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一位科学家的赤诚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青春年华已经献给党的科教事业,我准备把晚年继续献给这个事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生前这样说。
  卢永根毕生致力水稻遗传育种研究、高等农业教育,他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一个又一个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因病在广州逝世。
  11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卢永根“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2017年3月,卢永根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来到银行,把累计800多万元积蓄捐给华南农业大学(简称为华南农大),成立“卢永根 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南农大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党培养了我,我要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作最后的贡献。”卢永根这样说。
  在慷慨捐赠的背后,是卢永根坚守一生的简朴。他家里几乎没有值钱的电器,还在用着老式收音机、台灯,几张椅子甚至用铁丝绑了再用。

坚守一生的家国情怀


  卢永根祖籍广东花县,1930年生于香港中产家庭,家境殷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少年时期。亲眼目睹日军暴行,体会到了当亡国奴的悲惨,卢永根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947年12月,卢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并积极开展地下活动。1949年8月9日,19岁的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广州解放前,很多巨贾大亨南下跑到香港时,卢永根毅然选择“逆行”回到百废待兴的广州。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中国人是守诺的,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那自己要遵守。”卢永根的命运自此与党和祖国紧密相连,始终不渝地践行着这份承诺。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2019年8月12日,卢永根因病在广州逝世。

  对祖国深沉的爱,贯穿卢永根一生。他曾三次到国外访学,在异国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面前,他选择学成归国。甚至在家庭亲情面前,卢永根内心的天平也倾向祖国。他曾到美国照顾病重的母亲一个月,在美国的兄长竭力劝他留下,他最终也没有动摇。
  卢永根不但坚信只有祖国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还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时任华南农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彭新湘,199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深造时,收到卢永根的亲笔信,希望他学成归来,奉献祖国。
  卢永根一行行娟秀的钢笔字,重如千钧,打动了彭新湘。最终他选择回国,与卢永根一道在水稻育种等方面拼命工作。

惜才爱才的“伯乐”


  从1983年开始,卢永根担任了13年的华南农大校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动了华南农大的跨越式发展。
  对即将出国深造的每一位教师,卢永根都会与他们促膝谈心,勉励他们早日学成归国。“学成报国,学成归国,这是最根本的。”
  “卢院士对科学实事求是,学风严谨,生活简朴,淡泊名利,晚年将毕生积蓄捐赠学校,反哺社会。这种奉献精神对我们是很大的激励。”曾受教于卢永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耀光说,当年他赴日本留学后,卢永根接二连三写信动员他回国。最终,刘耀光回到华南农大潜心科研,成为学术大家。
  卢永根还努力为人才打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1987年的华南农大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困局,职称评定上论资排辈的风气又很重。为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广阔天地,1986年底,卢永根专程到北京向原农牧渔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何康请示。得到批准后,华南农大在全国率先打开人才培养新格局。
  当时很多四五十岁的老教师都不容易晋升,提拔年轻人更难。卢永根仔细阅读每个人的档案,通过谈话考察每个人的品质,在100多人的全校副教授以上会议上进行述职,系、校两级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并寄到校外进行专家评审。
  最终,骆世明等3人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罗锡文等5人从教员或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年龄最小的温思美当时才29岁。如今,8位当年被破格提拔的年輕学者已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被称为“华农八大金刚”,其中包括全国政协副主席罗富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抗击非典和禽流感战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华南农大原校长骆世明等。在卢永根精神的感召下,华南农大广纳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

坚守原则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1952年,作为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前身)的首批学生,卢永根在这里遇到了中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丁颖。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是卢永根的恩师、学术领路人,也是他的“忘年交”。1962年,卢永根被抽调为丁颖的科研助手,成为丁教授的“左膀右臂”。1964年10月,丁颖教授因病去世,卢永根独挑大梁,带头完成了余下的科研项目。他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这成为中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顶、水泽等人迹罕至之处,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徒步,其艰苦可想而知。卢永根年过七旬仍坚持参加野外考察,“一些实在很难爬的路段,我们就只能扶着卢老师缓缓通过。到2016年生病住院之前,老师从没有脱离过科研一线。”卢永根的学生、华南农大农学院教授刘向东说。
  20世纪80年代初,卢永根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中国栽培稻种分为籼、粳两大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专家学者,卢永根不图虚名不图利。从2004年开始,不愿当“挂名博导”的他主动停招学生,改为协助自己的学生辈带研究生。卢永根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打听到他是评委时,就四处公关。曾有人找到时任华南农大发展规划处处长、卢永根的弟子庄楚雄说情。“找卢老师没用,歪门邪道只会适得其反。”庄楚雄明确告诉来访者,卢永根只看实力。
  前几年,华南农大为院士配了专车,但庄楚雄经常看见卢永根背着双肩包挤公交,“生病前,卢老师常拿着半旧的饭盒,与学生一起排队打饭。”
  有人发现,卢永根在笔记本的扉页上题字自勉:“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本报道图片由华南农业大学提供)
卢永根(右三)带领团队在田间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2006年,卢永根参加广东省院士活动时,在湛江湖光岩与当地小学生合影。
其他文献
孔德铭 摄影 陈建/人民画报  甲骨文中有“商邑”“大邑商”的记载。但“大邑商”的范畴具体为何,直到近几年才为大众所知。  2016年5月,河南省安阳市柏庄镇辛店集,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下称“研究所”)进行灰坑(垃圾坑)和墓葬的考古挖掘。坐下喝口水的功夫,研究所所长孔德铭发现地面“有一块灰色的东西,我捡起来看了会儿。”孔德铭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那是陶范的碎片。基于此,孔德铭坚信辛店遗址有铸铜作坊
期刊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开大学东北研究会在黑龙江考察时的合影。  大学的发展史,是国家与社会变迁的缩影。从1919年创立至今,南开大学已走过整整一个世纪不平凡的历程。从初建时期的筚路蓝缕、抗战烽火中惨遭轰炸,到西南边陲的弦歌不辍,尽显刚毅坚卓;从北归复校的艰难重建,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作育英才;从改革开放新时期践行“科教兴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创建“双一流”高校……回眸百年,这
期刊
宋镇豪 摄影 马悦  作为当代中国甲骨学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镇豪从20世纪60年代接触甲骨文。半个世纪的光阴中,他亲身经历并推动了甲骨文研究从手段到领域的更新迭代,以及構筑于于甲骨学之上的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对话。甲骨文促进国际交流  在宋镇豪看来,甲骨文不仅仅是汉字的鼻祖,也传承着中国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信仰的由来、中国文化形成的缘起。“比如,甲骨文体现出中华民族对祖先的
期刊
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年10月22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拉开帷幕。证古泽今的文明符号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可
期刊
2019年10月18日,河南安阳,甲骨文的故乡,由当代甲骨学领军人物、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宋镇豪指导,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正式上线。从“半体力劳动”到“人工智能”  登录“殷契文渊”网站,在字形库中选择甲骨字“人”字形,所有包含该字形的402个甲骨片信息就全部显示出来。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介绍,“殷契文渊
期刊
黄德宽 摄影 马悦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中国汉字史的价值何在?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看来,甲骨文一方面展示了3000多年前汉字的原始面貌,让现代人甚至比东汉文字学名家许慎更清楚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形态,并纠正了2000多年来汉字字形结构分析的一些错误;而同时,甲骨文能够更好地帮助研究者寻找汉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甲骨文发现的5年后,孙诒让撰成《契文举例》—
期刊
歼-20依次滑出准备起飞。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中,由陆、海、空三军航空兵组成的12个空中梯队,以前所未有的磅礴阵容接受检阅。  此次空中梯队受阅新型装备多,明星机型悉数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列装后首次参加国庆阅兵的新机型占正式受阅飞机总数的31.6%,且均为中国自主研发,代表了新时代空中整体作战力量,也标志着中国空中力量体系化建设有了质的飞跃。其中,空军歼击机梯队“三剑客”—歼-20、歼
期刊
2019年11月1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主持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出席并合影。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雅典同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谈。会谈前,帕夫洛普洛斯为习近平举行隆重欢迎仪式。 摄影 谢环驰/新华社  相知不以万里远。  习近平主席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
期刊
安徽合肥莲花小学的常规书法课堂上,学生正在临摹“汉”字。 摄影 程兆作为全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安徽合肥莲花小学将书法作为校本教材,始终把学生书法当作一门重要的课程。自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线以来,平台里有关书法名家名作鉴赏的内容,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 摄影 程兆  “今天降温,要多穿一点儿。”在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级一班的一堂对外汉语课上,汉语老师周华玲正在给10位来自德国、意大利、乌克兰、俄罗斯、
期刊
黄天树 摄影 马悦  黄天树是当今中国古文字领域影响重大的著名学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采用甲骨断代新说,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甲骨文字体精密分类,并进一步确定每类字体的大致时代即“断代”,逐渐为甲骨学界普遍接受。  2011年,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编纂《甲骨文摹本大系》。全书收录8万余片甲骨摹本,均由编纂者精心摹写,这超过了大型著作《甲骨文合集》收录4万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