这种对热环境的需求而合理分区,即将热环境质量要求相近的房间相对集中布置。这样做,既有利于对不同区域分别控制,又可将对热环境质量要求较低的房间集中设于平面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要求高的设于温度较高的区域,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日辐射,保持室内具有较高温度,同时减少供热能耗。住宅的起居厅向南,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改善住宅室内的热环境,更能适应小康生活形势下人们对舒适的建筑热环境的日益迫切的需要。这对我国正在蓬勃发展的、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来讲,是一个直接有效的节能空间设计。
2、温度阻尼区的设置
为了保证主要使用房间(或质量要求较高的热环境分区)的室内热环境,可在该热环境区与温度很低的室外空间之间,结合使用情况,设置各式各样的温度阻尼区(Buffer Zone)。这些阻尼区就像是一道“热闸”,不但可使房间外墙的传热损失减少40%~50%,而且大大减少了房间的冷风渗透,从而减少了建筑的渗透热损失。设于南向的温度阻尼区常可当作附加日光间来使用,是冬季减少耗热的一个有效措施。例如,封闭阳台使阳台空间成为一个阳光室。该空间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具有中介效应。中介效应是指其成为室外和室内两者之间的缓冲区和过渡带,充当着中间协调者的角色,使自然界的冷热变化不会直接作用于居室内部,这样经过阳光室间接传递后的环境作用力大大降低了,从而改善了居室的热舒适环境。
参考文献:
[1]石秀文.居住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03).
[2]杨涌,东于淼.浅析居住建筑设计的空间布局[J].城市建设,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