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财经作家吴晓波在2015年发表了一篇文章——“看90后的‘鹿晗们’如何改变世界”。他以“大数据下造就的小鲜肉”为视角解析互联网下的经济效益。在现在的发展潮流下,如果要用某种社会形态来阐释波普艺术的话,我认为用鹿晗代表的“偶像们”的兴起现象再适合不过了。而鹿晗不仅是90后的代表、新时代的标志,也是波普艺术下的一件成功的艺术品。
关键词:波普艺术;偶像;大众传媒;时代
一、事件背景
2017年10月8号,明星鹿晗在微博公布了恋情,一经发出网上一片哗然甚至造成微博后台系统崩溃,一条微博点赞量超过五百多万,话题量更是成为爆点,热搜量连续几天只上不下。接下来的几天不仅是在各种网站渠道,就连身边的人都无不在讨论热议关于鹿晗的话题,由此可见一位偶像的公众影响力,而大众对于一件娱乐事件的爆发点所产生的效应也可见一斑。
二、关于鹿晗
鹿晗是当下较为成功的一位偶像,在平时,我们不仅能在电视、网络上看到他的各种新闻视频,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能看到他代言的各种商品、海报。这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鹿晗為什么如此之红?一个顶级流量小生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力究竟会有多大。搜索鹿晗的资料他并没有什么出名的代表作品,虽然是以歌手身份出道但也没有像TF-boys那样有“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这种让大众张口就来的成名曲,但是他依旧很火,可以说鹿晗就是一个在当下大众传媒和大众营销快速发展中最成功的商品符号和艺术品。
鹿晗即“偶像们”就是通过在大企业的包装下运用大众传媒、大众营销的方式爆发式走红,互联网是最多的传播途径让这些“偶像”快速走进大众生活,这种走红模式就好比将一枚芯片的植入大众的脑中,让大众在无意识下“被”接受,等反映过来的时候只会感叹一句“他呀,鹿晗,认识认识”。这种模式有意无意地瞄准的是社交媒体的各种粉丝群体(尤其是年轻的小粉丝),然后在粉丝的效应下再反向轰炸大众媒体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大众营销开展商业模式。这也是新时代的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三、波普艺术
POP Art,顾名思义就是流行的艺术。这个流派的著名艺术家有很多,比如美国的安迪.沃霍尔,日本的村上隆,中国的王广义。他们也是全世界艺术家们都讨厌的存在:他们追逐名利,他们让艺术触手可及,不再高高在上,使得艺术家也走下了神坛。
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随着科技经济的发达流行艺术越来越流行,它运用的新技术使艺术品的制作成本和传播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波普艺术跟其他艺术的观念是比较对立的:波普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能够被大家理解的,应该是触手可得的。
四、偶像时代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们总是想试图通过一些极致的娱乐方式去缓解这种压力、释放自己。而媒体正是抓住了大众的这一心理,常常在仅仅只是捕捉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关于“脑残粉”的事件,就通过赚人眼球的新闻标题来娱乐大众以赚取非额的经济利益。在当下,即使“偶像”早已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圈大众文化和日常文化无法回避的话题,但仍然有些人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然而它真的毫无意义吗,由此来研究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有意义、值得研究的事情?
人们常常有两种声音:第一种,我只研究“好”的东西;第二种,我想研究“有用”的东西。而什么是好的又什么是有用的呢?这些却又是个问题。所谓“好”,就是沿着“经典”与“传统”来研究那些令人尊敬的、千古流芳的东西。所谓“有用”,最直接的——最有影响的。因此当我们弄懂了一个千古流芳的艺术品,把艺术品放到今日依旧能引起我们对社会反思的,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每当人们弄懂了一件我们就能多个角度去认识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其实现在很多流行的网络文化也有很多人并不是很能接受,就比如直播,这只是一种很无聊的东西但依然吸引了很多人的观看,还造成火爆一片。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些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看?因为在偶像文化里,无论你喜不喜欢,了不了解,参不参与,除非你不看新闻、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交朋友,否则很难做到与别人的生活全然无涉,受到别人的影响自然也会去观看,就会有更多的人观看。这就是大众媒体的影响也是大众媒体的魅力。
第二、“偶像”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粉丝与偶像之间其实也没有过多的正面接触,粉丝在参与什么,见证什么,都只是在电脑前手机上投票吵架写评论,就像平行时空一样,但却让粉丝与偶像在这个时代成为最蔚为可观的一个微妙“共同体”。
在中国,大多数的都是给人一种“只要脸好看就能当偶像”的错觉,而这些都是职业素养不够所造成的,所以能真正担得起“偶像”概念的人,少之又少。一个能称得上真正“偶像”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在在一个时代引发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然而,这个仍需努力。
五、我们与艺术
1957年,汉密尔顿发表了一张流行文化的艺术清单,清单中涉及了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这份清单到了60年后的今天依然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流行状态,依然有着波普艺术流行之初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用作品《玛丽莲.梦露双折画》来讽刺社会名流其实是一件经过包装的商品,那么在21世纪后的今天那些所谓的“偶像们”不也正是包装下的商品吗。时代不同,艺术却是遥相呼应。
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艺术没有过去和将来之分,如果一件艺术品无法在当今持久的生存,那么它就没有思考的价值”,艺术是永恒的,而我们需要从每一件艺术品中不仅要去思考当时的社会的形态也要去探索未来的可能。在这样的潮流轨道上,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能否把握住艺术的方向,成为了艺术家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在新时代下探索各种未知,去看到艺术家思想的火花,去看到“自己”,将艺术走进大众、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理解艺术、欣赏艺术。
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因为新时代,已然逼近。
关键词:波普艺术;偶像;大众传媒;时代
一、事件背景
2017年10月8号,明星鹿晗在微博公布了恋情,一经发出网上一片哗然甚至造成微博后台系统崩溃,一条微博点赞量超过五百多万,话题量更是成为爆点,热搜量连续几天只上不下。接下来的几天不仅是在各种网站渠道,就连身边的人都无不在讨论热议关于鹿晗的话题,由此可见一位偶像的公众影响力,而大众对于一件娱乐事件的爆发点所产生的效应也可见一斑。
二、关于鹿晗
鹿晗是当下较为成功的一位偶像,在平时,我们不仅能在电视、网络上看到他的各种新闻视频,即便是走在大街上也能看到他代言的各种商品、海报。这不得不使我们去思考鹿晗為什么如此之红?一个顶级流量小生对于大众生活的影响力究竟会有多大。搜索鹿晗的资料他并没有什么出名的代表作品,虽然是以歌手身份出道但也没有像TF-boys那样有“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这种让大众张口就来的成名曲,但是他依旧很火,可以说鹿晗就是一个在当下大众传媒和大众营销快速发展中最成功的商品符号和艺术品。
鹿晗即“偶像们”就是通过在大企业的包装下运用大众传媒、大众营销的方式爆发式走红,互联网是最多的传播途径让这些“偶像”快速走进大众生活,这种走红模式就好比将一枚芯片的植入大众的脑中,让大众在无意识下“被”接受,等反映过来的时候只会感叹一句“他呀,鹿晗,认识认识”。这种模式有意无意地瞄准的是社交媒体的各种粉丝群体(尤其是年轻的小粉丝),然后在粉丝的效应下再反向轰炸大众媒体以进行各种形式的大众营销开展商业模式。这也是新时代的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
三、波普艺术
POP Art,顾名思义就是流行的艺术。这个流派的著名艺术家有很多,比如美国的安迪.沃霍尔,日本的村上隆,中国的王广义。他们也是全世界艺术家们都讨厌的存在:他们追逐名利,他们让艺术触手可及,不再高高在上,使得艺术家也走下了神坛。
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随着科技经济的发达流行艺术越来越流行,它运用的新技术使艺术品的制作成本和传播成本也越来越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波普艺术跟其他艺术的观念是比较对立的:波普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是能够被大家理解的,应该是触手可得的。
四、偶像时代
现代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人们总是想试图通过一些极致的娱乐方式去缓解这种压力、释放自己。而媒体正是抓住了大众的这一心理,常常在仅仅只是捕捉到了一些耸人听闻的、关于“脑残粉”的事件,就通过赚人眼球的新闻标题来娱乐大众以赚取非额的经济利益。在当下,即使“偶像”早已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圈大众文化和日常文化无法回避的话题,但仍然有些人对它嗤之以鼻,认为它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然而它真的毫无意义吗,由此来研究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有意义、值得研究的事情?
人们常常有两种声音:第一种,我只研究“好”的东西;第二种,我想研究“有用”的东西。而什么是好的又什么是有用的呢?这些却又是个问题。所谓“好”,就是沿着“经典”与“传统”来研究那些令人尊敬的、千古流芳的东西。所谓“有用”,最直接的——最有影响的。因此当我们弄懂了一个千古流芳的艺术品,把艺术品放到今日依旧能引起我们对社会反思的,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每当人们弄懂了一件我们就能多个角度去认识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其实现在很多流行的网络文化也有很多人并不是很能接受,就比如直播,这只是一种很无聊的东西但依然吸引了很多人的观看,还造成火爆一片。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些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人看?因为在偶像文化里,无论你喜不喜欢,了不了解,参不参与,除非你不看新闻、不看电视、不看电影、不交朋友,否则很难做到与别人的生活全然无涉,受到别人的影响自然也会去观看,就会有更多的人观看。这就是大众媒体的影响也是大众媒体的魅力。
第二、“偶像”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粉丝与偶像之间其实也没有过多的正面接触,粉丝在参与什么,见证什么,都只是在电脑前手机上投票吵架写评论,就像平行时空一样,但却让粉丝与偶像在这个时代成为最蔚为可观的一个微妙“共同体”。
在中国,大多数的都是给人一种“只要脸好看就能当偶像”的错觉,而这些都是职业素养不够所造成的,所以能真正担得起“偶像”概念的人,少之又少。一个能称得上真正“偶像”的人,要看他是否能在在一个时代引发一种文化现象甚至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然而,这个仍需努力。
五、我们与艺术
1957年,汉密尔顿发表了一张流行文化的艺术清单,清单中涉及了当代大众文化的特点,这份清单到了60年后的今天依然反映了整个时代的流行状态,依然有着波普艺术流行之初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上个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用作品《玛丽莲.梦露双折画》来讽刺社会名流其实是一件经过包装的商品,那么在21世纪后的今天那些所谓的“偶像们”不也正是包装下的商品吗。时代不同,艺术却是遥相呼应。
艺术大师毕加索说:“艺术没有过去和将来之分,如果一件艺术品无法在当今持久的生存,那么它就没有思考的价值”,艺术是永恒的,而我们需要从每一件艺术品中不仅要去思考当时的社会的形态也要去探索未来的可能。在这样的潮流轨道上,每一位艺术工作者能否把握住艺术的方向,成为了艺术家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在新时代下探索各种未知,去看到艺术家思想的火花,去看到“自己”,将艺术走进大众、走进生活,让更多的人理解艺术、欣赏艺术。
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止,因为新时代,已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