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依法行政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公仆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法制健全是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合理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顺其自然、与民休息、和谐发展是依法行政
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建设;公仆意识;法制健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和号召全体公务行政人员转变观念、恪尽职守、以身示范。经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公仆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针对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对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提出的依法行政的路径和要求,用这六项基本要求约束政府行为,让行政权力受到全方位和更加严格的约束,进而有效地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
路径仅仅是渠道和形式,如果公务员在内心深处没有确立公仆意识,而是以特权阶层自居的话,则六项基本要求只是治标不治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相反,只有想方设法使公务员改变观念,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份,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才能使六项要求切实转变成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公仆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要提出依法行政这个话题呢,恰恰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公务人员不能依法规范行政。个别公务员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却认为手中的权力是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所以对工作不是兢兢业业,客观公正,依法行政。而是心存杂念,或颐指气使,或厚此薄彼,或推诿扯皮,或故意刁难,让老百姓心寒,极大地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温家宝总理曾说:“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他还说:“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刊、以外,没有任何权力。”如果所有公务员都确立了公仆意识,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这些对公务员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不令而行;为什么这样说呢?谁见过忠诚的仆人对主人颐指气使,百般刁难呢?谁见过合格的仆人不按照大家庭的法规行事呢?如果是这样,主人早将仆人辞退了:法规是主人定的,对主人忠诚就要按主人定的法规来做事。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法规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因而,只有依法行政才是公务员对人民的忠诚。否则,人民就有权利罢免这个公务员的资格.如果有了这点顾忌和敬畏,相信公务员就会自觉依法行政,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民满意,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不至于被问责或处罚。说更通俗一点,就是一方面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有了这点顾忌和敬畏,公务员焉能不兢兢业业,一日三省其身?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韩非子五蠹》里的一段话,对我们的制度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公务员也很有教育意义:“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未甬,以为民先,股无完跋,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这段话描述了上古天子们在住房、饮食。服饰,劳作等各方面和门官、臣虏一样简朴和辛苦。他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没有特权,只有责任。天子们就是天下百姓的公仆,所以他们采用禅让的手段来传位,禅让天子之位,实际上是脱离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当然,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属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没有可比性,但在责权意识。服务观念方面,对今人还是有启发:上古天子尚且过着这样简朴辛苦的生活,我们小小的人民公务员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
二、法制健全是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合理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制度分为各个类别,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因素、新情况和新问题,法制建设也要相应的随之发展和完善。倘若法制建设滞后,依法行政就成为空谈。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不健全,会给一些怀有杂念的公务员留下私权利膨胀的空间。当然,任何社会法治的建设总是稍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况且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并不总是保持协调一致的当出现了新因素、新问题,引发相关约法律问题的思考、讨论以及对新的法规的制定。在新问题出现和新法规出台之前的这个空档期,合理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也就是说,作为公务员,行政工作中出现了新问题,在新法规未出台之前,合理行政是对我们能力和素质的一种考验。什么是合理行政呢?就是按照事物本来发展的规律,按照多数人认可约原则,按照人之常情,本着公道,出于公心,科学、公平、公正的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无违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愧于自己的职责,无害于老百烂。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马克思认为制度既是特定时期生产关系的社会结构性框架,也是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规则。一种能有效约束人们反道德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能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形成约束,从而使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相互促进而非陷入“囚徒困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人们迷信权威、个人崇拜盛行,往往把家国命运系亍一人之身,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因此,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国,才能保证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三、顺其自然、与民休息、和谐发展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
“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法律,二是规律。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话如乍理解?通俗地讲,就是人应该顺着“地”的规律去行事,大地生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地”的规律就是根据天来的,“天’’的四季,太阳、月亮、温暖、寒冷,“地”长什么东西,长的怎么样,一切由“天’’决定,那么“天”的规律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说,“天”根据“道”,来的,“道”就是规律。”这里的“法”,是名词动用,原义就是“规律”。可见,“法制”或“法律”是对“法”的狭义解释,而“规律”才是其本初含义。那么依“法”行政,就有了两重含义,一是狭义的依法行政,另一重就是按规律办事。现实生活中和法律相关的事情只有一部分,而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规律,规律包含法律。所以,按规律办事就比依法行政涉及的面更广泛,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
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与民休息,我国古代士大夫就有这样的政治主张。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美好愿景。《论语 侍坐篇》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问到治理国家的做法时,曾皙没有像子路、冉有、公西华那样提出自己的具体做法,而是描绘了这样一幅富足,和谐、欢乐、文明的图景,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从曾皙的言谈举止和前面几位的发言对比中,我们不难得出曾皙和孔子的治国思想:那就是不急功近利,不劳民伤财,只追求人民的富足、和谐、欢乐与文明。在这里,儒道两家学派竟有了一种相逞: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中又包含了顺应自然规律,远离事故、关注和谐民生的因素。道家的“无为”是指弃圣绝智,远离事功,尊重自然规律,与民休息。做到了这一点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与国之间也就不会有战争,国家实现安定富强,这也正是管理的终极目的。西汉建国之初,统治阶级推行黄老之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证之一,而后的“文景之治”就是这一施政理念的成果。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寓言兼政论体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就是针对当时官吏伤民、扰民的现象而做的。该文以种树作比,只要种树时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好之后则“既然矣,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树木便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相反,“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八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后者是极不明智的做法,这第文章,归根结底是劝诫官吏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百姓意愿,远离事功、与民休息,最终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我国近些年提出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理念。无论哪个方面,按规律办事都是通向和谐发展愿景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
隋晓会,潼关县副县长。
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依法行政;法治建设;公仆意识;法制健全;和谐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鉴于此,国务院专门制定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要求和号召全体公务行政人员转变观念、恪尽职守、以身示范。经过学习和思考,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一、公仆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针对当前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 要问题,对行政机关及公务人员提出的依法行政的路径和要求,用这六项基本要求约束政府行为,让行政权力受到全方位和更加严格的约束,进而有效地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
路径仅仅是渠道和形式,如果公务员在内心深处没有确立公仆意识,而是以特权阶层自居的话,则六项基本要求只是治标不治本,很难真正落到实处。相反,只有想方设法使公务员改变观念,正确认知自己的身份,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才能使六项要求切实转变成为公务员的自觉行为。也就是说公仆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源头活水。
为什么要提出依法行政这个话题呢,恰恰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公务人员不能依法规范行政。个别公务员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却认为手中的权力是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所以对工作不是兢兢业业,客观公正,依法行政。而是心存杂念,或颐指气使,或厚此薄彼,或推诿扯皮,或故意刁难,让老百姓心寒,极大地降低了党和政府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温家宝总理曾说:“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他还说:“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刊、以外,没有任何权力。”如果所有公务员都确立了公仆意识,则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等这些对公务员的要求就可以做到不令而行;为什么这样说呢?谁见过忠诚的仆人对主人颐指气使,百般刁难呢?谁见过合格的仆人不按照大家庭的法规行事呢?如果是这样,主人早将仆人辞退了:法规是主人定的,对主人忠诚就要按主人定的法规来做事。
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政法规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制定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因而,只有依法行政才是公务员对人民的忠诚。否则,人民就有权利罢免这个公务员的资格.如果有了这点顾忌和敬畏,相信公务员就会自觉依法行政,一方面是为了让人民满意,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不至于被问责或处罚。说更通俗一点,就是一方面为了保护人民利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有了这点顾忌和敬畏,公务员焉能不兢兢业业,一日三省其身?
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韩非子五蠹》里的一段话,对我们的制度设计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我们的公务员也很有教育意义:“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未甬,以为民先,股无完跋,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这段话描述了上古天子们在住房、饮食。服饰,劳作等各方面和门官、臣虏一样简朴和辛苦。他们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没有特权,只有责任。天子们就是天下百姓的公仆,所以他们采用禅让的手段来传位,禅让天子之位,实际上是脱离监门之养和臣虏之劳。当然,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属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制度没有可比性,但在责权意识。服务观念方面,对今人还是有启发:上古天子尚且过着这样简朴辛苦的生活,我们小小的人民公务员应该怎样给自己定位呢?
二、法制健全是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合理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制度分为各个类别,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中会不断出现新因素、新情况和新问题,法制建设也要相应的随之发展和完善。倘若法制建设滞后,依法行政就成为空谈。制度建设的滞后和不健全,会给一些怀有杂念的公务员留下私权利膨胀的空间。当然,任何社会法治的建设总是稍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况且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所以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程并不总是保持协调一致的当出现了新因素、新问题,引发相关约法律问题的思考、讨论以及对新的法规的制定。在新问题出现和新法规出台之前的这个空档期,合理行政是对依法行政的必要补充。也就是说,作为公务员,行政工作中出现了新问题,在新法规未出台之前,合理行政是对我们能力和素质的一种考验。什么是合理行政呢?就是按照事物本来发展的规律,按照多数人认可约原则,按照人之常情,本着公道,出于公心,科学、公平、公正的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无违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愧于自己的职责,无害于老百烂。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马克思认为制度既是特定时期生产关系的社会结构性框架,也是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们经济行为的基本规则。一种能有效约束人们反道德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制度,能对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形成约束,从而使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相互促进而非陷入“囚徒困境”。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人们迷信权威、个人崇拜盛行,往往把家国命运系亍一人之身,缺乏对权力的监督。因此,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国,才能保证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三、顺其自然、与民休息、和谐发展是依法行政的最高境界
“法”,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法律,二是规律。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话如乍理解?通俗地讲,就是人应该顺着“地”的规律去行事,大地生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地”的规律就是根据天来的,“天’’的四季,太阳、月亮、温暖、寒冷,“地”长什么东西,长的怎么样,一切由“天’’决定,那么“天”的规律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说,“天”根据“道”,来的,“道”就是规律。”这里的“法”,是名词动用,原义就是“规律”。可见,“法制”或“法律”是对“法”的狭义解释,而“规律”才是其本初含义。那么依“法”行政,就有了两重含义,一是狭义的依法行政,另一重就是按规律办事。现实生活中和法律相关的事情只有一部分,而所有的事物都离不开规律,规律包含法律。所以,按规律办事就比依法行政涉及的面更广泛,也因此显得更加重要。
顺其自然、按规律办事、与民休息,我国古代士大夫就有这样的政治主张。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就曾提出过这样的美好愿景。《论语 侍坐篇》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孔子问到治理国家的做法时,曾皙没有像子路、冉有、公西华那样提出自己的具体做法,而是描绘了这样一幅富足,和谐、欢乐、文明的图景,得到了孔子的高度肯定。从曾皙的言谈举止和前面几位的发言对比中,我们不难得出曾皙和孔子的治国思想:那就是不急功近利,不劳民伤财,只追求人民的富足、和谐、欢乐与文明。在这里,儒道两家学派竟有了一种相逞: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中又包含了顺应自然规律,远离事故、关注和谐民生的因素。道家的“无为”是指弃圣绝智,远离事功,尊重自然规律,与民休息。做到了这一点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与国之间也就不会有战争,国家实现安定富强,这也正是管理的终极目的。西汉建国之初,统治阶级推行黄老之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就是这种理念的实证之一,而后的“文景之治”就是这一施政理念的成果。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寓言兼政论体散文《种树郭橐驼传》,就是针对当时官吏伤民、扰民的现象而做的。该文以种树作比,只要种树时能够“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种好之后则“既然矣,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树木便可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相反,“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八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后者是极不明智的做法,这第文章,归根结底是劝诫官吏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百姓意愿,远离事功、与民休息,最终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
我国近些年提出的和谐发展理念,是一种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的理念。无论哪个方面,按规律办事都是通向和谐发展愿景的不二法门。
【作者简介】
隋晓会,潼关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