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师教的怎么样,关键要看学生学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当前数学教改的热点之一。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设置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
生:3、6、9这些数是3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是3的倍数,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能被3整除。
师;谁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
生:12、15、18……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师:能不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肯定回答有一定困难,过一段时间,会有聪明的学生陆续说出123、963等数。
师:就123这个数,我又能连续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32、213、231、321等;就963这个数,我也能说出一连串的能被3整除的数,像936、639、693、396等,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这时全班学生情绪异常踊跃,同时又感到不解。教师接着说:“不论同学们举出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立即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许多数,教师一一作了判断,学生验证,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这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以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地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一年级教学“2”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写,即:“2字象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
又如:把游戏引入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则能创设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三、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
人们常说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参与过程的优化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悉心指导,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将发现和形成这些知识结论的思维过程集中地再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这一思维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参与意识,应特别注意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人人动手,很快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于是推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只用一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可以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兴趣更高了,经过动手、动脑,发现还可以沿着一条腰所对的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等,几种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课堂上师生沉浸在“成就感”的喜悦之中,既引导了学生经历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算理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在几何公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飞跃,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四、注重联想,使学生创造性地学
所谓“联想”是指由眼前的事物而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例如五年级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就可以以“联想”为突破口,以“联想”贯穿整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1)通过3∶5=3÷5=3/5,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让学生回忆在除法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在分数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
(3)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联想在比中应不应该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该怎样叙述。
(4)根据学生的叙述,师生共同举例验证。
(5)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这样,通过“联想”来突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
一、设疑激趣,使学生愿意学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教师教学时,若能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设置悬念,提出新颖有吸引力的问题,则能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进而转移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上去。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谁能说出几个是3的倍数的数?
生:3、6、9这些数是3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是3的倍数,我们也可以说这些数能被3整除。
师;谁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两位数?
生:12、15、18……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
师:能不能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
学生肯定回答有一定困难,过一段时间,会有聪明的学生陆续说出123、963等数。
师:就123这个数,我又能连续说出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如:132、213、231、321等;就963这个数,我也能说出一连串的能被3整除的数,像936、639、693、396等,学生一一验证结果正确,这时全班学生情绪异常踊跃,同时又感到不解。教师接着说:“不论同学们举出一个什么样的整数,我都能立即判断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许多数,教师一一作了判断,学生验证,果然正确,这时全班学生兴趣盎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切想悟出这其中的奥妙,教师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积极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处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借以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以悬念,激发了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使其跃跃欲试,欲罢不能。
二、寓教于乐,使学生活泼地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地教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一年级教学“2”的认识,教师可以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学生学写,即:“2字象小鸭,圆圆小脑瓜,斜着长脖子,直着小尾巴”。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
又如:把游戏引入课堂,巧妙地设计新颖有吸引力的练习形式,则能创设较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好数学。
三、引导参与,使学生主动地学
人们常说课堂教学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而参与过程的优化则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的集中反映。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悉心指导,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前人发现这些知识结论时大体相同的智力活动,将发现和形成这些知识结论的思维过程集中地再现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这一思维过程。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教师必须强化参与意识,应特别注意积极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人人动手,很快发现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来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来梯形的高,于是推出了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接着启发学生:还有别的方法吗?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只用一个梯形就可以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即可以沿着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推导出计算公式。教师给予肯定表扬,学生的兴趣更高了,经过动手、动脑,发现还可以沿着一条腰所对的顶点剪开,拼成一个三角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还可以剪成两个三角形等,几种不同的剪拼法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课堂上师生沉浸在“成就感”的喜悦之中,既引导了学生经历了公式的形成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算理与算法的探究过程;在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在几何公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思维飞跃,不断完善认知结构。
四、注重联想,使学生创造性地学
所谓“联想”是指由眼前的事物而想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通过联想,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例如五年级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就可以以“联想”为突破口,以“联想”贯穿整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1)通过3∶5=3÷5=3/5,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让学生回忆在除法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在分数中学过一个什么性质。
(3)既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联想在比中应不应该存在一个性质,如果存在的话,该怎样叙述。
(4)根据学生的叙述,师生共同举例验证。
(5)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抽象出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都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这样,通过“联想”来突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