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甚至趋近白热化的今天,有一个词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就是家访。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家访的“市场”越来越小,甚至近于消失。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遭遇着尴尬和窘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被卷入到市场大潮之中,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家长八小时之内都忙着上班,工作地点也日益分散,教师想家访需要预约,很难做到双方都有时间时,家访就被取消或者被另外的方式所取代。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想家访就变得更加困难。
家访在变淡的同时也在变味,有的家长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对教师家访有误解,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以关注和指导,总要给教师准备一点礼品甚至礼金作为酬谢,或者留老师吃饭,这让家访的教师很有压力,也很尴尬。一位老师无奈地说:“平时工作太忙,我挺想趁着假期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聊一聊,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可大家都在忙着过年,上学生家里去,容易被当成要东西,很难说清楚。”
很多本不属于家访的问题成为了阻碍家访正常沟通的现实问题。教师来家访,很可能扰乱了家长本来的安排和有规律的生活。教师进门,家长寒暄客套,端茶倒水。在城镇,单就进屋是否要脱鞋子就很可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事实上,有不少家访是冲着问题学生来的。长此以往,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认识就形成了误区,认为家访无非就是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教师才到家里来告状,与家长商量教育的对策。家长唯唯诺诺,学生战战兢兢。这样变味的家访令家长尴尬、让学生反感,反而不利于当事孩子的教育。
既然如此,是否还有必要将家访进行到底呢?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家长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讯工具的日益便捷,即使是朋友、亲人之间也主要靠手机和网络联系了,家访显然变得繁琐和不合时宜。但是家访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以更多渠道、更加便捷的形式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电话和网络通讯方式正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Email、QQ、MSN、视频等各种联系方式都逐步成为新一代家长的日常通讯工具,可以比家访的频率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
家访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家访就是教师为了学生的教育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活动,而广义的家访是教师为了学生的教育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各种辅助教育活动。“家访”不一定非要“访家”,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拘一格。
这里并非将家访与家校联系的概念有意混淆,而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家访也在逐步转型为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家校联系活动,更加注重家校双方的互动交流。这不仅取决于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体现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更加重视。其目的与传统的家访并无明显差异,都是教师与家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样的家校联系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实质和实效。
现在家校联系的方式很多,可以家访,也可以通过电话和手机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QQ群等各种网络通讯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形式更加自由,沟通更加便捷。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校信通覆盖面广,利用率高,是从行政层面上倡导家校沟通的便捷途径,尤其是相对发达地区使用更加普遍。班主任往往是校信通使用的主动者,以向家长发布通知、告知成绩为主,多向性、针对性、及时性都很强。用心的教师还会经常将家庭教育的信息与家长们分享。但是校信通的使用以单向为主,家长及时回复或者主动利用校信通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的很少。
班级家教群比校信通更便捷、更利于即时的互动交流。班级QQ群甚至学校家长群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教师可以在群里和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进行集体的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一对一地交流辅导。家长们也可以一对一和一对多地互动交流,分享育儿心得,交流遇到的困难和寻求有效的对策。班级家教群提供了更大的教育样本,家访的功能正在被进一步放大。
对很多小学生甚至初中生来说,教师还经常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校沟通方式多限于让家长参与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每天的作业。但是教师不能将学校工作过多地延伸到家庭,转给家长,不应加重家长的负担。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尝试每天在家校联系卡上写上三言两语,对孩子做一些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比单纯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明显得到认同。这是关注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好办法。
时兴的电话、网络联系虽有家访无法达到的便捷,但家访作为传统的辅助教育方式,也是别有风味的,有时候还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效果。家访相对其他现代化的家校联系方式,更加真实、真诚、真切,更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也更容易走进家长和学生的心田。如班主任王老师走进张同学的家,将《列那狐的故事》和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送给他:“这两本书送给你,以后要好好看啊!”并和张同学交流了寒假生活和学习计划表,与其家人就学习方法、家庭教育、学生特点等进行了长谈。原本调皮的孩子突然变乖了,每天都能安静地坐在卧室的写字台前认真做作业和读书,进步显著。如果条件允许,家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近两年,各地教育部门意识到家访的缺失,纷纷利用教师节等契机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树教育形象、创优质服务的家访活动。创意虽可喜,实效却未必。教师普遍反映时间太紧,任务量大,与家长预约困难,交通不便,甚至因为拆迁找不到学生家,也出现家长不太情愿接受家访的情形。这类突击性活动没有避免活动时红红火火、活动后无影无踪的形式主义现象。这是家访的尴尬,也证明家访缺少了现实的土壤,唯有更新才有活力。
家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在交往方式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只要家校协同教育孩子这个宗旨不变,形式有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家访不一定非要“访家”,也不一定非要面谈,与家长交流和帮助教育孩子才是家访之“神”。至于家访的形式,只要沟通便捷,互动有效,不必固守传统的家访模式。正如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学习变革,与时俱进,不拘一格;虽有留恋,不必失落。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被卷入到市场大潮之中,生活方式也随之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家长八小时之内都忙着上班,工作地点也日益分散,教师想家访需要预约,很难做到双方都有时间时,家访就被取消或者被另外的方式所取代。最需要关心和帮助的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想家访就变得更加困难。
家访在变淡的同时也在变味,有的家长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对教师家访有误解,希望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加以关注和指导,总要给教师准备一点礼品甚至礼金作为酬谢,或者留老师吃饭,这让家访的教师很有压力,也很尴尬。一位老师无奈地说:“平时工作太忙,我挺想趁着假期到学生家里和家长聊一聊,了解一下孩子的生活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可大家都在忙着过年,上学生家里去,容易被当成要东西,很难说清楚。”
很多本不属于家访的问题成为了阻碍家访正常沟通的现实问题。教师来家访,很可能扰乱了家长本来的安排和有规律的生活。教师进门,家长寒暄客套,端茶倒水。在城镇,单就进屋是否要脱鞋子就很可能是一个尴尬的问题。
事实上,有不少家访是冲着问题学生来的。长此以往,很多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认识就形成了误区,认为家访无非就是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教师才到家里来告状,与家长商量教育的对策。家长唯唯诺诺,学生战战兢兢。这样变味的家访令家长尴尬、让学生反感,反而不利于当事孩子的教育。
既然如此,是否还有必要将家访进行到底呢?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家长素质的显著提高,通讯工具的日益便捷,即使是朋友、亲人之间也主要靠手机和网络联系了,家访显然变得繁琐和不合时宜。但是家访并没有真的消失,而是以更多渠道、更加便捷的形式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电话和网络通讯方式正成为家校沟通的重要渠道,Email、QQ、MSN、视频等各种联系方式都逐步成为新一代家长的日常通讯工具,可以比家访的频率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
家访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家访就是教师为了学生的教育走进学生家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活动,而广义的家访是教师为了学生的教育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各种辅助教育活动。“家访”不一定非要“访家”,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拘一格。
这里并非将家访与家校联系的概念有意混淆,而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家访也在逐步转型为更加丰富和有效的家校联系活动,更加注重家校双方的互动交流。这不仅取决于家长素质的普遍提高,也体现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更加重视。其目的与传统的家访并无明显差异,都是教师与家长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等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这样的家校联系不拘泥于形式,更注重实质和实效。
现在家校联系的方式很多,可以家访,也可以通过电话和手机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QQ群等各种网络通讯方式进行沟通与交流。形式更加自由,沟通更加便捷。教育行政部门倡导的校信通覆盖面广,利用率高,是从行政层面上倡导家校沟通的便捷途径,尤其是相对发达地区使用更加普遍。班主任往往是校信通使用的主动者,以向家长发布通知、告知成绩为主,多向性、针对性、及时性都很强。用心的教师还会经常将家庭教育的信息与家长们分享。但是校信通的使用以单向为主,家长及时回复或者主动利用校信通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的很少。
班级家教群比校信通更便捷、更利于即时的互动交流。班级QQ群甚至学校家长群的使用逐渐普及起来。教师可以在群里和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进行集体的互动交流,也可以进行一对一地交流辅导。家长们也可以一对一和一对多地互动交流,分享育儿心得,交流遇到的困难和寻求有效的对策。班级家教群提供了更大的教育样本,家访的功能正在被进一步放大。
对很多小学生甚至初中生来说,教师还经常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家长进行交流。这种家校沟通方式多限于让家长参与和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每天的作业。但是教师不能将学校工作过多地延伸到家庭,转给家长,不应加重家长的负担。有一位优秀班主任尝试每天在家校联系卡上写上三言两语,对孩子做一些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比单纯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明显得到认同。这是关注和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好办法。
时兴的电话、网络联系虽有家访无法达到的便捷,但家访作为传统的辅助教育方式,也是别有风味的,有时候还能起到不可替代的效果。家访相对其他现代化的家校联系方式,更加真实、真诚、真切,更容易进行情感交流,也更容易走进家长和学生的心田。如班主任王老师走进张同学的家,将《列那狐的故事》和曹文轩先生的《草房子》送给他:“这两本书送给你,以后要好好看啊!”并和张同学交流了寒假生活和学习计划表,与其家人就学习方法、家庭教育、学生特点等进行了长谈。原本调皮的孩子突然变乖了,每天都能安静地坐在卧室的写字台前认真做作业和读书,进步显著。如果条件允许,家访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近两年,各地教育部门意识到家访的缺失,纷纷利用教师节等契机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等活动树教育形象、创优质服务的家访活动。创意虽可喜,实效却未必。教师普遍反映时间太紧,任务量大,与家长预约困难,交通不便,甚至因为拆迁找不到学生家,也出现家长不太情愿接受家访的情形。这类突击性活动没有避免活动时红红火火、活动后无影无踪的形式主义现象。这是家访的尴尬,也证明家访缺少了现实的土壤,唯有更新才有活力。
家访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促进孩子的成长。在交往方式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只要家校协同教育孩子这个宗旨不变,形式有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家访不一定非要“访家”,也不一定非要面谈,与家长交流和帮助教育孩子才是家访之“神”。至于家访的形式,只要沟通便捷,互动有效,不必固守传统的家访模式。正如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学习变革,与时俱进,不拘一格;虽有留恋,不必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