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塑的身体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2日,韩啸在济南韩氏整形美容医院实施了他的行为艺术“手术”。
  整个活动由著名策展人王春辰策划,著名批评家易英、王春辰、段君撰写了批评文章,吴鸿、王春辰、刘礼宾、杭春晓、段君、朱小钧、胡斌、郝青松、夏彦国、李国华、
  王栋栋、崔灿灿等12名活跃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参与了研讨。
  由于有网络直播、微博互动以及各大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的报道,『手术』成了引人瞩目的艺术事件。据说,参与讨论评论家们,在『手术』是否是艺术的问题上,
  意见不一,争执不下。既然专家都无法形成共识,“手术”在社会上的反响可想而知,一定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代艺术更多地是引起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手术』是一个成功的艺术事件。
  让我们先撇下“手术”是不是艺术的问题,来检讨一下我们所使用的艺术概念。对艺术界有所关注的人都知道,自20世纪以来,艺术概念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或者说遭遇极大的挑战。在当代艺术实践的推动下,艺术概念变得外延越来越大,内涵越来越小,以至于没有谁不是艺术家,没有什么不是艺术品。当然,如果艺术概念真到了这步田地,我们也可以说没有谁是艺术家,没有什么是艺术品。尽管这些说法在理论上都有可能,但是实际上我们还是能够将艺术家与一般人、艺术品与一般物区别开来。
  20世纪以来对艺术概念的挑战,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艺术不再神圣。用迪基(G. Dickie)的话来说,我们不再在评价意义上来理解艺术,而只是在分类意义上来理解艺术。从评价意义上来理解艺术时,艺术品往往会被认为是好东西,艺术家往往会被认为是好人。从分类意义上来理解艺术时,艺术品只是一种类别的东西,艺术家只是一种类别的人,他们都有好有坏。从分类意义上来理解艺术,是20世纪艺术哲学在修正艺术概念上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如果艺术只是一个分类概念,而不是一个评价概念,那么就没有人能阻止某人想要变成艺术家,也没有人能阻止某物被某人或某些人视为艺术品。在这种意义上,艺术变成了一种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方式。某人是否愿意用艺术的方式来生活,或者用艺术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完全可以由他自己做主。在当代艺术界,从其他行业转入艺术界的人士不计其数,当然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但是,成功与失败都不妨碍他们是艺术家。我们允许有成功和失败的商人、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工人、农民,如此等等,为什么不能允许有成功和失败的艺术家?!为什么艺术家就必须是成功人士?!破除职业的等级区分,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韩啸决意要成为艺术家,他决定要把手术做成艺术,我想他的这些决定也无人能够阻挡。韩啸告诉我,自从接触艺术之后,自从他决定要做艺术家之后,他首先解决了自己精神上的苦恼,将自己从近乎分裂、焦躁、抑郁的精神状态中解救出来了。从这种意义上说,他的角色转换是成功的,如果我们将“成功”理解为某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话。
  我们不能阻挡韩啸要变成艺术家。但是,韩啸的行为“手术”是否是艺术,是可以争论的,因为并不是艺术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即使是在分类意义上来理解“艺术”一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对照当代艺术理论,来检验一下韩啸的行为“手术”是否是艺术。
  由于艺术与非艺术的边界十分模糊,当代艺术理论家认为,衡量某物是否是艺术,可以看看创作该物时创作者的意图。如果创作者怀着艺术意图,他的创作物就是艺术品。我们可以将这种理论,称之为意图理论。据说劳森伯格在安徽时曾经用罐头罐创作了一件作品,留给当地人作为纪念。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个罐头罐就是艺术作品,他用过的或者没用过的其他罐头罐就不是。因为前者体现了劳森伯格的艺术意图,后者没有。当然,那个传说中的罐头罐也许与其他罐头罐一道,早就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但是,即使在今天有人能够将它从历史的垃圾堆里找出来,它仍然称得上是艺术。这种理论,能够解释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那些现成品艺术是艺术,而与之完全一样的相似物却不是?
  现在我们可以将韩啸的手术与劳森伯格的罐头罐做个比较。韩啸的某次手术是艺术,当他怀有艺术意图地执行的时候。但这并不等于韩啸的所有手术都是艺术。这就像劳森伯格用过的某个罐头罐是艺术,当它体现了劳森伯格的艺术意图时,而其他的罐头罐不是艺术一样。当然,如果韩啸每次做手术的时候都怀有艺术意图,那就另当别论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韩啸可以宣称他所有的手术都是艺术。不过,这里涉及的问题相对要复杂一些,可以暂且不论。
  也许有人会觉得艺术意图理论过于主观,也过于武断,赋予了艺术家太大的权力,甚至是霸权。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其实有艺术意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对于绝大部分观念艺术来说,艺术意图胜过实际执行。艺术意图也是作为生活方式的艺术的重要因素。
  比艺术意图理论相对客观一点的,是艺术界理论。它有不同的版本:以丹托为代表的艺术理论版,以迪基为代表的艺术体制版,以及以列文森为代表的艺术史版。当然,这种区分纯粹是为了叙述方便,实际上它们之间有许多交叉重叠的地方。
  根据丹托的艺术界理论,某物是否是艺术,关键看它是否能够进入艺术界,在艺术界中是否有它的位置,或者在艺术界中是否被提及。这里的艺术界,指的是由各种解释构成的理论氛围。如果某物的出现,引起了艺术界的争论,有关于它的各种解释,那么它就是艺术,无论这种解释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韩啸的行为,引起了艺术界的争论。有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为之辩护,也有重要的批评家认为它不是艺术。韩啸的行为已经为艺术理论的氛围所环绕,从这里意义上说,它是艺术作品。
  也许有人会说,艺术理论版的艺术界理论,也很外在,因为它与艺术本身无关,与关于艺术的各种说法或者话语有关。这其实是理论家们为了突出自己的地位而炮制的一种理论,我们不能信以为真。
  让我们再来检验一下艺术体制版的艺术界理论。在迪基看来,某物是否是艺术,关键看它是否被艺术体制所接受。这里的艺术体制,可以被宽泛地理解为所有跟艺术有关东西,包括艺术家、理论家、批评家、收藏家、公众、媒体、美术馆、艺术院校,艺术协会等等,它们组成一个艺术社会,也可以被狭义地理解为艺术机构,如美术馆,艺术家协会,艺术院校等等。被艺术体制接受的,就是艺术,否则就不是艺术。韩啸在山艺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接受过训练,也在美术馆举办过展览,他得到了艺术院校和美术馆的承认。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他的作品通过了艺术体制的检验,可以是艺术。
其他文献
北京贵点艺术空间自成立以来,已经请著名批评家王明贤先生连续策划了两次名为“穿越历史”的当代艺术展,也产生了极好的影响。而这两个展览与深圳美术馆先前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在学术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具体言之,那就是强调对社会主义经验的再运用,并由此建立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也正因如此,深圳美术馆与北京贵点艺术空间在一年前就商定,要联手举办“再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展”,同时邀请湖北美术馆、石家庄当代艺术
期刊
本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一到单位,收到这样一本书,书名是《我的眼睛一睁开》,这是一本成年人写的书,是成年人写给孩子的书,换句话说,是成年人写给童年回忆的书。  书很薄,很轻,不像坊间很多的儿童绘本,专门用硬硬的精装皮壳吓人。也很干净,很安静,也许,孩子的心思就是安静如许,没有目迷五色的驳杂,孩子的眼睛,看到了一个绚丽却干净的世界。  晚间给四岁的孩子念这本书:“公共汽车吃的太多了,肠胃里的人挤着人
期刊
是艺术和不是艺术,都成为一种观点,各有所指和针对性。“是艺术”表面这一“艺术”名称下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它拥有的内在属性和自身规定性;“不是艺术“则表明怀疑这一名称之下的对象或行为的不合法、不具有一种特殊属性,是违背艺术的东西。“艺术”因名相之累而产生争执,非以是否为艺术而争是非,而不是以名相之外还有什么为探求。是也好,不是也好,又因名相之争得到了什么呢。所争者,并非艺术与否,而是身为艺术的辩护者与
期刊
谈论起中国近20年以来的当代艺术史,陈箴绝对是一位无法错过的艺术家。陈箴(1955-2000)上海人,中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80年代移居巴黎,开始使用日常物创作装置作品,如帆布床、床垫、保龄球等等。作为一位活跃于西方的跨文化的中国籍艺术家,他善于向世界发问,向人性发问。由于他对本土文化深刻的反思、领悟,又将本土文化向外来文化全面开放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跨越两者的道路。陈箴的作品蕴涵丰富的知识层次
期刊
以前我曾在CNN网的头条读到过一条新闻:一对银行破产的年轻情侣,抢劫了七百万美金潜逃,后被抓获。有趣的是,新闻特别提到,他们在远走高飞前,还悄悄在房东的邮箱里留下了当月的房租。可能是也觉得诧异,该记者借一位受访人之口写道:如果我是抢劫了七百万的在逃犯,谁还会记得付几百块的房租? 该记者似乎对他们满怀同情,在讲述了房东对他们的好评价后,还引述了其中男孩子的博客,其中有一句话我一看就深深地记住了,在他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雕塑最重要的学术动向是,走向世界和寻找中国。  看起来,这是不同的两个发展方向,但实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走向世界,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打破封闭的文化隔绝状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的对话,在和其它民族和文化形态的交流、对话中,凸显自身的民族身份,这是中国当代雕塑努力的目标之一。  “走向世界”的说法曾经遭到质疑:世界在哪里?难道中国不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的,世界就是由中国这样
期刊
杨小彦:非常感谢大家光临上海美术馆,我希望这次研讨能换一种更加灵活的形式,大家不用像其他研讨会一样排队发言,都提一个问题出来,尖锐一点也没有关系,我们集体讨论和回答。  鲁虹:我觉得李群力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风景,但并不是传统的自然风光,而是表现了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现在,我要提出一个问题,即当你拍完照片后,你的想法已经都呈现出来,直接展示照片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根据所拍照片再画一遍?有没有必然要这样
期刊
雷姆·库哈斯,这位因城市论《S,M,L,XL》被建筑界称为建筑圣经的作者、当下世纪的潮人、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的领军人、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茨克奖(Pritzker)的获奖者、身高身高1.92的库哈斯,不能不说是高大的,可是他被那些无聊的绯言折腾的略显憔悴,但独来独往的库哈斯,仍然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之一,他的思想对一成不变的建筑学是一种颠覆,他的创意对建筑界来说,如同鲜氧。  建造本身就
期刊
日本摄影  东京都摄影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个名为“60年代日本摄影的创新”的展览,以此探索60年代日本摄影关键时期的重要性。展览的时间是在1991年。  摄影是在1850年代传入日本的,到了20和30年代现代摄影开始成形。作为对摄影的觉醒,摄影家从不同的方面探索了摄影的可能性,包括画意摄影,新摄影,先锋摄影以及新闻摄影,从而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前创建的摄影因为独特的社会状态向战后摄影
期刊
沈:今天我们做一个访谈,或许会比较尖锐。人的成长和进步就是因为我们直面问题,所以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自我提升,我们今天的访谈就从这个角度展开。  我知道你很早就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了,在市场上也是挺活跃的。这既是一个好事情,也是一个坏事情,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我觉得市场是任何一个艺术家都避免不了的,学术和市场并不矛盾,包括国外的顶级大师,不是说仅仅用市场来界定其价值,但是市场的确是其中一个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