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培养人走向真善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不断地求真,使人不断地向善,使人不断地完美,以至使人类社会不断臻于完美。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从而培育出符合历史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时代急需的全人、完人和创新人。
一、教育现象引发思考 教学内容亟需整合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育也应是一分为二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传递经验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和现象。但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但作为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为的、科学的,使入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多少家長都是抱着良好的愿望,憧憬着孩子经过学校的教育。朝着求真、向善、趋美的方向发展。可一系列残酷的事实,无情的证明:学校的教育,并非象实验室设计好的实验那样,科学、准确地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那样美好,而是出现了象半人、刘海洋式的单面人,还有孟懿式的单向半面人……,如此多的教育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不能不让我们对现行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进行追问和反思。试想想马加爵、孟懿等学生的家长们在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的同时,他们该向谁讨还公平、正义、真理呢?该向谁讨还孩子的青春和生命呢?如果马加爵、孟懿不接受如此的教育,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也不至于这样的花谢早凋,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一点点责任吗?马加爵的杀人偿命罪有应得,但其在学校中杀人,不能说和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如何杜绝学校教育中的天才而心理精神上的地才、学科知识相对不足、心理素质相对过差的情况,恐怕至少也是教育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教育模式陈旧 导致半人残人单面人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教育模式陈旧。由于教育模式的陈旧,其它诸如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问题,都由教育模式这一教育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整体标准样式呈现出来。而这一模式中内含的教育收费、招生不公,教育内容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从而导致只掌握科技知识,而无人文修养的刘海洋式的半人出现,导致象马加爵式的顺我者活,逆我者死的残人出现,导致象孟懿式的学习的巨人,心理的侏儒的单面人出现。近来报纸上、网上报道的多起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不使人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不能不对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思考。家长抱着美好的希望让孩子去上学,学生希望从教育中得到生存的技能和美好生活的条件,那么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英格尔斯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够促进一个人的现代性的形成。具体说来,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或者说为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期望要做的能力应是两个方面:1.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2.必要的价值观引导。要充分认识无导向价值教育的危害性。美国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个案例很清楚的表明了道德教育需要价值导向,否则个体就会把个人的满足、自我实现置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之上。而且个人的修养与文明也在“自由”之下消失殆尽,甚至对自己也不再负责任,让个人欲望的满足操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化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多元化,也意味着人们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如何进行选择,则是教育的价值引导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教育的引导必须使学生发展对事物价值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批判能力,并最终形成其稳定而与个体发展、人类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试想我们的教育如能真正的五育并举,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结合、融合、并重、综合,培养出来的就不是半人残人单面人,而是完人全人创新人。
三、思索探索摸索实践 完人全人创新人可见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如现在各行各业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不光要有专业技能,而且还侧重于团队精神、合作态度一样,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更希望人才是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好,且是一个完人(完善的人),全人(全面发展的人),创新人(为一件于公于私都有益的事情亲自用工具去做并达到目的的人)。
可喜的是全国已有多所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已有所改观,尤其是一些理工类大学已向文理结合,科艺并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育人模式转变,尽可能的使课程设置象人体营养元素需要一样均衡化、微量化。把课程设置的象21金维它一样科学合理化。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立了贾平凹文学研究硕士点,西安理工大学设立了陈忠实文学研究硕士点,还有第四军医大学开设的国学研究及众多的医学之外的选修课……。都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而为复合人才,完人全人创新人的培养奠定了教学的课程基础。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体系指引下,在教育资源及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不断整合下,培育出完人全人创新人只是指日可待的时间问题而已。
四、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手段培育完人全人创新人
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习做人。”真是规律,人在探求规律中学习,在探求规律中学习做人。而要使人成为人,就得学习,而且得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教育中的学习,就必须是广泛到学习,既学习人类的一切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按照17世纪泛智论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教育成果及当时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原则。
只有按照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原则施行教育,才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目的。才能够使人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学问。教育学要真正搞清楚如何培养人,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对人的全面的了解。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人类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学了解人、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开阔的理论视界,也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学科性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复杂性,也有主观的人为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得教育朝着理想的、规律化的社会方向良好的前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使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及咨询与指导活动相结合,不断开发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课程,同时,在新课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来设计内容,以培养文理兼备、科艺贯通,既有人文修养,又有科学头脑的完善的完人、全面发展的全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下的创新人。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一、教育现象引发思考 教学内容亟需整合
世界上没有万能的东西,教育也不是万能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教育也应是一分为二的。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传递经验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和现象。但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但作为区别于其它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是一种人为的、科学的,使入朝着真善美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多少家長都是抱着良好的愿望,憧憬着孩子经过学校的教育。朝着求真、向善、趋美的方向发展。可一系列残酷的事实,无情的证明:学校的教育,并非象实验室设计好的实验那样,科学、准确地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那样美好,而是出现了象半人、刘海洋式的单面人,还有孟懿式的单向半面人……,如此多的教育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不能不让我们对现行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进行追问和反思。试想想马加爵、孟懿等学生的家长们在承受失去孩子的痛苦的同时,他们该向谁讨还公平、正义、真理呢?该向谁讨还孩子的青春和生命呢?如果马加爵、孟懿不接受如此的教育,他们的青春和生命也不至于这样的花谢早凋,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一点点责任吗?马加爵的杀人偿命罪有应得,但其在学校中杀人,不能说和我们的教育没有关系。如何杜绝学校教育中的天才而心理精神上的地才、学科知识相对不足、心理素质相对过差的情况,恐怕至少也是教育教学中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教育模式陈旧 导致半人残人单面人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可以一言以蔽之,即教育模式陈旧。由于教育模式的陈旧,其它诸如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多问题,都由教育模式这一教育的内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整体标准样式呈现出来。而这一模式中内含的教育收费、招生不公,教育内容单调,教学方法陈旧……,从而导致只掌握科技知识,而无人文修养的刘海洋式的半人出现,导致象马加爵式的顺我者活,逆我者死的残人出现,导致象孟懿式的学习的巨人,心理的侏儒的单面人出现。近来报纸上、网上报道的多起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不能不使人们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了?不能不对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思考。家长抱着美好的希望让孩子去上学,学生希望从教育中得到生存的技能和美好生活的条件,那么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呢?英格尔斯的研究表明,教育能够促进一个人的现代性的形成。具体说来,教育如何满足学生的期待与要求,或者说为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期望要做的能力应是两个方面:1.使学生达到基础性、发展性与创造性学力的统一。2.必要的价值观引导。要充分认识无导向价值教育的危害性。美国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老师来到学校,他就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说:“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这个案例很清楚的表明了道德教育需要价值导向,否则个体就会把个人的满足、自我实现置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之上。而且个人的修养与文明也在“自由”之下消失殆尽,甚至对自己也不再负责任,让个人欲望的满足操纵控制自己的一切行为。现代社会的价值多元化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多元化,也意味着人们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如何进行选择,则是教育的价值引导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教育的引导必须使学生发展对事物价值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明辨是非的批判能力,并最终形成其稳定而与个体发展、人类发展方向相一致的价值观念体系。试想我们的教育如能真正的五育并举,自然、人文、科学、艺术结合、融合、并重、综合,培养出来的就不是半人残人单面人,而是完人全人创新人。
三、思索探索摸索实践 完人全人创新人可见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一如现在各行各业用人单位都要求应聘者不光要有专业技能,而且还侧重于团队精神、合作态度一样,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更希望人才是专业技能强,团队精神好,且是一个完人(完善的人),全人(全面发展的人),创新人(为一件于公于私都有益的事情亲自用工具去做并达到目的的人)。
可喜的是全国已有多所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已有所改观,尤其是一些理工类大学已向文理结合,科艺并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育人模式转变,尽可能的使课程设置象人体营养元素需要一样均衡化、微量化。把课程设置的象21金维它一样科学合理化。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立了贾平凹文学研究硕士点,西安理工大学设立了陈忠实文学研究硕士点,还有第四军医大学开设的国学研究及众多的医学之外的选修课……。都从不同方面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从而为复合人才,完人全人创新人的培养奠定了教学的课程基础。相信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体系指引下,在教育资源及教育手段、教育技术的不断整合下,培育出完人全人创新人只是指日可待的时间问题而已。
四、整合教育资源教学手段培育完人全人创新人
叶圣陶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习做人。”真是规律,人在探求规律中学习,在探求规律中学习做人。而要使人成为人,就得学习,而且得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教育中的学习,就必须是广泛到学习,既学习人类的一切知识,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按照17世纪泛智论教育思想的提倡者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教育成果及当时教育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原则。
只有按照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原则施行教育,才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目的。才能够使人的教育与人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学问。教育学要真正搞清楚如何培养人,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对人的全面的了解。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人类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为教育学了解人、研究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开阔的理论视界,也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学科性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教育现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客观的复杂性,也有主观的人为性。那么,怎样才能使得教育朝着理想的、规律化的社会方向良好的前进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教育模式,整合教育资源,使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及咨询与指导活动相结合,不断开发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课程,同时,在新课程中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来设计内容,以培养文理兼备、科艺贯通,既有人文修养,又有科学头脑的完善的完人、全面发展的全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下的创新人。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