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过程既是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应该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为了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回归生活,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感悟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充满数学知识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投身于数学实践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以境生情,以境激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例如在讲授“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时,笔者结合趣味运动会的比赛内容,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你们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呢?下面有踢毽子、跳绳、多人多足、单脚跳4个比赛项目,如果每人可以报名参加其中的2项,你觉得能有几种不同的报名方法呢?”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新知,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提供动手机会,让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掌握判断和推理简单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亲身经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他们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和总结经验,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和教学内容,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动手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三、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拓展数学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大量数学信息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体验延伸到课外实践,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计实践性作业
如笔者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请你以16元为标准,替全家人设计一张“晚餐计划书”的实践作业,要求晩餐种类丰富、营养科学、价格合理,并让学生按照计划具体实施。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计划书和具体实施情况,评选出“最佳小当家”。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因为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日记”就是一座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因此,让学生学会写数学日记,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建立数学实践小组
建立数学实践小组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全过程,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小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小学生感悟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许多充满数学知识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在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融入这些内容,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就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参与探究学习的欲望,主动投身于数学实践的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可以“以境生情,以境激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例如在讲授“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时,笔者结合趣味运动会的比赛内容,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活动吗?你们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呢?下面有踢毽子、跳绳、多人多足、单脚跳4个比赛项目,如果每人可以报名参加其中的2项,你觉得能有几种不同的报名方法呢?”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新知,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提供动手机会,让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有关的教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进行初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掌握判断和推理简单问题的方法,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亲身经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使他们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进而在探索中找到规律、概括特征和总结经验,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和教学内容,积极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动手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
三、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让小学生拓展数学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把生活中的大量数学信息转化成学生乐于参与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数学学习体验延伸到课外实践,提高学生收集、整理数学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设计实践性作业
如笔者设计了“今天我当家”——请你以16元为标准,替全家人设计一张“晚餐计划书”的实践作业,要求晩餐种类丰富、营养科学、价格合理,并让学生按照计划具体实施。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计划书和具体实施情况,评选出“最佳小当家”。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因为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日记”就是一座沟通生活与数学的桥梁。因此,让学生学会写数学日记,可以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3.建立数学实践小组
建立数学实践小组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也可以使学生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培养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能使学生直接体验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应用的全过程,顺应了学生发展的要求,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