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英嫂子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20303622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执意要选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去给父母修缮坟地,侄子们有千万条理由都因为我的坚持而咽在了肚子里。我是小姨,虽然年龄和他们相仿,但我是长辈,他们会听我的。后来,事实证明了我的固执是错误的。由于前几天落了一场大雪,虽然当天天气晴好,可是上山坡时却是一路泥泞,就连越野车、皮卡车都上不去,后来,还是侄子媳妇娘家的亲戚用小四轮帮忙把石料运送上来,我们用了一个小时就修好了父母的坟茔,可我们运送石料却是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简单吃了点午饭就开始了。
  也许是干活累了,回来时大家有点沉默,抑或在心里暗暗埋怨我,又不好说出来。我也为自己的固执而愧疚,我为了打破沉闷,说我们去老家的老房子看看吧,这是我和他们童年时代生长的地方,我们中的每一人或多或少都有记忆留在那里。果然,他们响应了,兴致高涨,话语也多了起来。可是当我们看到老房子时,言语又都低了下来,继而保持了沉默的状态,院子里的荒草触目惊心,像是生长了漫长的一个世纪,倒是墙角的石磙触动了我们的回忆,大侄子说,那一年整理山坡上的土地,石磙跟随了他和他爹一个春天。他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已不在了。
  我们不想打开早已锈迹斑驳的门锁。就让那份荒芜的宁静留在那里吧。隔着门栅栏和院墙我们安静地看了一会,我有点惆怅,姐姐的眼角竟然有泪汹涌而出。我慌忙转身想到别处走走,想看看邻居们在不在。可是,我失望地发现,他们的门上都挂着一把硕大的锁。下午的夕阳洒在锁上面,锁身上泛着一种暗红色的光,我突然想,这就是铁锈红。常常看到铁锈红这种颜色我就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像乡间的曲曲菜的苦味,直逼舌根。这个下午我的思绪也像生锈的门锁,停顿在了那里,我突然不知道我身在何处,又走向哪里。
  一只猫咪的叫声引领了我。我停在了一个敞开着的院门前,两扇油漆脱落的门扇大开着,院子左角有一小片菜地,菜地里用薄膜覆盖着,隐约透出点绿意,是种着秋菜吧。院子里凌乱堆放着农具,其实,这些农具也早已不用多年了。房屋上的瓦也被茅草覆盖了,像个牧羊的老人蹲在深秋的风里,用最后的一点夕阳取暖。旁边的一间土屋就要倾倒,但门敞开着,半扇破旧的布帘挂在木头门框上。布帘上面有拼凑连缀的绣球模样,在秋风里滚来滚去。一只小猫像球一样从屋子里蹦出来,随着一声凄厉的叫声跑到了对面的山坡上。屋子里门帘一掀,一个满脸核桃样皱纹的老人站在了我的面前,我吓一跳。哦,这家屋子里还有人住着。
  现在村子里住着十来户人家,这会有人的就这一家,离我家老屋不远,间隔三户人家。其他人家一溜儿门上都挂着锁。我一时记不清这是谁家的屋子。她倒是认出了我,叫到“猴(红)梅子”,从声音里我听出来了,她是兰英嫂子。我无法把这个步履蹒跚、白发苍颜的老人和以前动不动就端着饭碗串门的兰英嫂子相比,不过,她的嗓门还是那样高昂。对她这样称呼我,我从童年时就已习惯。我乳名“红梅”。不知咋能让她衍生成了那样的称呼,在小时候我很惊奇也很愤怒,可我也无可奈何,以至于见到她时要避开的,可她无处不在。在我的童年,她那快言快语的舌头伴着我长大,追随在我上学的路上。后来,我离开村子去上学,暑期回家,她还是那样笑着喊我,已经十二岁的我很严厉地对她说,你这个疯婆子,别再这样叫我!她委屈地说,我把你当作亲妹妹,这样叫亲热。后来,我和丈夫一起回家看母亲时,我是避着她的。可躲都躲不掉,没到三分钟,她就像广播一样播放着我小时候的种种糗事。她讨好地看着我丈夫,像是立功等待奖赏的人。
  从此后回家我再不理她,形同陌路,我看到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心里很得意。
  说实话,面对她的快言快语和直抒胸臆,练就了我应对各种言语的承受力,也磨砺了我对别有用心的言语能够保持镇定自若。直到现在,在热闹非凡的练歌房里,任朋友们歌声嘹亮,我也能进入冥想,禅定般思考我在下一个假期档去哪里游玩。
  自从母亲去世到现在,我年年都来给父母亲上坟,前几年,姐姐还在老房子里住着,我们每次都要去,吃姐姐做的凉面,或是用青麦做的碾珍。后来,姐姐一家也搬离了老屋去县城里生活,我只能每次都是远远地看上一眼老房子,总是不忍进去,怕看到人去屋空,满园荒草。就连院子里的石磙也看起来孤孤单单的。
  对于兰英嫂子,我们再也没有机会面对面见着,都是姐姐回趟老家后讲给我听。她儿子出去打工了,好像赚了一点钱。可是第二年却没有要上工钱,听说包工头偷着跑了,在那高楼林立的城市,他们几个民工苦挨到腊月尽头,还是没有等来工钱,只好让家里汇钱回家。据说,兰英嫂子为这事在整个村子来来回回骂那天杀的包工头,昧了良心,诅咒生下的孩子没屁眼。可是她那高大音量的骂声并没有为儿子讨来工钱,更没有阻挡住一些年轻人出去打工的决心。但她却坚决阻止自己的儿子外出,儿子承包了村里外出打工者的所有土地,踏踏实实做起了农活,秋天丰收了。兰英嫂子的大嗓门又开始广播了,种庄稼实在,不用看人眼色,不用低三下四去讨自己用血汗还换不来的工钱。辛苦是辛苦,可是值,畅快不堵心。
  我从姐姐的笑谈中知道,兰英嫂子心大,遇事儿哈哈一笑的脾性没改,按照她自个儿的说法,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穷欢乐也是乐。
  儿子有了钱,在县城买了房,让兰英嫂子陪两个孙子去县城念书,兰英嫂子欢天喜地地去了,可刚一个学期结束,她却说啥也不去了,让儿媳妇去。儿子两口子在农村种地,离开一个就缺了帮手,无奈,就让妹妹去。兰英嫂子生了一儿一女。女儿嫁人了,女婿常年在外打工,女儿带着自己的女孩,一个人种地忙不过来,就把自家土地也租给哥哥种,自己闲了搭个帮手,倒也自在,就同意去照看哥哥的孩子,顺便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在县城上幼儿园,就爽快地同意了。
  今天我无意中遇见了她,她还是那样快言快语,恨不得让我把离开二十多年的光阴都细细诉说给她。对于她的若干问题,我最后沉默了。她笑笑说,看我这嘴,还改不了。
  我说,你不用改,这样挺好。她说,你说我好,可我现在不中用了,成了儿女的累赘,老天也不快点收了我去。说着竟然眼泪叭叭落下来。从未见她流泪,我又不善于宽慰人,就一个劲儿递纸巾给她。她被我的样子逗乐,破涕为笑。
  虽然秋收了,庄稼都被收购了,土地儿子用拖拉机已经整理停当,就等来年的春播了。儿子和媳妇现在去县城照看自己的两个孩子,走时要求兰英嫂子一块去,可她不去,儿子说妈你不去,我也不去。她用擀面杖赶走了儿子。媳妇撇撇嘴,不去拉倒,省得我们雇人看家什。
  我不知道她为啥不愿意去城里。现在,人们都争先恐后往城里跑,村子里的小伙子如果在城里不买房,没有人愿意嫁给他,甚至不去城里住会被人看不起的。城里的楼价嗖嗖上涨,也挡不住买房的热潮。
  我问,天就要冷了,楼房有暖气,你为啥不去和儿子他们住呢?她大着声音说,住不惯,热起来头疼,憋在那里人生地不熟的,连个鸡叫都听不见。再说,雇人看这些家什费钱不说,雇人也雇不来打硬的,乡里几乎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子。这些家什丢了一样都不行,乡里乡亲的让赔钱也不好意思啊。再说了,我看着这些家什舒坦,有那条黄狗和这黑猫伴着我,睡觉也踏实。她指给我看,顺着她指的方向,一只狗懒洋洋地抬头看了我们一眼,就又垂下头打盹。刚才从屋子里蹦出去的猫又回来了,绕在兰英嫂子的身边,“喵…喵……”叫着,它是饿了?还是困了?兰英嫂子也不管它,任它叫唤着在我们中间穿行。
  我们要回去了,兰英嫂子拉住我的手说,再来啊,你说这日子怎么这么不禁过呢?一晃我就要埋在土里了。她家的黑猫“喵呜”了一声,我又看到姐姐眼里的泪花在转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故乡在楚地云台梦泽,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家家洒水庭院,扫阳尘,开窗户,门插艾,把一冬一春的晦气驱赶一尽。  小伢们要穿上新衣,身挂一串彩丝菱角与织锦香袋,和一只丝网兜,里面卧了一枚青皮咸鸭蛋。一群伢们满街跑,拍了手儿唱: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家家照例煮粽子,煮咸鸭蛋,炸油香馓子,吃到平日吃不上的又甜又酥的芝麻糕,还有又香又糯的绿豆糕。大人
期刊
过年了,我们驱车去看乡下的老姨。说实在的,我们都是把姨家当成还能回得去的故乡了。  姨家住在隐贤镇时郢村。隐贤是千年古镇,因唐时著名贤士董邵南在此隐居而得名,韩愈曾为他写下著名长诗《嗟哉董生行》和千古奇文《送董邵南序》。时郢村位处隐贤镇东约3公里,虽没出过有名的大人物,但却是旱涝保收、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人常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盖因一般情况下都是水往东流,然故乡偏偏“山倒转,水倒流”,山称“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它又不是那桥那水。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
期刊
在陕北农村,柳编如同锅碗瓢盆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用。  春天,人们用柳编粪箕抓粪肥;夏天,人们用柳编筐子提猪草;秋天,人们用柳编筛子晒杏皮;冬天,人们用柳编笊篱捞粉条。平时歪歪斜斜地摆在烂草窑某个角落里的柳编,看似无用却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帮衬着人们的生活。  砍割柳条的最佳时间是白露过后柳条刚刚发芽的时候。错过这段时间,柳条就变脆变硬,缺乏韧劲,不适合编织了。人们用来编织柳编的柳条主要有
期刊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终于从地质学校毕业了。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应该七八月份毕业,却拖到了11月。还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本来毕业后的编制身份应该是干部,却成了工人。  我学的是地球物理探矿。这个专业是利用电和磁的原理,通过仪器探测地下所埋藏的金属矿藏。我们物探组十几个人,只有两个人不是学校毕业的,工作起来除他俩外,其他人不分干部还是工人。  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远
期刊
汽车下了柏油路,拐上了土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田地,远处是散落在原野上的抽油机和钻井架,近处是大风卷起的沙尘,直往脖领子里钻。经过了一番颠簸之后,汽车在一个大院里停了下来。家属区中间夹杂着白色的油井房,街道上不时地有油田上特种作业车轰隆轰隆驶过,地面都被震得直颤悠。  这个地方叫红二站,是油田上一个居民点。  汽车停下后,去车站接我们的校长老李走出驾驶室,冲着车上喊道:“下车吧,咱们到家了!”
期刊
自古以来,长辈大多偏爱最年幼的孩子,我的祖父与祖母却相反,二老最偏爱的是大哥。  读初中前,每次与大哥、弟弟一起看望祖父与祖母,二老总能从柜子里变出零食给我们。如果我们兄弟三人都在房里,零食是平分的,二老这时候倒没有偏心。但零食不够时,二老舍不得拿出零食了,就会趁我与弟弟不在房里,偷偷地往大哥手里塞零食;或者单独把大哥叫来房内,偷偷给零食。有时候分了零食,还有剩余,二老还会趁我们回家前,再给大哥偷
期刊
走进水磨沟,路转峰回,一道道水景,一盘盘石磨……让人感到像进了梦幻天堂。水,是水磨沟的魂,磨,是水磨沟的神。灵性之水把水磨沟打扮得曼妙灵动。圣水恩泽水磨,水磨惠泽山乡,它们泼金撒银,温润着这块丰硕的大地。  神奇水磨沟,这里绿色铺天盖地,这里林木郁郁苍苍,这里涓涓泉水奔流如注,这里飞瀑银花空谷铿锵。可以说满沟都呈现出“涓涓清泉石上流。”的韵味!  随着水磨沟小桥流水的指引,脚踏石梯,攀援而上,突然
期刊
我知道,忠实先生一辈子没啥业余爱好,就是好抽卷烟,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先生不会唱,就是喜欢听。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咬牙切齿、捶胸弹脚。那我就以老腔贯穿这篇悼文的始终,以求得先生共鸣,唱曰:  中国文坛一硬汉,来去堂堂七尺男。  秦岭八水情未了,万众注目白鹿原。  一  2016年4月29日一大早,收到陈忠实先生凌晨逝世的讣告,身心为之震悸,随后渐渐平静下来。一个人独立书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