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具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化交流史著作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ith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西南和南亚间的文化交流起步颇早,持续时间长。这是人类文明交流史和中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对外交通体系里,西南地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区域。”[1]也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四川的古文化与汉中、关中、江汉以至南亚次大陆都有关系,就中国与南亚关系看,四川可以说是‘龙头’。”[2]汤洪教授著、中华书局2020年12月出版的《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一书,就是推动中外关系史研究,特别是推动西南巴蜀区域对外交流史研究的成功之作。相较于同领域的其他成果,此书充分挖掘古史文献,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借鉴中西文化交流的优秀研究方法,不仅视角独特,新论迭出,而且史料丰富,论证缜密,文笔亦流畅,实为中外关系史的一部力作。
  该书除序言、绪论、结语和后记外,共分3编10章,凡29万字,探讨了中国古代巴蜀与南亚间的多向文化交流关系。其以物质文化、宗教文化、语言艺术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全面分析相互间存在的密切往来关系。书中记述脉络清晰,条分缕析,全方位、多角度地揭示了中西文化交流在我国西南与南亚这一特定区域交汇、碰撞、融合的全貌,展现了古代巴蜀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的内涵发展方面的不凡风采。
  该书特色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物质为实,求文化之交。为了探求古代巴蜀与南亚文化交往的密切关系,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该书着重对典型物质材料进行考辨,颇有所得,值得关注。如蜀蚕与丝绸外傳和“Cina”语源的考辨、蜀布与邛竹杖在南亚等地的传递、茉莉与茶的传播交融、井盐外销南亚的贸易、南亚所产象牙与海贝流入巴蜀、西南琥珀制品与南亚和西亚的时空交流等。一个个物质交流的实证材料,充分揭示了古代巴蜀与南亚间的密切物质交流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一次次论证后所述:“我们不得不惊叹,千山万水永远阻隔不了人们渴望交流互动的内心热情,蜀地物质的外销南传,不仅表明古蜀人具有与域外文明互融互通的愿望,而且有付诸实际行动的方法和途径。”(第55页)该部分的论证与推断恰如其分,展现了作者对文献材料及考古材料运用游刃有余的功力。如在对“琥珀制品”传入路线的论述中,作者综合分析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琥珀制品的原料来源路径及成品的传入路线,充分肯定了南方丝绸之路对其传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证明南方丝绸之路在古代巴蜀与南亚区域间的文化互动中发挥出重要交通功能和经贸文化传播功能,从而带动了各区域文化间的深度交融,推动丝绸之路上各地文化的不断繁荣与进步。
  第二,以宗教为媒,求文化之兴。该书充分重视宗教对区域文化交流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力,选取兴起于古印度的佛教和发源于巴蜀的道教,以此揭示区域间宗教文化的互动影响。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峨眉”语源为“阿弥”之音译,其具有创见性的认识让我们更能深入地了解“峨眉”一词与早期佛教流播的历史痕迹关系;也认识到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人们对了解异域文化以及主动传播自身文明间的情怀永续未变。道教发源地众说纷纭;但作者通过充分论证,考辨道教产生于巴蜀大地,有史料文献可考,有古迹遗存可证。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道教南传越南、印度等南亚诸国的传播情况有所论证,充分展现中国本土宗教对南亚区域宗教文化的辐射影响力。作者也小心求证了密宗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情况。该书表明,以宗教为媒的文化交流,展现出区域文化互动的新活力,实现了多宗教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第三,以语言之美,求文化之情。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语言间的相互借鉴成为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作者在书中大胆推测,认为古彝文与印度婆罗米文字有着跨时空的牵连关系。不过,作者虽然运用文字创制方式等相关手段进行了谨慎求证,论证也较充分,但是否如作者所述,还有待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文学之美源于语言的完美运用,巴蜀文学的昌盛也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精炼表达来完成的。作者在书中以李白其人所蕴含的印度文化情结为方向,探求巴蜀文学中印度文化的隐微印痕。作者认为,无论是从李白的“青莲居士”自号,还是他在文学作品中的长啸、明月、金等对印度文化意象的展现,均是对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佛经进入文化阶层的视域,为中国文人的人生情趣和诗文境界实现拓展,形成新的文学新气象,促进中国文学真正的百花齐放最典型的实证。巴蜀文学与域外文学的相互关联正是作者在文学研究上的新识。的确,以李白等巴蜀地区文学代表人物为抓手,去研究巴蜀文学的文化互动关系,可以全方位认识和了解巴蜀文化的丰富内涵,完善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内容。
  总之,《古代巴蜀与南亚的文化互动和融合》是在宏观与微观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中西文化交流进行全方位论述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古代巴蜀与域外文化交流的一部开拓性著作。该书对区域间经贸文化交流、宗教文化互动、语言文学互鉴等内容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古代巴蜀与南亚间依托南方丝绸之路这样一条国际交通线,实现了多元文化的深度融合的新见,揭示了以文化为载体的区域交流互动关系。汤洪教授的这部论著,不仅在中外交流史上取得一项全新的重要成果,而且也将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巴蜀文化深层次全方位研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释:
  [1]段渝:《中国西南早期对外交通:先秦两汉的南方丝绸之路》,《历史研究》2019年第1期。
  [2]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5页。
  作者: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其他文献
摘 要 沙龙这一文化现象在法国得到了发展,而法国的沙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满足了贵族女性受教育的愿望,并且塑造了一大批对法国文化、艺术发挥巨大影响的女性及其作品。而文化人类学对于解释研究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功能主义对于研究文化内部的特征更是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文化功能主义看来,正是沙龙所发挥的“功能”,满足了法国贵族女性希望受到教育,希望得到社交活动的需要,而这也正是沙龙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可
期刊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在区域新农村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与责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西部地方综合性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的龙头作用,通过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网络化培训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示范高职 专业调整 网络化培训 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
期刊
2019年12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李建友老师的《内江旧闻录》一书。这是一本对内江历史文化“富矿”深入挖掘、真切记录点滴记忆的文集。全书图文并茂,由汉安流徽、文教熏染、革命浪潮、丹青遗墨、乡土记忆、物华包容六部分组成,收文130篇,共66万余字。  东汉顺帝时,在内江设汉安县,李老师对“内江·汉安”这方水土、乡民一往情深,怀着对桑梓的爱、对文化的敬重,几十年默默耕耘,孜孜矻矻:一则实地勘察、寻访
期刊
摘 要:在表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化载体的书法字体中,最好能书写当时朝代流行的书体,以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协调对应,这样可以更好营造时代文化气息。扬雄墓的碑文于清末、2000年初、2018年的书体各有差异。扬雄为“汉代孔子”,作为其文化载体之一的墓地碑文应书写汉隶才最协调妥当。  关键词:书法;揚雄墓碑文;汉隶  一、扬雄墓碑文字体的变化  扬雄,在经学、哲学、语言文字学、文学、天文学等多领域都颇有
期刊
摘 要:通过汉代画像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汉代政治、汉代人的观念世界、汉代的思想文化、汉代的民俗风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析,学术视角与切入点都比较独特,这正是宋艳萍新著《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汉代画像;汉代社会;神仙瑞兽;周公辅成王;侠义与复仇  汉代画像曾被称誉为是刻在石头上的“绣像的汉代史”。自上个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数量甚多,画面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包罗万
期刊
咏桂花  种得蟾宫树,清阴覆玉堂。  叶分天外碧,花散月中香。  灿烂金铺地,温馨酒满觞。  深宵何处笛,遥寄一枝芳。  及物思人,乃中国文学常用的思维方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以“无我”和“有我”而阐述之,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依此来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已故馆员陈无垢先生的《咏桂花》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诗的前四句
期刊
程公许(1182—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洲,南宋四川叙州宣化(今宜宾市叙州区观音镇蟠龙村)人,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历官温江尉、华阳尉、崇宁县令、绵州教谕、简州通判、施州通判、袁州知府,后迁著作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官终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洲尘缶编》十四卷。  《送仲嘉弟东归赴湖州长兴尉》是程公许的一首七言古诗,出自程公许《沧洲尘缶编》卷六。从诗中“我行作吏三十
期刊
摘 要: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的一大类别,川南《绣荷包》歌词尤有特点。从制度文化、社会生活、方言民俗的角度,可以考见其歌词中的“咕儿嘎”实为“鼓二更”;“金刚梭罗妹”应为“青锁了门”;“二月荷包二点黄”指荷包的形制;“井边挑水送小郎”是民间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作为活态文献的民歌,其歌词的研究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课题。  关键词:  《绣荷包》;鼓二更;青;二点黄;水井  中国无分南北古今,皆有民
期刊
从幼儿接受最初的“母语”开始,方言便成为一种蕴含着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的机体,给人以精神滋养。母语的深深烙印,使我们虽“鬓毛衰”而“乡音不改”。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乡音也会跟随我们。随时随地,偶而的一句家乡话都会引起我们会心的快意,并唤起对于故乡、亲人、童年的深厚感情和亲切回忆,使我们有一种同根、同源、同血脉的亲切感。在移民社会环境中,方言经数百年融合传承,早已成为地域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磁场
期刊
摘 要:青城山保留了四川书法最为兴盛的民国时期大量书迹碑刻。它们大多由川内著名学者书写。这些书迹,一是成为青城山悠久历史与艺术史的见证;二是为研究民国四川书法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反映了在碑学之风的影响下,四川书法走上了碑帖结合的道路。  关键词:青城山;四川;书法;民国  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是我国的一座道教名山。其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幽美的自然环境,吸引来无数文人墨客。他们在此挥毫泼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