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是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民族音乐学分析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目前有关三种分析方法谁包含谁以及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音乐研究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笔者在拜读过杨民康教授的一篇论文后,引发了对“三种研究范式”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三种研究范式”阐述,简要论述其各自的特点,以期为学者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民族音乐学分析;选择争议
我国是多元文化并存,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又各具特色的中华音乐文化。因此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对待我国的音乐形态特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种研究范式”阐述,简要论述其各自的特点,以期为学者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音乐形态分析
在我国,真正将音乐形态研究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并命名为“音乐形态学”则起源于当代。最初是由黄翔鹏、赵宋光提出来的学科名词。此后,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地被应用于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
音乐形态分析无疑是三种分析范式里历史较悠久、基础较深的,该分析方法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处于主流位置,此研究范式主要是以姚亚平教授的观点为主。提出音乐形态学以音乐形式分析为最终目的,并探索音乐的构成规律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20世纪80年代后,其目的和用途有所拓展,专注于乐律学、艺术美学和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进行音乐形态学的研究与教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更深层次地认识,对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学分析
学者将所有对音乐现象或音乐作品进行近距离观察,并将其置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阐释和进行评价的音乐研究称为音乐学分析。“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是于润洋教授于1993年在他的长篇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在于润洋教授的倡导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学分析课。目前这个概念在国内音乐学界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总之,音乐学分析是对音乐本身和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音乐人的行为。
音乐学分析,是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思维。近年来,在中国西方音乐史及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大力提倡该研究范式,主要代表人物如于润洋教授、姚亚平教授。指出了音乐学分析是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在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的同时,还揭示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作出一定的评判,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
三、民族音乐学分析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早期称“比较音乐学”,它的产生和形成受到了其它学科的影响。我国的民族音乐学始于五四运动后,当时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的先行者有王光祈、肖友梅、刘天华等人,他们的研究对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第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才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民族音乐学真正进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
学者杜亚雄比较注重我国民族音乐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指出目前我国音乐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得传统优势,同样也面临着的重大的任务。因此,希望引起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四、“三种音乐分析范式”的选择争议
在三种音乐范式中,民族音乐学主要是致力于对“他者”文化的研究;而在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人数较多者是音乐形态学分析;此外,有学者认为音乐学分析近年来被认为是对音乐、文化兼顾的同时,且优于音乐形态分析的范式。
但对于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者来讲,其研究不仅要涉及人和社会,而且要有“为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意识。民族音乐学注重田野考察及体验过程的研究,同时把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符号进行研究,其分析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包括了其他几种分析范式的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分析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种研究范式是从不同的方面对音乐素材、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它们都是音乐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形态学倾向于音乐本体性的分析;音乐学分析是对现有音乐曲谱、音乐文献等的主流音乐分析;而民族音乐学分析更多的是对民间音乐的整理、分析。
总之,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三种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选择的不同。因此掌握一种最合适研究的方法,然后综合其它各种研究方法,把它作为一种学术手段,对我国的音乐进行研究,争取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J].音乐艺术,2014,(1).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J].中国音乐:季刊,2012,(1):21.
[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季刊,2009,(3):42.
[4]韩光明.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5(4):31.
[5]西格蒙德·列瓦里,恩斯特·列威,李曦微.音乐形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中国音乐学,1987,(1):137
[6]王耀华.古今·中西·音乐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0.
[7]姚亚平.什么是音乐学分析:一种研究方法的探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4):8.
[8]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08,(1):51.
[9]冯智权.民族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差异[J].铁道师院学报,1998,(10).
[10]肖雨卿.关于中国音乐形态学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3,(5):58.
[11]刘正维.关于民族音乐形态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5,(4):33.
作者简介:
甄笑敏(1987.1~),女,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西藏现当代音乐方向”2013级研究生。
关键词: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民族音乐学分析;选择争议
我国是多元文化并存,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又各具特色的中华音乐文化。因此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来对待我国的音乐形态特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种研究范式”阐述,简要论述其各自的特点,以期为学者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音乐形态分析
在我国,真正将音乐形态研究作为专门的学科来看待并命名为“音乐形态学”则起源于当代。最初是由黄翔鹏、赵宋光提出来的学科名词。此后,该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逐渐地被应用于我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
音乐形态分析无疑是三种分析范式里历史较悠久、基础较深的,该分析方法在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处于主流位置,此研究范式主要是以姚亚平教授的观点为主。提出音乐形态学以音乐形式分析为最终目的,并探索音乐的构成规律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20世纪80年代后,其目的和用途有所拓展,专注于乐律学、艺术美学和音乐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进行音乐形态学的研究与教学,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更深层次地认识,对促进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二、音乐学分析
学者将所有对音乐现象或音乐作品进行近距离观察,并将其置于音乐本身之外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来阐释和进行评价的音乐研究称为音乐学分析。“音乐学分析”这个概念是于润洋教授于1993年在他的长篇论文《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中首次提出来的。1996年,在于润洋教授的倡导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为研究生开设了音乐学分析课。目前这个概念在国内音乐学界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总之,音乐学分析是对音乐本身和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音乐人的行为。
音乐学分析,是在音乐形态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析思维。近年来,在中国西方音乐史及音乐美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大力提倡该研究范式,主要代表人物如于润洋教授、姚亚平教授。指出了音乐学分析是综合性质的专业性分析,在考察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语言、审美特征的同时,还揭示了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并作出一定的评判,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有一个高层次的认识。
三、民族音乐学分析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早期称“比较音乐学”,它的产生和形成受到了其它学科的影响。我国的民族音乐学始于五四运动后,当时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的先行者有王光祈、肖友梅、刘天华等人,他们的研究对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20世纪40年代迎来了第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民族音乐学才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民族音乐学真正进入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
学者杜亚雄比较注重我国民族音乐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指出目前我国音乐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得传统优势,同样也面临着的重大的任务。因此,希望引起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
四、“三种音乐分析范式”的选择争议
在三种音乐范式中,民族音乐学主要是致力于对“他者”文化的研究;而在传统音乐研究领域历史最为悠久,应用人数较多者是音乐形态学分析;此外,有学者认为音乐学分析近年来被认为是对音乐、文化兼顾的同时,且优于音乐形态分析的范式。
但对于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者来讲,其研究不仅要涉及人和社会,而且要有“为谁研究和分析”的问题意识。民族音乐学注重田野考察及体验过程的研究,同时把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符号进行研究,其分析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包括了其他几种分析范式的因素。因此,有学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分析是应该首先考虑的一种分析方法。
三种研究范式是从不同的方面对音乐素材、音乐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它们都是音乐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形态学倾向于音乐本体性的分析;音乐学分析是对现有音乐曲谱、音乐文献等的主流音乐分析;而民族音乐学分析更多的是对民间音乐的整理、分析。
总之,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三种分析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可能会造成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选择的不同。因此掌握一种最合适研究的方法,然后综合其它各种研究方法,把它作为一种学术手段,对我国的音乐进行研究,争取使自己的学术研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民康.音乐形态分析、音乐学分析与民族音乐学分析——传统音乐研究的不同方法论视角及其文化语境的比较[J].音乐艺术,2014,(1).
[2]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学问[J].中国音乐:季刊,2012,(1):21.
[3]杜亚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J].中国音乐:季刊,2009,(3):42.
[4]韩光明.对民族音乐学的发展现状分析[J].北方音乐,2015(4):31.
[5]西格蒙德·列瓦里,恩斯特·列威,李曦微.音乐形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J].中国音乐学,1987,(1):137
[6]王耀华.古今·中西·音乐与文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谈[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1):100.
[7]姚亚平.什么是音乐学分析:一种研究方法的探求[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4):8.
[8]姚亚平.于润洋音乐学分析思想探究[J].音乐研究,2008,(1):51.
[9]冯智权.民族音乐学分析与音乐学分析的差异[J].铁道师院学报,1998,(10).
[10]肖雨卿.关于中国音乐形态学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13,(5):58.
[11]刘正维.关于民族音乐形态学[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5,(4):33.
作者简介:
甄笑敏(1987.1~),女,西藏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专业“西藏现当代音乐方向”2013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