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语文课堂的趣味,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孜孜不倦的追求。当代初中生,比较叛逆。孩子气重,又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有被肯定的渴望,又有冷漠的伪装。语文课堂怎样吸引他们的目光,让人颇费心思。唯有趣味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表现自己。
一、融洽相处求情趣
师生融洽相处,可以拉近孩子和语文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记得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老师写道,“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这个温暖的画面令我向往,我也努力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愿意亲近我,成为他们的朋友,大姐姐。
向着趣味目标迈进,每天走进教室前,我都会默默地问自己:“你准备好微笑没有?”离开教室后我会反思:“这节课你是否足够有耐心?”对于课堂上的种种不认真,我尝试多用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份耐心的教导。现在,下课后,孩子们喜欢围着我问这问那了。课堂上,他们七嘴八舌,神采飞扬,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情趣——师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趣。
二、另辟蹊径求乐趣
每到初夏下午的课,学生懒洋洋的。胖乎乎的小杰,总是垂着头,耷拉着眼皮,提不起精神。和他谈了几次,他总是沉默以对。有一天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教室里原本没精打采的脸,立刻都焕发了生机,大家都在冥思苦想,准备一显身手。我特意提问他:“小杰,你来回答。”全班学生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他,还有人用怀疑的声音重复着:“小杰,小杰?”是的,他被老师关爱着,并且喊的是最亲切的乳名。他发了几秒钟的呆,他笑了,我笑了,大家也都乐了。
现在,每当下午的课,我都会预先通知大家要准备的小节目。比如成语接龙、古诗抢背、文学常识抢答、现代文限时背诵、一分钟演讲……三分钟以后,大家总是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而“小杰们”也有了跃跃欲试的身影。由一两个甚至多个小节目贯穿课堂,不仅使得课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有张有弛,激起了思考的乐趣。
三、亲近自然求兴趣
生活即语文,很有道理。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融入自然,趣味盎然。
《春》一文,朱自清先生用了大段的景物描写,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的情景。课堂上苍白的讲解,孩子们显然不愿听。于是,我选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带学生走进了大自然。他们像一群被困很久的小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飞出了教室。我们朗诵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段落,兴奋地来到了花园里。我们坐在草地上放声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感受着春草的生机与美丽。淘气鬼们还有躺着的,翻着滚儿的,你追我赶的。很短时间,大多数孩子都能快乐地背诵这一段了。
大家又来到花树前,我引导大家仔细观察每种花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花树上的、树下的昆虫、植物,大家看得格外专注,连平时不发言的孩子回答起来也毫不示弱。我对照课文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语句让大家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这一节课,每个孩子都很活跃,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学得快乐、学得投入,我心中窃喜。
四、情境表演求意趣
情境生意趣。我经常请学生表演,引导他们去体会去感悟。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就能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更好地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设身处地入情境,最易动情明理。为了讲清《赵普》一文中“跪而拾之以归”中“而”和“以”的用法,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赵普的举动。《黔之驴》一文中对于虎和驴的形象,通过细致的心理、动作描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主题,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根据这些精彩的描写,扮演这两个角色。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艰辛,《观刈麦》的课堂上,我组织每组学生派5名代表表演,分别饰演丁壮、妇姑、童稚、贫妇人和诗人,让他们再现诗歌画面。表演的学生揣摩得非常细致,观看的同学也梦回唐朝麦田。然后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异,发表见解。看着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听着一句句独到的感受,我很欣慰——不用再一个动词、一个诗句地把意思强塞给他们,他们就轻松地理解了。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代,不拘一格地尝试趣味教学,既展示了师者的教育智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动方法。
一、融洽相处求情趣
师生融洽相处,可以拉近孩子和语文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记得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蔡老师写道,“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这个温暖的画面令我向往,我也努力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让学生愿意亲近我,成为他们的朋友,大姐姐。
向着趣味目标迈进,每天走进教室前,我都会默默地问自己:“你准备好微笑没有?”离开教室后我会反思:“这节课你是否足够有耐心?”对于课堂上的种种不认真,我尝试多用一个鼓励的眼神,多一份耐心的教导。现在,下课后,孩子们喜欢围着我问这问那了。课堂上,他们七嘴八舌,神采飞扬,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真的成了课堂的主人,语文课堂充满了浓浓的情趣——师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情趣。
二、另辟蹊径求乐趣
每到初夏下午的课,学生懒洋洋的。胖乎乎的小杰,总是垂着头,耷拉着眼皮,提不起精神。和他谈了几次,他总是沉默以对。有一天上课前,我准备了一个脑筋急转弯,教室里原本没精打采的脸,立刻都焕发了生机,大家都在冥思苦想,准备一显身手。我特意提问他:“小杰,你来回答。”全班学生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他,还有人用怀疑的声音重复着:“小杰,小杰?”是的,他被老师关爱着,并且喊的是最亲切的乳名。他发了几秒钟的呆,他笑了,我笑了,大家也都乐了。
现在,每当下午的课,我都会预先通知大家要准备的小节目。比如成语接龙、古诗抢背、文学常识抢答、现代文限时背诵、一分钟演讲……三分钟以后,大家总是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而“小杰们”也有了跃跃欲试的身影。由一两个甚至多个小节目贯穿课堂,不仅使得课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且增强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有张有弛,激起了思考的乐趣。
三、亲近自然求兴趣
生活即语文,很有道理。照本宣科,枯燥无味;融入自然,趣味盎然。
《春》一文,朱自清先生用了大段的景物描写,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的情景。课堂上苍白的讲解,孩子们显然不愿听。于是,我选了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带学生走进了大自然。他们像一群被困很久的小鸟,一个个迫不及待地飞出了教室。我们朗诵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段落,兴奋地来到了花园里。我们坐在草地上放声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感受着春草的生机与美丽。淘气鬼们还有躺着的,翻着滚儿的,你追我赶的。很短时间,大多数孩子都能快乐地背诵这一段了。
大家又来到花树前,我引导大家仔细观察每种花的颜色、形状、大小、味道,花树上的、树下的昆虫、植物,大家看得格外专注,连平时不发言的孩子回答起来也毫不示弱。我对照课文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的语句让大家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这一节课,每个孩子都很活跃,他们成了课堂的主角,学得快乐、学得投入,我心中窃喜。
四、情境表演求意趣
情境生意趣。我经常请学生表演,引导他们去体会去感悟。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就能理解他人的处境与感受,更好地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
设身处地入情境,最易动情明理。为了讲清《赵普》一文中“跪而拾之以归”中“而”和“以”的用法,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赵普的举动。《黔之驴》一文中对于虎和驴的形象,通过细致的心理、动作描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主题,我在课堂上,引导他们根据这些精彩的描写,扮演这两个角色。为了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劳动人民的贫困和艰辛,《观刈麦》的课堂上,我组织每组学生派5名代表表演,分别饰演丁壮、妇姑、童稚、贫妇人和诗人,让他们再现诗歌画面。表演的学生揣摩得非常细致,观看的同学也梦回唐朝麦田。然后在评价过程中,大家对照自己的理解找差异,发表见解。看着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听着一句句独到的感受,我很欣慰——不用再一个动词、一个诗句地把意思强塞给他们,他们就轻松地理解了。
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代,不拘一格地尝试趣味教学,既展示了师者的教育智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