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骥的节制、精致与极限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2005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具有明确想法的人在节点转折的时刻,都会在不同阶段呈现出其中的思考与延展的形态,甚至容易让人产生一切可以重新再来的期待。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个阶段创作的完成往往带有这样的意义。陈文骥的艺术创作脉络其实是清晰可辨的,他的艺术一直是在不断跨越对物象的似真性之后,持续深入、纯化视觉语言的过程。从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具象写实,到90年代末苍凉荒芜风景的描绘,再到疏离于写实的语言方式之后物质的抽象,尽管那是。静悄悄的革命(栗宪庭语),但他的艺术却仍然具有新生感。他的淡定停歇、收拾凌乱、平息急促,都是自我逻辑的一种内心的觉知和及时的清理。他说:“我不会为一件作品的完成而获得丝毫快感。在所谓成品的面前,我获得的往往是更多的告诫。因为我从中看到未来的兴奋点,为新的行动找到了足够的理由支点。生命和生活无疑是一种不间断的接力过程,一次次有效的传递和转换。我的兴奋就在于我在往前。我不愿回头,所以生活给我无限新鲜,生命也由此不息。”
  作为陈文骥首次在台湾举办的个展,此次分别在关渡美术馆的三个展厅,相对完整地展出了他2009年至2016年间创作的布上或铝塑板上的油画作品二十七幅。这些极简、形而上的作品,有着抽离了内在情感之后的单纯的统一,其中压缩了他冷静、严谨的处理方式,也是他节制、精致艺术态度的象征,从而有意识地消解了所谓艺术价值、意义等指向性含义,甚至在作品题目上都极具直白的、不确定的意味,充分塑造和建立了一个独属于自我封闭又无限延伸的视界。而将物象形态作为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陈文骥这些年对其展开了漫长的实验探索。长时间单一而沉溺地去做一件事,或许是他最喜欢的工作方式。在他的创作中,反复地提取、营造、精练,直至褪去任何附着的象征与隐喻,构建他纯粹而精确的绘画支点和视觉样式的标识。
  作品内容是他个人对物质观察,对艺术语言的片段式思考,有着极致纯净的画面,并使之转化为与“静止”的对视。这种对视的转化,表面看是客观的、抽象的,实质上却完全是主观的、写实的。陈文骥同时在二维的平面空间里创造出三维的真实感觉,使绘画性的形式构成与色彩渐变产生相互的触碰,物质性的幽微与存在形式的模糊,形成了相互的吸附,构成了一种通过视感错觉,将物体、结构、秩序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视差转换,并达到了物象本身间离的视觉效果。“我现在所做的是在一个假象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阅读方式。人在观看中带有习惯性的东西,以为这个是真实的,其实是假的,然后通过这种对真和假的判断,让观者得出自己的结论。这种结论可能会很抽象,可能会很具体,所以我很难去描述。”陈文骥如是说。显然,用尽可能简单的画面,让不存在来暗示物象可能的存在,甚至提供了一个视觉的反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惯常的视觉经验,给出有关形象生产的新的想象空间。这也不仅是物象的多种变异,而是观照现实,阐释在这样现实境遇中的直觉感受,以及他对艺术、对人生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或许这也是陈文骥寻求到的一种适宜于自我生存与工作本能的自然状态和心理症候。他说:“我所作所为基本上是无奈所使,所以很难确定自己是否有何意图。从本人的作品结果来判断其成像意义,那所呈现的是——自闭、偏执、无聊、消极。支离破碎,不连贯。边缘化,无信仰。投入,但不专注。痴迷,且不持久。一切均是行为缺陷的组合体现。只能说明的是:人类文明的组成是靠人类自身的正负两面来支撑和建立的。”由此显示了他偏执于物象的不确定性所能达到的视觉穿透力,以及借助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探寻、实验自身表达的能量。陈文骥的艺术创作难以在中国当代艺术类型化、符号化的趋同性里给予界定、归类,而是在他自愿边缘化的选择中,坚守着其中自我的极端叛逆、质疑,抑或也是他无所顾忌的表现——那是只有艺术家才能够达到的一种极限。
其他文献
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书写性语言发端于“洋画运动”时期,然而这个曾经为中国近代绘画带来勃勃生机的脉流,在建国后被中断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才潜流复出——王劼音是这个潜流复出中的一个重要的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王劼音就执着于书写性绘画实验,在当代架上绘画领域,他一直是低调的前辈。  王劼音以超然的方式游刃于版画、油画、水墨等多种语言方式之间,对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语言谱系进行
期刊
白家峰(以下简称“白”):李馆长,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我想问的一个大的主题是:今天,影像艺术还是一种新媒体艺术?  李龙雨(以下简称“李”):应该这么回答,影像艺术现在已经嵌入到不同的艺术种类中了,它们之间的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是一种跨界的艺术模式。你可以把影像技术看作是一种技术层面上的解决方案,手提摄影机的发明就相当于以前的帆布、刷子,就是有了这些工具可以帮我们创造影像艺术。现在我们要把影像
期刊
在我们这个时代,时间差异与空间差异已经不复存在,科技几乎延伸进人类的切领域,并迅速逼近技术上模拟意识的终极阶段,真实已经变得模糊,虚拟的真实统治人类的意识,并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媒介事件与人们亲历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选举以及政治在信息流中变得平淡无奇。面对信息的狂轰滥炸,人们的意识已经习惯对断断续续的灾祸视若无睹:恐怖袭击、战争暴乱、核武器扩张、股市崩盘、臭氧层破洞、生物变异……各种事
期刊
我比较相信杨方伟在文章《镜像中的秩序景观——杨方伟绘画中的视觉修辞》(2015年)中所描述的“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我绘画叙事的冲动,也是我对这个世界抱有的态度”。而这一冲动不仅存在于杨方伟的绘画中,更存在于“稻粱谋”实验项目中。而这一次,“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方式变成了这个艺术项目的名称——稻粱谋——所体现的艺术创作方式。在杨方伟在“稻粱谋”的阐述中,我们看到了他对这种方式的预设与期待:“作品
期刊
崔西·艾敏,在中国是一个夹生的名词。因为“生”,所以“我哭因为我爱你”展览之主办方——香港立木及白立方画廊,将此次展览定位为“艺术家于大中华地区首个个展”。之所以说“夹生”,则是因为,正像崔西早年以YBA成员的身份被介绍到中国时英领馆所提供的官方背景所说,“这是一个媒体信息极度繁盛的时代”,也正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情境下,崔西·艾敏成为一个“普世”的英国年轻艺术家,我们极易从国内现下的众多艺术实
期刊
2016年,作为本土重要的大型艺术博览会,艺术北京走入第十一个年头。本届艺术北京博览会有了更加严格的筛选机制,最终有约百六十家参展机构入围。它们分别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墨西哥、乌克兰、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泰国、朝鲜、印尼等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画廊的综合品质均有所提高。今年艺术北京博览会整体展出面积超过二万五千平方米,仍由“当代馆”、“经典馆”
期刊
摘要: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ene Deleuze,1925-1995)是目前为止研究电影最全面系统的哲学家,他的两本巨著《电影I:运动-影像》和《电影II:时间-影像》,与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学或电影史研究文献截然不同,他是将影像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和生命观,最后从哲学的角度开拓新的开敞性。其文中涉及影像的运动、时间的呈现、影像的批判性、电影装置的思维与政治等各种概
期刊
上海,曾经是外国人登陆中国的最重要的口岸,并成为外国与中国互看的基点。曾经,上海成为资产阶级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也成为无产阶级摩拳擦掌的革命摇篮,进步与落后、激进与保守、新潮与旧例、富贵与贫穷、光明与黑暗、秩序与动荡、左派与右派、革命与反动、叛逆与堕落……常常将上海推向风口浪尖,既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又香风扑面、纸醉金迷,一度又成为逃避的“孤岛”、“躲进小楼成统”为“不在场”,甚至于变成主流外的支
期刊
这些年,常听漆澜说要画得任性一些。怎么任性?他画《屋漏痕——致黄宾虹》,一画就是三年,每天却只动笔少许,不允许有雷同的笔法和形色关系,意在反复打乱以前画中国画形成的“手顺”。手顺,因技巧熟练,程式分明,一挥而就,几乎不假思索,这被漆澜戏称为“惰性的流畅”。那是一张大约一米见方的画,语言强劲,颜色杂沓,色块和线条紧密地缠绕在一起,多个抽象空间被挤压在一个平面中,再一起向外蔓延、膨胀。画面右下方,亮绿
期刊
1968年,库布里克公映了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电影中,人猿在狂喜时抛起骨头,画面一转,变换成太空中悠然漫步的宇宙飞船。它带给那个时代的人们极大的时空震撼,几万年间,弹指一挥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同年,南非进行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希莱贝尔格成为第一个因心脏移植手术而获得新生的人。  远在万里外,古老的藏族人,依旧每年会在特殊的节日,举行一种叫“转山”的宗教仪式,意为朝圣冥想之行。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