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下文化旅游在各城市得到迅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强有力引擎。安徽作为旅游城市,承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而书房用具更能体现文化沉淀的内涵。本文试述笔、砚台、笔筒、镇纸的设计,将安徽的特色文化与其产品相结合,既符合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又为文化旅游的发展以及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文化置入
安徽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还发掘了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因此安徽是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民居的特点可用7个字来概括:白墙黑瓦马头墙。那高高的马头墙据说是用来防火的,窗户也只有巴掌大点。因为过去安徽的男子很多出门在外做生意,常常只有女人在家,为了防止窃贼闯入于是修建了高且很小的窗户。从邮票中,可以隐约看到民居建筑的拐角两面墙交接处,被削去三分,这表示主人的一种治家处世理念和谦逊之风。
通过安徽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取其设计元素,对书房产品进行再设计。
毛笔:
毛笔是我国汉族人民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勤劳智慧的人民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汉族的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无比的贡献。毛笔是汉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同时毛笔作为书房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将少女的发簪设计融入其中,作为毛笔的尾部设计,个性而不失趣味性。
砚台: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也是书房的用具之一。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最初的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形态较为原始,仅仅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而至汉时,砚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留足于安徽的文化古村,可见历史悠久的牌楼,牌楼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牌楼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线。本设计将牌楼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砚台的外形设计中,将立柱间的空间部分作为主要的研墨区域。
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拼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喈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据古文记载,笔筒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在本案例的设计中,笔筒打破常规设计,将安徽的马头墙元素应用到设计中,高低递进,错落有致,简洁大方。另外材质的选取上,运用不锈钢的元素设计,价格适中,易放置。
镇纸:
所谓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作为镇纸的设计,我选则安徽的美人靠设计,”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将美人靠作为镇纸的“拿手”,方便美观。
结语
这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借鉴到安徽文化的代表元素。进而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再设计,将文化元素的造型、图案、颜色加以提炼,运用到生活用品设计上。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傩戏文化。
关键词:旅游产品;文创产品;文化置入
安徽省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早在两百多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还发掘了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因此安徽是史前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安徽民居的特点可用7个字来概括:白墙黑瓦马头墙。那高高的马头墙据说是用来防火的,窗户也只有巴掌大点。因为过去安徽的男子很多出门在外做生意,常常只有女人在家,为了防止窃贼闯入于是修建了高且很小的窗户。从邮票中,可以隐约看到民居建筑的拐角两面墙交接处,被削去三分,这表示主人的一种治家处世理念和谦逊之风。
通过安徽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取其设计元素,对书房产品进行再设计。
毛笔:
毛笔是我国汉族人民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勤劳智慧的人民又不断地总结经验,存其精华,弃其糟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几千年以来,它为创造汉族的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汉民族与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无比的贡献。毛笔是汉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同时毛笔作为书房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将少女的发簪设计融入其中,作为毛笔的尾部设计,个性而不失趣味性。
砚台:
砚亦称为研,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也是书房的用具之一。
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最初的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形态较为原始,仅仅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而至汉时,砚开始丰富起来,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留足于安徽的文化古村,可见历史悠久的牌楼,牌楼是一种有柱门形构筑物,一般较高大。旧时牌楼主要有木、石、木石、砖木、琉璃几种,多设于要道口。牌楼曾作为多届世博会中国馆的门面建筑,吸引了世人的視线。本设计将牌楼的设计元素融入到砚台的外形设计中,将立柱间的空间部分作为主要的研墨区域。
笔筒:
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品来看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屠隆《文具雅编》:”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长物志》:”笔筒,湘竹,拼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之物一说,但查宋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喈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据古文记载,笔筒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在本案例的设计中,笔筒打破常规设计,将安徽的马头墙元素应用到设计中,高低递进,错落有致,简洁大方。另外材质的选取上,运用不锈钢的元素设计,价格适中,易放置。
镇纸:
所谓镇纸,即指写字作画时用以压纸的东西,现今常见的多为长方条形,因故也称作镇尺、压尺。最初的镇纸是不固定形状的。镇纸的起源是由于古代文人时常会把小型的青铜器、玉器放在案头上把玩欣赏,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分量,所以人们在玩赏的同时,也会顺手用来压纸或者是压书,久而久之,发展成为一种文房用具——镇纸。
作为镇纸的设计,我选则安徽的美人靠设计,”美人靠”是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置的靠椅的雅称。徽州古民宅往往将楼上作为日常的主要憩息和活动的场所。古代闺中女子轻易不能下楼外出,寂寞时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或窥视楼下迎来送往的应酬,故雅称此椅为”美人靠”。将美人靠作为镇纸的“拿手”,方便美观。
结语
这几个案例我们可以借鉴到安徽文化的代表元素。进而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再设计,将文化元素的造型、图案、颜色加以提炼,运用到生活用品设计上。不仅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传承傩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